日本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

2021-03-04 03:01:34 字數 2679 閱讀 1361

日本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傳統是:終身僱傭,年功序列。即一般乙個人大學畢業後會一生在乙個公司就職,除非公司破產,否則從不跳槽。

年功序列是指乙個人的工資和福利會隨著就職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就是說工齡對乙個人的收入影響很大,在這個意義上,中途離開一家公司會給自己的經濟收入帶來很大損失。日本企業文化的另乙個特點是認為乙個公司就是乙個命運共同體,強調團隊合作協同對於業績的重要性,而比較漠視個人的表現和作用。

日本的家族企業自誕生以來,雖一直秉承「單子繼承制」,但並不等同於中國宗法制度上的「嫡長子繼承制」。

為了在內部形成競爭激勵機制,日本家族企業往往會通過招贅女婿、收養養子等做法,在不分割財產的「總有制」前提下,將沒有血緣關係的才幹之士立為一家之主。

日本國立銀行創始人澀澤榮一甚至收養過僅比自己小兩歲的「養子」。即使在赫赫有名的「平成景氣」時期,將家業傳給非親生兒子的情況也比比皆是,比例高達25%-34%。現在,松下電器、豐田汽車這樣大公司掌門人也都是入贅女婿出身。

這種特有的「單子繼承制」其實已經包含了優選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家族企業的社會化,突破了狹隘的家族牢籠,加上30年代後職業經理開始普遍取代原來的「番頭(掌櫃)制」,進一步為家族企業傳承百年夯實了基礎。

既然是家族企業,所有員工就成為了「家族成員」,理所當然地形成「終身僱傭制」和「年功序列制」。終身僱傭並不等同於「鐵飯碗」,只是勞資雙方形成的一種不成文的默契,一種雙方終身承擔的義務。這種制度能夠給員工以很強的安全感。

作為雇主一般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輕易解雇員工。大名鼎鼎的「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在大蕭條期間寧可減產一半,工人只做半天活,也不解雇乙個員工,一時被傳為佳話,而員工則會感恩戴德地將企業視為自己的家庭,齊心協力共渡難關。

與終身僱傭制相配套的就是「年功序列制」。即企業員工的地位和工資待遇會隨著「年功」的積累而提高,鼓勵員工長期留在企業工作,不僅增強了企業人事結構的穩定,而且更強化了企業內部的家族氣氛,形成了和諧的人際關係,避免了大面積「跳槽」,降低了企業的人才培養和使用成本,對企業穩定發展極為有利。

員工們受到的激勵不僅來自於終身僱傭的保障和年功序列的激勵,還有「稟議制」帶來的歸屬感。決策者將意向作為「稟議」檔案下發到各級管理人員和基層,廣泛徵求意見後彙總,這種從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決策方式,不但可以把爭論解決在決策之前,保證了群體的親和力,還體現了職工的價值和責任,激發了員工的參與意識。很多日本百年企業仍然堅持這種看似費力、費時的決策體制,大量來自基層的合理化建議通過稟議制被貫徹到決策中,從縱向上維護並加強了企業的集團意識。

穩定的代際傳承和人事制度使日本企業具備了超穩定結構,在這種超穩定結構下又形成了日本長壽企業特有的以嚴格的家訓、家憲、家規為基礎的企業文化。類似「番頭制、莫談國事、不得從事娛樂業」(鍋屋企業)、「不可乘一時之機為急功近利而鋌而走險」(住友集團)、「經商如牛垂涎細長,如牛行路步步紮實」(奈良縣食品企業),「不可盲目、不切實際多樣化經營」(金剛組)這樣的家訓警句,已成為多數家族企業的金科玉律。

細水長流,連綿不絕,不追求眼前利益的經營理念,使日本的家族企業很少跨界經營,借用傑克韋爾奇的話說,就是「爭取做到本領域的第

一、第二,然後再說其他」。擁有1400多年歷史的金剛組,除了短暫從事過現代民用建築行業之外,一直堅持用傳統技法修建日式寺廟、園林。即便是住友這樣的巨型家族企業,也主要通過技術進步逐漸完成轉型和業務拓展。

從最初的銅礦開採,到鑄幣、到貨幣兌換,到金融行業,再到各種大型挖掘裝置的研發生產,再到精煉行業,住友的每一次公升級並不依賴所謂的「眼光獨到」或跟風而動,而是圍繞自己的核心業務逐步拓展企業的經營範圍。

用百年時間專注於某個領域也為企業贏得了社會信賴,這種信賴成為長壽家族企業最可寶貴的財富,提高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上世紀80年代末,在引發超過日本20萬家企業倒閉的平成大蕭條中,超過一半的長壽家族企業的業績持平甚至獲得了增長。

無論是「單子繼承制」、「終身僱傭」、「年功序列制」還是家訓族規,這些長壽密碼之下無不隱藏著儒家以家庭為本位的思想精髓,他們保持了家族內部的活力、企業運作的穩定、確立了發展的方向。企業依靠「仁愛」、「貴和」等原則,將修身(注重員工終身培訓)、齊家(單子繼承制與終身僱傭)和治國(對社會負責)三者緊密串聯起來,在內部保持了縱向的和諧和橫向的彈性,形成了企業「慈」、員工「忠」的日本長壽企業特點。對比西方的超越型文化,這種充滿韌性的企業制度體現了東方的包容性,有助於抵消外界變化的衝擊。

讓人困惑的是,從文化、倫理道德角度看,儒家文化在日本家族企業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同樣隸屬於儒家文化圈的其他東亞國家並沒有從中獲益。甚至,五四運動以來,儒家文化一直被視為中國近代社會發展最後也是最頑固的堡壘,每每被以「民主和科學」的名義加以批判。雖然,新儒學的產生讓中國人重新認識到自己文化核心的缺失,但在學界之外並沒引起相應的重視。

反觀正在走向前台的中國家族企業——均分制的繼承方法、總經理董事長一手抓的人事體制、極低的員工忠誠度都讓我們相形見絀。

在此基礎上,有人認為日本的商業精神是「武士精神與儒家思想相互滲透」的產物,則顯得不無道理。武士精神的不屈不撓推動了日本商人開拓進取,而儒家思想中的誠信仁愛觀念又讓他們保持了良好的自制力。現代中國倡導的「儒商」概念,其實一直以來就在不斷地塑造著日本的長壽企業,成為日本商人擊破「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定律的原動力。

作為乙個企業,創始人篳路藍縷、披荊斬棘不會有太大區別,如何在傳承中發展才是最大的挑戰。在「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下,中國家族企業還沒有機會證明自己持久的生存能力。「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中國人在表達了對商人銅臭味的鄙視之後,忽略了這句話的前半部分,於是商人被等同於為富不仁的暴發戶;作為學生的日本人卻對其進行了重新解釋,將中國知識分子的「修齊治平」統一在商業運作中,證明了道德、責任和財富也許並不是那麼水火不容。

日本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

日本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經濟復甦和高速發展的時期形成的。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中不注重市場調節,規範化和制度化的程度比較低,企業注重勞資雙方的合作關係。日本企業中獨到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為日本的經濟騰飛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這是無須懷疑的。近來關於改革這些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討論也從未...

小型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

一直以來,人們對大型公司的管理都非常稱道,對小型公司的管理都認為比較簡單。這話說得有一定的道理,畢竟小型公司的人比較少,相對來說,管理的範圍和直徑比較小一些,能比較有效地執行和監管。但是,如果據此認為小型公司的管理就比較容易,那就不對了,相對於大型公司的高素質的員工 健全的管理制度 按部就班的工作流...

非人力資源的人力資源管理

課程背景 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能否實現企業對員工的有效管理,並使其與企業的需要充分融合,關乎企業能否獲得並維繫競爭優勢。從單純企業角度的管理轉向關注於共同發展的人力資源管理,是當前企業對員工實施有效管理的一大發展趨勢,圍繞企業與員工的長期共同發展,建立支援戰略的企業管理系統,也是當前很多企業面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