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研究案例

2023-02-02 20:42:04 字數 4913 閱讀 8812

附錄八:行動研究案例

小學英語pair work的行動研究

摘要: 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是英語教學實踐的反思方法,是幫助教師解決教學與科研脫節問題的有效途徑"教師通過有針對性的系統的資料收集、理論研究與分析討論,使教學行為朝著更專業、更系統的方向發展。根據研究側重點的差異,本行動研究分為對pair work的初步研究和以幫助差生為重點的pair work的行動研究。

關鍵詞: 行動研究; pair work; 控制性練習; 觀察法; 訪談法

一、行動研究的第一階段:關於pair work英語活動的初步研究

(一) 問題的提出

pair work,即兩人一組進行課堂活動,是小學英語課堂經常採用的一種教學形式。教師在組織pair work時會發現大部分學生做得比較成功,但也常有少數同學的會話效率不高或活動失敗的現象。例如,有的被一方獨佔話題,雙方很少交換「話輪」;有的雙方各行其事,「有話而無會」;有的使用母語為中介語,小聲低語等。

當教師請「會話未成功」小組當眾會話時,也常常出現兩人的對話不能連貫表達,致使會話無法繼續進行。

(二)原因假設

是什麼原因使得pair work未能充分發揮提高學生口語能力的預期作用呢?筆者對其試做以下假設:

1.教師示意不清

2.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

3.活動安排得不合理,如時間緊、話題枯燥等。

4.其它個人因素,如兩人關係、性別及性格差異等。

(三)研究方法

1.調查問卷的研究過程

針對以上假設,調查問卷設計如下:

(1)考查學生對會話活動的興趣:是否喜歡兩人一組活動?

(2)考查教師示意是否清晰:會話活動前,老師是否示意清楚?

(3)考查學生學習能力差異因素:你喜歡與什麼樣水平的同學一組練習?

(4)考查性格差異因素:你喜歡與什麼樣性格的同學一組練習?

(5)考查交往差異因素:你喜歡與平時相處怎樣的同學一組練習?

(6)考查性別差異因素:你希望與什麼性別的同學一組練習?

(7)自我判斷:你認為哪些是兩人對話活動成功或失敗的主要原因?

調查物件:小學三年級學生,共90人。

調查結果:

在90份有效答卷中,77.5%的學生喜歡做pair work,基本肯定了會話活動的積極意義。

對影響會話活動未成功原因的調查結果:

(1)有79%的學生很清楚教師下達的任務與要求,可基本排除假設中關於教師示意不清的因素。

(2)有68.9%的學生對性別差異取無所謂態度,因而假設中的性別差異因素也可以排除。

(3)有54%的學生喜歡與外向性格的同學一組會話,因而假設中的性格差異因素存在,但不佔主導地位。因性格為非可控性因素,可不考慮列為教師課堂活動調整內容。

(4)有64.7%的同學願意找與自己相處關係好的同學一組活動,所以教師在活動編組時,前幾次應盡可能地安排兩人關係比較好的學生為一組,取得成功後再適當調整。

(5)關於學習能力差異因素的調查顯示,53.4%的學生願與比自己水平高的同學組合,46.1%的學生願與自己水平相當的同學組合,沒有願意與比自己水平低的同學組合。

為了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教師應採取自由組合、適當調整、鼓勵學生互相幫助的方法。

(6)會話活動設計不盡合理的問題也有所反映。不少學生感到,有時由於缺乏足夠的時間完成對話任務,有時所討論的話題很無聊,難以產生興致。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以看見,在尊重個人意願自行選擇pair work合作夥伴的前提下,研究的重點應是解決活動設計和水平差異匹配問題。為此,筆者採用課堂觀察的辦法,做了進一步的調查。

2.課堂觀察的實驗過程

(1)設計方案

根據調查反饋結果,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針對第二種假設——學生學習能力差異,安排了水平各異的三組學生同時同地進行觀察,其座位設定如下:

組別代號姓名學習水平性格性別備註

(2)課堂觀察方法

請三名教師作為觀察者分別坐在被試之後,持先行設計的觀察記錄表,記錄各組對話所用時

間及雙方會話的過程。記錄以五秒鐘為單位,用符號表示不同的活動。如「—」表示用目標語交談,「---」表示用漢語交談,「×「表示做無關活動或未交談。

(3)訪談方法

在課堂觀察實驗後,有意識地針對第

二、第三種假設設計如下問題:你喜歡與你剛才一同練習的同桌嗎?你在做pair work的過程中有困難嗎?

如果有,是什麼呢?請兩名教師擔任採訪者,安排在課間休息時進行。這樣做的原因是:

一是這時被試還對對話活動有清楚的印象;二可避免其他同學過分注意。具體的方法是,在每組中隨意抽出一名同學到某位教師那裡接受採訪,而另一同學到另一位教師那裡接受同樣的採訪。這樣,學生可以在同桌不在身邊的情況下,談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採訪時間約為三分鐘。同時,在受訪者事先無察情況下錄音記錄,然後及時整理消錄。

(四) 新問題的提出

通過調查問卷、課堂觀察、課後採訪,筆者發現有兩個問題不可忽視:其一,兩個高水平的學生總是理想搭檔,可是如何安排低水平學生的搭檔呢?在保證搭配的雙方關係都比較好的情況下,是否可以把他們與低水平的同學安排在一起呢?

其二,如何合理地設計安排課堂活動,以使低水平的學生更多地得到控制性練習(controlled practice)的機會,同時又不使高水平的學生失去興趣,從而學到新東西呢?因此,筆者將如何解決低水平學生的搭配與如何解決活動設計問題,作為下一階段行動研究的重點。

二、行動研究的第二階段:如何幫助差生更好地進行pair work?

(一) 問題再現

通過問卷調查、採訪分析及課堂觀察發現,學習能力高低的匹配與課堂活動安排遠遠大於其它因素(性格、關係因素等)對於pair work的影響。很顯然,兩個高水平的同學是最理想搭配。那麼,如何調動差生的積極性,使其更好地參與活動呢?

在新學期初始,筆者把行為研究的重點確定為:如何幫助差生更好地進行pair work?

(二) 解決方案與行動計畫

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幾種解決方案,制定了相應的執行時間與資料收集方法。這些解決方案具體如下:

1.重點安排差生座位

依據:由於班級學生學習能力存在差異,學生座位的安排是教師班級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通常,教育者認為優差搭配是最佳方式,如研究者李民(1998)認為「pair work宜將優差生適當搭配,以利活動的順利展開,同時充分發揮優生對差生的輔導作用,提高工作效率」。

差生究竟在與哪類同學的練習中更能獲益呢?

方法:首先確認差生,然後在學期初和學期末分別為其配置優、中、差不同學習能力的三位同學進行pair work,並確認差生與他們的個人關係都很好。通過課堂觀察效果,以尋找最佳搭配。

2.練習前合理設計任務

依據:通過訪談發現,學生在pair work中感到有困難之處是單詞不會說、句子不熟練等。在pair work前的機械性對話練習可以幫助差生熟練地掌握句型,以增強信心,為向高一級的交際性操練過渡打基礎。

littlewood(1983)所提出的兩階段教學的第一階段,即交際前活動(pre2 communicative activity),包括「結構操練」和「亞交際活動」中,教師對對話活動的控制是由強到弱的,而學生的創造性作用是由弱到強的。教師應充分考慮任務對於學生的適用性,其中包括任務的主題是否與所學課文的主題相關聯,以及執行任務的學生語言輸出可能出現的流利性、準確性和複雜性等問題(龐繼賢、吳薇薇,2000)。

方法:在課下請學生參與設計他們感興趣的話題,話題要有資訊溝,任務要有難易之分。在課上,教師要很好地把握有難度的任務,因勢利導,以文字形式提示學生會話中會遇到的重點詞彙和重點句型。

會話前給予必要的相關內容匯入,以增加學生的信心,給他們較充裕的時間表達他們感興趣和比較複雜的句子結構。

3.練習中實施分層次教學

依據:由於班級中學生的學習水平不同,為了避免優生「吃不飽」、差生「消化不了」的象,有許多教育研究者提出了分層次教學與分類指導。例如:

孫泓、田衛生(1998)總結了教學分層的思想,包括目標分層、講授分層、操練分層與提問分層,對於探索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方法很有啟迪意義。又例如:在操練分層中要求a層(優生)能自創情景,自編對話進行表演或自己組織語言;c層(差生)能熟讀和理解對話或課文內容,做到語音、語調準確。

方法: 在分層的基礎上,降低對c層,即差生的要求。在練習時,教師不要當旁觀者,而要主動參與,對差生投入更多的激情和關懷,適時給予必要的點撥與指導。

4.練習後多給差生表現機會

依據:有這樣一種現象,即在pair work完成後,教師一般只請舉手的同學進行表演。由於差生很少舉手,所以基本上沒有表演的機會。

為了調動每個差生的積極性,lescano(1995)認為對於差生目前已能達到的程度,教師應給予毫不吝嗇的表揚,教師帶有肯定色彩的、甚至略帶誇張的表揚會激勵差生去實現下乙個目標。

方法: 在驗收pair work效果的時候,多給差生一些表現機會。如果差生能主動舉手,就請他們回答,如果他們不舉手,則選擇一些簡單的任務請他們完成。

引導全班同學用掌聲等手段激勵差生積極進行參與。

5.開展「互幫互學」活動

依據: 合作學習是一種越來越流行的教學法。它是指學生在乙個能力各異的小組裡一起學習。

這個思想**於大教育家杜威的集體活動和集體專案(group project)的觀點,以及他在「民主和教育」中提出的理論:學生應當在一起學習,以學習公民和社會責任。stevens(1994)提出的「合作性整合閱讀」主張兩個閱讀水平不同的人一組進行活動,包括彼此讀給對方聽,彼此講故事等。

對合作學習的研究發現,在大多數境況下,合作學習對學生的學習都有積極的作用,並且能增強學生的合作能力、利他行為以及學生對他人的喜歡,增強學生的自尊及對學習的態度等。

方法:請優生自願選一名關係好的差生,提供友誼幫助,從而在班裡樹立起互幫互學的風氣。同時,對差生的進步予以承認與獎勵,強調共同學習取得成績的重要性。

(三) 方案實施與效果

1.首先定位差生

按照lescano (1995)的定義分類,差生有兩種:一種是心理學中提到的學習有障礙的人(learning2disabled);另一種是由於原來學習基礎薄弱,或學習方法不當、興趣不足或由於轉換到了新環境等原因而導致的學習較差。在這個行動研究中的anne與alice就是屬於後者,他們是後轉入這個進度較快的班級的,由於原來所在班級的進度慢,他們的詞彙量相對較少,所以會話練習時,他們的表現明顯比新班級中的同學落後。

教學行動研究案例

分析問題 1 教師存在的問題 1 教師觀念跟不上課改的步伐。上表十分顯然地把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和全面完成教學任務對立起來。可是教學過程沒有學生的參與,又怎麼談得上教學任務的完成呢?2 講授式教學。課堂教學過程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演示學生看,教師問學生答,教師歸納學生記。教授把學生看作被動...

「頭腦風暴」行動案例研究

頭腦風暴法 在小學數學有效課堂上的落實與案例 行動研究案例 禪城區南庄鎮河滘小學羅運桂 摘要 新課標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自主 合作和 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發生實質性的變化,而互動式教學法的學習方式是新課標改革的乙個突破點,與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是一致的,它不僅是一種可操作的教學方法,更重要的它還是一種教...

學校管理行動研究案例分析

案例 趙老師是乙個非常讓領導頭疼的教師。他總是找領導的 麻煩 和 不是 給學校工作的正常開展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有時他會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兒而讓領導很是為難。曾經在排課中因為不順他意,直接將課本丟在校長的辦公桌上,揚長而去,並且不去課堂上課。領導對他感覺真是沒法。趙老師是師範畢業通過考試招聘的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