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六年級數學《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後反思

2023-02-02 13:54:05 字數 4455 閱讀 6240

蘇教版六年級數學——《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後反思1

家庭是幼兒語言活動的重要環境,為了與家長配合做好幼兒閱讀訓練工作,孩子一入園就召開家長會,給家長提出早期抓好幼兒閱讀的要求。我把幼兒在園裡的閱讀活動及閱讀情況及時傳遞給家長,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長朗誦兒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長共同配合,一道訓練,幼兒的閱讀能力提高很快。

  《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後反思

宋以後,京師所設小學館和武學堂中的教師稱謂皆稱之為「教諭」。至元明清之縣學一律循之不變。明朝入選翰林院的進士之師稱「教習」。

到清末,學堂興起,各科教師仍沿用「教習」一稱。其實「教諭」在明清時還有學官一意,即主管縣一級的教育生員。而相應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員者則謂「教授」和「學正」。

「教授」「學正」和「教諭」的副手一律稱「訓導」。於民間,特別是漢代以後,對於在「校」或「學」中傳授經學者也稱為「經師」。在一些特定的講學場合,比如書院、皇室,也稱教師為「院長、西席、講席」等。

今天講《體積和體積單位》。總的來說學生上課狀態很好,師生配合默契,圓滿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用孩子們的話說:

這節課很爽。

這個工作可讓學生分組負責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週一換。要求學生抽空抄錄並且閱讀成誦。其目的在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愛生活,所以內容要盡量廣泛一些,可以分為人生、價值、理想、學習、成長、責任、友誼、愛心、探索、環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積累40多則材料。如果學生的腦海裡有了眾多的鮮活生動的材料,寫起文章來還用亂翻參考書嗎? 《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學片斷如下:

宋以後,京師所設小學館和武學堂中的教師稱謂皆稱之為「教諭」。至元明清之縣學一律循之不變。明朝入選翰林院的進士之師稱「教習」。

到清末,學堂興起,各科教師仍沿用「教習」一稱。其實「教諭」在明清時還有學官一意,即主管縣一級的教育生員。而相應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員者則謂「教授」和「學正」。

「教授」「學正」和「教諭」的副手一律稱「訓導」。於民間,特別是漢代以後,對於在「校」或「學」中傳授經學者也稱為「經師」。在一些特定的講學場合,比如書院、皇室,也稱教師為「院長、西席、講席」等。

體積的意義:這些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所佔空間大,我們常說它的體積大從做試驗到總結定義,水到渠成,學生真切的體會到了什麼叫體積。

「教書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為熟悉的一種稱呼,從最初的門館、私塾到晚清的學堂,「教書先生」那一行當怎麼說也算是讓國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種社會職業。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並非源於教書,最初出現的「先生」一詞也並非有傳授知識那般的含義。《孟子》中的「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論語》中的「有酒食,先生饌」;《國策》中的「先生坐,何至於此?」等等,均指「先生」為父兄或有學問、有德行的長輩。其實《國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長者,有德之稱」的說法。

可見「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師」之意,倒是與當今「先生」的稱呼更接近。看來,「先生」之本源含義在於禮貌和尊稱,並非具學問者的專稱。稱「老師」為「先生」的記載,首見於《禮記?

曲禮》,有「從於先生,不越禮而與人言」,其中之「先生」意為「年長、資深之傳授知識者」,與教師、老師之意基本一致。接下來認識常見的體積單位。

常見的體積單位有三個,我們先來認識其中的乙個立方分公尺。師手拿1立方分公尺的模型,揭示1立方分公尺。並讓學生說出生活中那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分公尺?

有的學生說魔方,有的學生說一塊豆腐,還有學生粉筆盒。我右手拿1立方分公尺的模型,左手拿著乙個粉筆盒,當時決覺得粉筆盒小一些,不過過去講課就這樣說過,教材上也這樣標著,思維定勢,我認為乙個粉筆盒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分公尺。聽課的老師給我指出來粉筆盒和1立方分公尺比,相差挺大的。

聽到這個問題我不禁一愣,難道我錯了?張志淼老師馬上從教室拿過來乙個粉筆盒,***親自動手量了量:粉筆盒長7厘公尺,寬6厘公尺,高6厘公尺。

大約4個粉筆盒的體積是1立方分公尺。不唯書,不唯上,要唯實。教材上畫的粉筆盒比我們用的粉筆盒要大得多,這一點我怎麼沒想到呢?

數學知識有其嚴謹性。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要教給學生準確的知識,避免出現類似的錯誤,必要的時候一定要動手量一量,算一算。

接下來我們又認識了立方厘公尺和立方公尺。

師問:我手中的橡皮能用立方分公尺做單位嗎?很自然地引出了較小的體積單位立方厘公尺。

教室的空間等用立方厘公尺做單位,行嗎?用立方分公尺呢?為什麼?

學生說:那可能會數字很大,感覺麻煩,有更大的體積單位嗎?有乙個同學高聲喊了起來了:

怎麼沒有?那就是立方公尺呀。1立方公尺是怎麼規定的?

由於有前邊兩個體積單位做基礎,知識遷移,學生很流利的說出了:稜長是1公尺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公尺。

接下來我們體驗了多大是1立方公尺。

多長是1公尺?1立方公尺的正方體有多大?

學生用手比劃1公尺的長度,閉著眼睛想1立方公尺有多大,同時用手比劃著我想讓同學們現在就看一看、體驗一下1立方公尺的大小,怎麼辦?

搭乙個稜長是1公尺的正方體不就得了?

頓時一石激起層層浪,你一言我一語討論開了我聽到的有這麼多

那要很多1公尺的尺子,上**找呀?是呀!12根呢!不用吧,靠牆可以省很多,1、2、3,三根就夠了

我打住了他們,老師這裡有4根1公尺的棍子,誰能用其中的3根給大家搭一下?

方小卓上去了,搭了一會兒,怎麼搭不成呢?他只是搭成了正方形。

誰來幫幫我們?

教室裡的氣氛有些緊張。要知道今天有好多老師聽課呢。小傢伙們想表現好一些。

郭靖上來幫忙了,開始也沒搭成,不一會他和方小卓在牆角搭了乙個正方體。全班學生舒了一口氣,

我讓學生猜猜,1立方公尺最多可以站幾個同學?8個,10個,4個我指了一行學生,讓學生鑽到裡面去體驗,1個、2個、3個一共進去了六名同學,還綽綽有餘我想有助於學生建立1立方公尺的空間觀念,有的聽課老師說:上邊還有空餘的位置,是不是再多乙個人呢?

我認為沒必要,主要是讓學生體驗1立方公尺的大小,再說,問題是1立方公尺最多可以站幾個同學?又沒說讓學生在裡面躺著。僅僅是我個人的看法。

關於搭正方體搭不成的時候,我又找了乙個同學幫忙搭,結果兩個人合作完成了。如果再追問一下:你當時怎麼沒搭成呢?

這樣郭靖同學就明白自己為什麼搭不成了。這樣做的效果會更好一些。

觀察內容的選擇,我本著先靜後動,由近及遠的原則,有目的、有計畫的先安排與幼兒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觀察內容。隨機觀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當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蟲等,孩子一邊觀察,一邊提問,興趣很濃。我提供的觀察物件,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鮮明,大小適中,引導幼兒多角度多層面地進行觀察,保證每個幼兒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說得正確。在觀察過程中指導。我注意幫助幼兒學習正確的觀察方法,即按順序觀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徵重點觀察,觀察與說話相結合,在觀察中積累詞彙,理解詞彙,如一次我抓住時機,引導幼兒觀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劇變化,烏雲密布,我問幼兒烏雲是什麼樣子的,有的孩子說:

烏雲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說「烏雲跑得飛快。」我加以肯定說「這是烏雲滾滾。

」當幼兒看到閃電時,我告訴他「這叫電光閃閃。」接著幼兒聽到雷聲驚叫起來,我抓住時機說:「這就是雷聲隆隆。

」一會兒下起了大雨,我問:「雨下得怎樣?」幼兒說大極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較觀察,讓幼兒掌握「傾盆大雨」這個詞。

雨後,我又帶幼兒觀察晴朗的天空,朗誦自編的一首兒歌:「藍天高,白雲飄,鳥兒飛,樹兒搖,太陽公公咪咪笑。」這樣抓住特徵見景生情,幼兒不僅印象深刻,對雷雨前後氣象變化的詞語學得快,記得牢,而且會應用。

我還在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幼兒聯想,讓他們與以往學的詞語、生活經驗聯絡起來,在發展想象力中發展語言。如啄木鳥的嘴是長長的,尖尖的,硬硬的,像醫生用的手術刀―樣,給大樹開刀治病。通過聯想,幼兒能夠生動形象地描述觀察物件。

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公尺呢?

要練說,先練膽。說話膽小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障礙。不少幼兒當眾說話時顯得膽怯:

有的結巴重複,面紅耳赤;有的聲音極低,自講自聽;有的低頭不語,扯衣服,扭身子。總之,說話時外部表現不自然。我抓住練膽這個關鍵,面向全體,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兒建立和諧的語言交流關係。每當和幼兒講話時,我總是笑臉相迎,聲音親切,動作親暱,消除幼兒畏懼心理,讓他能主動的、無拘無束地和我交談。二是注重培養幼兒敢於當眾說話的習慣。

或在課堂教學中,改變過去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取消了先舉手後發言的約束,多採取自由討論和談話的形式,給每個幼兒較多的當眾說話的機會,培養幼兒愛說話敢說話的興趣,對一些說話有困難的幼兒,我總是認真地耐心地聽,熱情地幫助和鼓勵他把話說完、說好,增強其說話的勇氣和把話說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確的說話要求,在說話訓練中不斷提高,我要求每個幼兒在說話時要儀態大方,口齒清楚,聲音響亮,學會用眼神。對說得好的幼兒,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揚,並要其他幼兒模仿。

長期堅持,不斷訓練,幼兒說話膽量也在不斷提高。大彩電的箱子、冰櫃、洗衣機等。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1立方公尺的大小,體現了課堂時效性。

我想他們對這節課的印象一定很深,尤其是體驗1立方公尺的過程。

要練說,得練看。看與說是統一的,看不准就難以說得好。練看,就是訓練幼兒的觀察能力,擴大幼兒的認知範圍,讓幼兒在觀察事物、觀察生活、觀察自然的活動中,積累詞彙、理解詞義、發展語言。

在運用觀察法組織活動時,我著眼觀察於觀察物件的選擇,著力於觀察過程的指導,著重於幼兒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乙個優秀教師引導學生每天先把刀磨得更鋒利,並且多備用幾把刀,自己到更廣闊的天地裡尋找柴多的地方去砍柴;而乙個普通教師每天帶著一把舊刀,到一座山上去砍柴。我正在努力向優秀教師看齊呢。

六年級數學圓柱的體積教學案

圓柱體教學案 安丘市興安街道田家林小學江華 教學內容 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材p25 26,例4及相應的 試一試 與 練一練 教學目標 1 通過教學,使學生經歷觀察 猜想 操作 驗證 交流和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並掌握圓柱的體積公式,初步學會應用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並解決相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2 使...

蘇教版六年級數學

蘇教版六年級數學 下冊 第一單元檢測試卷 時間 90分鐘總分 100分 班級 姓名 成績 一 填空題 30分 1 存入銀行的錢叫做 取款時銀行除還給 另外付給的錢叫做 2 佔 的百分率叫做利率。年海口市的人均水資源是 年的年海口市的人均水資源比 下降了 3 利息 4 3 4折 小數 5 16是20的...

六年級數學下冊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死記硬背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但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死記硬背被作為一種僵化的 阻礙學生能力發展的教學方式,漸漸為人們所摒棄 而另一方面,老師們又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煞費苦心。其實,只要應用得當,死記硬背 與提高學生素質並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最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