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理念與教學思路的轉變

2022-12-24 20:51:03 字數 3432 閱讀 8477

北師大心理學教授劉儒德

課程改革不僅僅是課程的變化,活動的變化,它更應該是理念的變化。理念的變化可分為兩種:內隱的和外顯的,其中內隱的變化起主導作用。

基於這樣的思想和理論,我想從兩個方面談一下「學習理念與教學思路的轉變」這一論題。

一、自主學習與創造觀念的轉變

關於學習者的觀念學生是否為學習的主人,這是決定學習結果優劣的根本所在。如果把學習比做一次足球運動,那麼,看台上坐的應該是老師,還是學生,在場上踢球的又應該是誰?在以往舊的教學思路下,坐在看台上的是學生,球場上的老師,老師表演給學生看,學生體驗不到一點真實的感受。

這在今日是萬不可以的,我們的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學習,那麼,我們的學習者就應該是踢球人,親身體驗者,只有體驗到,才能體悟道。

學習者不是被動的旁觀者,而是自主的參與者。

教育者對自己的觀念在舊的教學思路下,常常提到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蠟燭,是園丁。這一系列的論點都是把老師置於領導者的位置,而學生處在從屬位置。最為著名的水桶論說:

教師與學生是一桶水與一碗水的關係。這種觀點把教師定位在「知識庫」的位置,教師的責任是把自己的庫存「倒」給學生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對於教師的定位又有了新的詮釋。後現代主義們稱教師為平等中的首席;人本主義認為教師是指導學習者;建構主義認為教學者是乙個支架。

對「倒」的教學方式的批判告訴我們教學者不能只是乙個知識庫,我認為,教學者不是乙個水桶,而是乙個支架。

關於教學支架教學支架一詞是從建築業中工人所使用的「支架」引申和借用在教學工作上的,意在像建築支架能支援工人完成建築工作一樣,給學習者提供支援,從而擴充套件他們的學習範圍,使他們完成以往沒有幫助就無法完成的學習任務,學習新的技能。但教學支架不同於建築支架,建築支架是從地面開始的,它沒有基礎,教學卻支架是有基礎的,它架構在知識基礎之上。教學支架的設定要高於學生的現有水平,但不能盲目提公升,要設定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中。

教學支架並不是一如建築支架般一直存在於始終的,它是互動遞減的,在逐漸淡出,淡出的過程要適時、適當、適量。隨著教學支架的公升高,教師也漸漸淡出,在一定高度時可能做的只是一些知識指點和方法指導。

關於「知識建構」的教育與課程理念知識不是外部現象的對映,也不是投影機一樣的一般性投射,而是人以其特有的經驗和方式對認識物件進行選擇、修正和加工,並賦予意義。它不是客觀的東西,而是人生觀創造的暫定性的解釋和假設。在教學中,教師們常常把「知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能動反映」中「能動」二字弄丟,使得概念簡單而被動。

我們要深刻體悟「能動」二字,學習不是簡單的複製和印入資訊,而是主動解釋資訊,建構知識的意義。建構是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對認識物件進行選擇加工,並賦予意義。例如圖對文字生成了文字的意義,這種意義就是建構出來的。

因此,教學不是產品的傳遞,而是創設一定的條件,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教學能傳遞資訊,但不能傳遞意義。意義是自己建構的,且只能生成,建構。

案例:讓學生給乙隻雞蛋做一天爸爸媽媽,條件是時刻帶著這只雞蛋並要確保雞蛋不破。孩子們想盡一切辦法保護雞蛋,但在第一天,所有孩子的雞蛋都破了,學生們繼續實驗,想方設法保護雞蛋,直至實現雞蛋完好無損。

在這個案例裡,學生們在真實情景中體會到了做父母的艱辛勞苦,真實體悟到了父母的愛。實現了設計這個案例的最終目的。

這表明要給學生創設乙個建構性的學習環境,才能真正實現知識的內化。我認為可以設計成一種教學模式,環節如下:a問題情境;b學習資源;c認知工具;d教學支架(教師要適時、適當、適量指導);e合作交流(生生交流,師生交流);f學習評價(老師給乙個標準,學生自主評價)。

關於創造創造分為兩種,一種是真創造,即首創,原創;一種是類創造,即該經驗已被承認,而在自我內化則是第一次創造。學習者學習過程中自主理解就屬於類創造。自主理解就是創造。

案例:教師設計算式1+1=1;1+1+1=0,鼓勵學生發散思維作合理解釋。然後讓學生設計算式,並作合理解釋。

有學生列:9+1>1+9(9個人唱歌,1個人指揮比1個人唱歌9個人指揮效果好)。

這個案例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意義:理解就是創造。知識的創造、建構、理解的整合就是創造教育,創造教育要走入課堂。

基於以上討論,我們對新舊兩種學習方式與教學模式進行對比:

課堂活動結構的轉變帶來的整個教學活動的巨大變革顯而易見,很顯然,基於問題學習的課堂活動結構帶來的是知識的真正內化,學生真正意義的發展。

二、教學關注焦點的轉變

知識是在自己先前經驗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

先前經驗不等同於從書上得到的符號、文字等等,它可分為課內的先前經驗(包括課堂裡面的過程、情景經驗等)和日常生活經驗。日常生活經驗裡有些與課本知識有衝突,有些是錯誤的概念。這裡的「錯誤概念」是一種另類概念。

例如燈泡發亮這個概念,從物理學角度它是一種錯誤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第乙個念頭想到的就是這樣,成為一種慣性思維。學生頭腦中不止有課內先前經驗,還有日常生活經驗,他們共同作用,影響學生對知識意義的建構。學生在課內四十分鐘的表現不是在這四十分鐘內才想出來的,而是在課外就有了積澱,只是在課內外化出來。

案例:在已經學習過地球形狀知識的幾個年級進行測試,讓學生畫出自己頭腦中地球的樣子,以及人站在什麼位置。

學生的畫:

這只是一部分,還有的學生把地球想象為燒餅,空心球,扁型球等等。

可見,沒有情境體驗的課堂灌輸的是惰性的知識,考試的知識,不是學生內化的知識。沒有內化的知識無法改變學生的固有信念,當他們離開考卷去看問題時,引用的依然是固有經驗。

學習的結果不僅在於知,而且在於信,在於課內知識與生活經驗的統一。認知有三個水平:符號水平;表象水平;情境水平。

以往我們推崇「無錯學習」,現在要轉換觀念,錯誤是建構的主要環節,把錯誤誘導出來作以解釋,使學生信奉書本的知識,使原來的知識得以糾正,使概念轉變過來,以實現知識的真正內化。

知識是學習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構起來的

即知識的意義存在於情境之中。情境包括上下文前後關係,物理場所,心理因素,意圖等等。它使知識意義具體化,特定化,協調化。

知識**於生活情境和實踐,具有一定的感性經驗或生活中的對應物。知識所賴以產生的問題情境使我們能夠感受到實踐的價值、必要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意義。而在以往的課堂裡常常是「去情境化」的。

事實上,學校情境與真實情境存在很大差異,生活中的問題常常「結構不良」,所以要提倡真實性學習。例如成年人在繼續教育中學到的知識,他們往往覺得更實際,有效,就是因為他們知道了知識的校外價值。

知識是特定情境下解決問題的一種工具,知識的意義與知識的應用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們要重在應用知識,而不是以往的解釋知識。要認識到知識的意義與學習和應用知識時的情境是緊密相聯的。

學習是學生在與教師和同伴的相互作用活動中完成的。

學生的知識是從社會向個體逐漸內化的。學習者共同體(由一些具有相同學習目標,興趣愛好的人構成的群體)使學生們相互促進、知識共享。學生間的交流有利於驗證、發展個人的想法,形成多角度、全面的理解。

總之,知識不是東西,教學不是傳遞東西;教學者不是「水桶」而是支架;學生不是被動旁觀者,而是自主參與者;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先前經驗,充分啟用學生的先前經驗,關注學習情境和學習共同體,從而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認識到自主理解即是創造。在新的課改環境下,我們的學習理念與教學思路也應有新的轉變。在建構主義的觀點看來,教育的首要目標就是達到把老師傳遞的「資訊」加工成自己的知識,這也正是新課改所追求的。

轉變教學理念

轉變教學理念,探索新課程歷史教學 北孟一中侯運濤 課程改革特別是教改要尋求快速發展,必須以轉變教學理念為前提,不斷探索科學的教學方法才能實現。一 認清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 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傳統教學方法,學生總是被動地吸取教師從外部提供的知識資訊,形成老師講 學生聽 老師說一學生從不說二的機械式被動...

新課改下物理教學理念的轉變與實踐

一 應試教育下物理教學的弊端 教育學家余文森教授說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穫 有提高 有進步。具體表現在 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 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也就是說,衡量課堂教學活動有效性的標準不僅在於讓...

新課程理念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研究

通過近一年的努力,學生的思考積極性大大提高。思考品質也有很大程度的提公升。二 自主探索能力的培養 為了使探索知識成為學生最迫切的需要,本人所採用的方法還是 提問題 不同於以上提問的是 這是本人自己來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在問題情境中,新的需要與學生原有的數學水平之間存在著認識衝突,這種衝突能誘發學生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