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教學思路

2023-02-01 15:00:03 字數 5374 閱讀 5710

我與地壇

史鐵生教學目標:

一、了解作者史鐵生,理解文中重點詞句的含義

二、熟讀課文,解讀作者對本文的哲理性思考,培養學生面對苦難的承受能力。

三、通過學習,體味作者對親情的獨特感悟,體會母愛的偉大,體會母親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的人性的光輝

教學重點:

一、重點語句的理解

二、地壇和母親對我生命求索的啟示

教學難點:

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和對「生與死」的思索。

教學步驟:

一、設定情境,激情匯入

導語:在第一冊我們曾學過一篇文章_____《前方》,**中那雙迷惘的眼睛同學們還有印象麼?古往今來,很多的詩人哲人既使生活在自己的實實在在的家裡,也仍舊有一種無家可歸的感覺,因為他們丟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園。

但精神家園到底在**呢?怎樣才算是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精神家園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來體會真正的精神家園。

二、作者簡介

史鐵生,2023年生於北京,清華大學附中畢業後,於2023年插隊延安, 21歲時因積勞成疾回北京住進醫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他從此以後再也沒能站立起來。曾有的年少輕狂,所有的豪情壯志一下子都成了海市蜃樓,他一度痛不欲生。2023年到2023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廠做工,後主要從事文學創作,現為北京作家協會合同制作家.

2023年開始創作,2023年和2023年分別以《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和《奶奶的星星》榮獲全國優秀短篇**獎。當他第一次獲獎,他的健康的朋友們把他從輪椅上抬為他歡呼時,他一直倔強的昂著頭,但委屈的淚水卻忍不住流淌下來。

今天讓我們看看他是如何尋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走出當時那痛不欲生的困境的。

三、抓住關鍵,整體把握

本文分兩部分,首先讓我們來看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我與地壇

學生閱讀,教師提問

(一)問:他是「跑」到地壇去的嗎?不是。那又是如何去的?他怎麼了?(用課文的原句來回答)

「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 ,「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

(二)問:作者為什麼要總是到地壇去呢?(用課文原句來回答)

1、「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乙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

2、「在人口密聚的城市裡,有這樣乙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3、「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乙個世界的另乙個世界」

作者到那裡去是為了逃避,像個遇到傷害的鴕鳥一樣想把自己藏起來。

(三)、問:那麼地壇的有什麼特點讓作者如此眷戀?

「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

(四)、問:哪些地方體現了地壇這一景物特點的?

明確:第2、3、5自然段。

(五)、同學找出寫「荒蕪」的句子,並簡要分析此處作者的語言。

剝蝕了浮誇的琉璃淡褪了炫耀的朱紅

坍圮了一段段高牆散落了玉砌雕欄

四周的老柏樹,到處的野草荒藤(幻燈片展示)

問:地壇在這四百多年裡退掉了什麼?留下了什麼?作者說「他為乙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

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滅了身上的浮華與光芒,讓生命顯露出本真的模樣,讓「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地壇的荒蕪冷落與「我」的失魂落魄有著相似的特點,自然有了相憐相惜之情。

同學找出寫「不衰敗」的句子;稍分析此處景物的特點。

老柏樹愈見蒼幽野草荒藤自在坦蕩

蜂兒、螞蟻、瓢蟲自得其樂

蟬蛻、露水、草木各顯其美(幻燈片展示)

這些溫馨的景物描寫意味著什麼?

真實記錄下了作者那片枯萎乾涸的心田重新滋潤和復甦的過程。

這些景物給了作者什麼啟示?

啟示:乙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乙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乙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乙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即生是乙個不可辯駁的問題;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

(六)、這個啟示使作者的命運起到了什麼樣的變化?

「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變得不再那麼可怕」。決定面對所遭遇的苦難打擊,不再逃避、頹廢和自傷,就是他「決定」活下來了。

(七)、作者是如何思考「怎樣活」的問題的?

石門中的落日將地上的坎坷映照得燦爛

一群雨燕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

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

蒼黑的古柏沒日沒夜地鎮靜地站在那兒

草木和泥土的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氣味

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

滿園中播散著的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幻燈片展示)

學生討論自主分析這一段景物描寫。

教師總結:雖為落日,卻也燦爛;雖為古柏,卻也執著追求;雖為落葉,卻也飄搖歌舞,坦然安臥,為秋天增色。這些環境的永恆特點給作者思考「怎樣活」提供了一種氛圍和啟示。

作者由衷地喊出了對生活無比精彩和無窮魅力的讚美之情。作者完成了我與地壇關係的昇華,在地壇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燃起了對生命的渴望。

(過渡)地壇的滄桑睿智、寬容接納在某種程度上像乙個人,誰? 我們的母親

第二部分我與母親

(一)作者說他「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乙個怎樣的難題。」那麼就有幾個問題要問同學們:

1、母親是怎樣對待「我」給她出的這個「難題」?

2、可見他的「母親」是一位怎樣的「母親」?在文中體現在哪些地方?

3、這樣的母親,母親這種對待「難題」的方式又給了作者什麼樣的啟示?(劃出回答前三個問題的關鍵語句。)

學生討論。

教師總結:

答:1、「難題」是乙個難以解決的矛盾,兒子的行為給母親出了乙個什麼難以解決的矛盾, (五個「知道」,「擔心」,不僅僅是「擔心」,還有「痛苦」、「驚恐」,課文第二段)

母親沒有退縮、沒有消極的對待、更沒有放棄,而是「承擔」這「苦難」,堅毅地走下去,母親希望直到兒子找到一條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

2、母親是一位「疼愛」而且能夠「理解」兒子的母親。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親,而且是一位「意志堅忍」的母親。

(二)速讀課文,找出下文中寫出母親給我「影響」的一句。

「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麼雋永的誓言,或要我格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光陰的流逝,在我的印象中愈鮮明深刻。」

母親這種對待「苦難」的態度給了生存的啟示,母親的生命歷程也給了作者是「怎樣活」的一把心靈鑰匙:要堅強地承受苦難,要堅忍的生活下去,默默地毫不張揚地去愛自己的兒女,去愛這個世界。

(三)清讀最後一段,仔細品味最後一句話的深情和作用:「多少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僅僅是表現母親為擔心我而找尋我走了很多路嗎?

這句形象地表現了母親伴隨了作者對生命思考,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 更主要的是母親與地壇已合二為一,融為一體了。閱盡滄桑的地壇以寬闊的胸懷靜靜地接納包容了曾經痛不欲生的我。

歷盡苦難的母親以聰慧堅忍的關愛默默地理解容忍著茫然失措的我。地壇像乙個悲天憫人的智者,蕩滌著我的靈魂的,母親是乙個聰慧而堅忍的女子,指引著我的人生。沒有地壇我不知道該不該活下去,什麼是生命的意義;沒有母親我不知道該怎樣活下去,如何實現生命的意義。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地壇是曾經的母親,母親過世後融入地壇,母親是現在的地壇。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壇,在精神上仰賴地壇,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戀地壇,因作者對生存的全部理由都產生懷疑的時候是地壇給他提供了審視人生的空間,並給予他許多感悟,從而改變了作者的生死觀,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地壇在不動聲色中拯救了作者。地壇的滄桑睿智、寬容接納在某種程度上像乙個人――我們的母親,不斷包容、理解、支援著作者。

「我」在此時的頓悟與這一部分的首段「現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乙個怎樣的難題」遙相呼應,完成了作者對生命的解讀,對母愛的詮釋。

----

痛苦讓它如此美麗———《我與地壇》(節選)的賞析

在生命最燦爛的季節,他雙腿殘廢;當輝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時刻,他至愛的母親卻永遠地合上了疲憊的雙眼。作家史鐵生的人生何其痛苦!然而人生的苦難經史鐵生咀嚼,竟煥發出神奇、瑰麗的光彩,痛苦讓它如此美麗;第一次讀《我與地壇》,我不禁驚異於它的美麗。

一、渾融的結構與深邃的主題

文章以相對獨立的兩部分結構,深刻地展示了作者走出殘疾陰影的心路歷程。第一部分寫「我」與地壇,以景物描寫為主,表達作者對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寫「我」與母親,採用追憶回想的方式,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兩部分內容看似不相關,其實貫穿著明暗兩條線索:

明線———「我」與地壇的緣分;暗線———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在第一部分中,「我」去地壇是為了逃避現實;「我」思考了三個問題:①關於死。

②為什麼出生。③怎樣活。在第二部分中「我」去地壇則是為了感受親情,追念母親,因為這裡處處都有關於母親的回憶。

在這裡「我」也思考了兩個問題:①母親為什麼就不能再多活兩年。②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麼。

最終作者找到了答案,兩部分於是在不同的層次上突出了相同的中心:對照地壇荒蕪而不衰敗的景象,作者感悟到「我殘疾但不能頹廢」,應該像地壇那樣,讓生命張揚出活力;而對照母親苦難堅強的一生,作者明白了自己應該像母親那樣,勇敢堅強地面對人生的不幸,讓「坎坷」燦爛。不僅如此,作者在結尾處還用這樣的語句將文章兩部分結構融成一體:

「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因而這篇文章儘管篇幅長、容量大,行文奔放灑脫,卻不失嚴謹,充分顯示了作者結構行文的功力。

二、細節化的景物與傳神的虛寫

文中的景物描寫動靜結合,生動、新奇、細膩。作者或捕捉靜態的景物寫「古殿簷頭剝蝕的琉璃」「門壁上淡褪的朱紅」,用以表現地壇滄桑的歷史;或描摹動態的景物,寫「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來表現渺小生命生存、思索、奮鬥的快樂;寫「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表明即使短暫平凡的小生命也能創造出生命的輝煌。作者筆下的景物完全細節化了,它們富有穿透力地體現著作者賦予它們的哲理或是情感。

再如作者調動多種感官寫秋天經霜的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著微苦的味道」,將秋葉的凋零寫得那樣快樂自在、祥和安逸,表現了作者熱愛眷戀生命、頑強樂觀的生存意志。

有時作者還在自己細節化的景物描寫中穿插虛寫來傳神。如寫「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加入了這樣的聯想、想象:「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什麼,然後又都到哪兒去了」,借助這種虛寫,作者把生命痕跡中蘊含的活力、情趣傳神地表達出來。

又如「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鬱的時候它們鎮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此中的虛寫突出了生命的成熟凝重、從容剛毅、堅強不屈、執著忠誠。

其實,文章第二部分表現母親對作者毫不張揚的愛,就運用了設想的方式(設身處地地想象母親當時的心理) ,這本身就是一種虛寫。這些虛寫很好地突出了母親的苦難與堅強以及兒子的懊悔與痛苦。

三、哲理性的語言和真摯動人的情感

文章語言極富哲理性。如「死是一件不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乙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它告訴人們「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應該樂觀面對,而對當時還未走出殘疾的陰影的作者來講,死亡的來臨無疑也是痛苦的解脫,就像節日。又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乙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常人眼中衰敗的落日、泥濘的溝坎,被作者描繪得如此壯麗,其中寄寓著這樣的哲理:

生命充滿劫難,而苦難的人生也能夠輝煌和燦爛。

我與地壇反思

三 拓展部分是給學生自由發揮的,雖然備課的時候是這樣設計的但是實際操作起來的時候沒有給他們乙個很好的空間。一是有時打斷他們的發言,二是沒有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四 課堂時間沒有安排好,還有十分鐘的時候就已經把教學內容都講完了,剩下的時間給學生補充了史鐵生另一篇懷念自己母親的文章 秋天的懷念 這樣後面就顯...

我與地壇教案

鶴壁工業中專秦建國 1 理解 體味史鐵生對生命以及其苦難的感悟。2 學會感受母愛 理解母愛。3 理解地壇描寫與抒情的關係。品味作者沉靜 綿密 抒情的語言特點。重點 難點及解決方法 1 理清文章思路和結構。2 作者傳達怎樣的複雜感受。3 反覆誦讀文章 討論與指導相結合。課時安排 一課時 自讀課 學生活...

讀《我與地壇》有感

我與地壇 長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著。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前兩部分注重講地壇和他與母親的後悔,對於中學生來說,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優秀文章。地壇只是乙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乙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