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娛樂文化中的「狂歡」烏托邦

2023-02-01 14:09:04 字數 1364 閱讀 2960

作者:梁佳楊敏

**:《文學教育·中旬版》2023年第07期

在《拉伯雷的創作與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民間文化》、《陀斯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等著作中,**金對具特色的民間廣場文化和民間詼諧表現形式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認為,要在真正意義上理解民間的文化,就必須向民間文化的乙個重要時空體——狂歡節追根溯源。在**金看來,狂歡節的狂歡具有以下特徵:

首先是全民性。狂歡節是人民生活的本身,是在「整個官方世界的彼岸建立的第二個世界和第二種生活」1。「在狂歡節上,人們不是袖手旁觀,而是生活在其中。

而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其中,因為從觀念上說,它是全民性的」2,它「不是藝術的戲劇演出形式,而似乎是生活本身現實的形式」3。其次是節庚性。狂歡節不是任何勞動遊戲,它的是以時間觀念為基礎的有節慶性的節目.「具有重要的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和世界觀內涵」。

最後,狂歡還具有雙重功能性,民問文化是「作為對日常生活即非狂歡生活的戲仿,是作為『顛倒的世界』而建立的,而遠非近代那種純否定性的和形式上的戲仿:狂歡節式的戲仿在否定的同時還有再生和更新。」  由此看來蒞歇節這種特殊形式的生活.不僅是民眾能量釋放的一條途徑,而且它的廣泛的參與性使它同時也具備了非完成性和易變性,具有巨大的顛覆和更新作用,給人們帶來了一種「狂歡化」的哲學感受。

如果對**金的狂歡化理論提出的背景和中國當代娛樂文化產生的背景進行考察的話,不難在中國的娛樂文化中省察到一種狂歡化傾向.但是這種所謂的「狂歡」卻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需要**。

首先是全民性的虛偽性質。全民的狂歡是人們的一種生話.是「沒有任何戲劇藝術特定的演出」5。不可否認在娛樂節目中的這種所謂的週末集體狂歡中強化了集體的記憶,群體的認同。

然而,節日的狂歡是人們真正地聚會在一起.而「春節聯歡晚會」也罷,「歡樂總動員」也罷,人們在既定的觀眾集體裡,得到的只是暫時的歸宿感。雖然借助了舟絡、**等將現場和分散在千家萬戶的觀眾聯絡起來,而集體性的參與卻是「虛擬」的,因此,這種狂歡乃是由傳媒製造出來。說到有長久傳統的「春節聯歡晚會」,它是建立在中國人對節日的集體記憶與歷史文化認同的基礎上的,而其它大多的綜藝共節目.則是傳媒在沒有歷史文化認同、集體記憶的情況下,人為地把週末節日化自我地製造「狂歡」,並且通過傳媒的力量來加以實現.這充分表現出了現代**對大眾的控制權。

電子媒介傳播大眾文化,看似是迎合大眾的審美趣味和興趣來設定傳播資訊的內容和形式,其實其中的秩序還是由傳播者來控制的。一方面,擁有並擁護精英文化的精莢分子創造著大眾文化,傳媒工作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知識和文化知識,從事工作的人員大多長期接受精英文化的教育,他們本身是精英文化的代表.不可能完全脫離精英文化;另方面,傳播效果理論雖然從其發展上來看,經歷了由「魔彈論」到「強丈效果論」科學的漸進,即使後者是在充分考慮到各種制約因素的基礎上對大眾傳播的影響和效果做出的重新評價.但是它們都強調了大眾傳播效果和影響的有力性,這種**的議程設定在潛移默化中導致了受眾對傳媒的依賴感,甚至是在虛擬環境中才能得到的一種安全感。

回顧威尼斯雙年展中的中國當代藝術

作者 康俐 藝術與設計 2013年第06期 兩年一度的威尼斯雙年展,可以說是眾多藝術家夢想登上的舞台。每兩年的6月,在義大利的水城威尼斯都會集結全球各國文化政要 藝術界大腕,為的就是參與威尼斯雙年展這一藝術界的嘉年華盛會。它與德國卡塞爾文獻展 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並稱為世界三大藝術展,尤其威尼斯雙年展憑...

關於中國當代藝術的問題

3,當代藝術 與 非藝術 的區別是什麼?鮑昆 當代藝術 的乙個主要特徵是 觀念性 在這個前提下原有的傳統藝術判斷標準是不成立的。也因為 觀念性 對他者生產的現成物的 挪用 成為當代藝術的乙個相當主要的方式。這方面,杜尚的小便盆開了先河。從那以後,藝術不但挪用現成物,而且各種現代以來的可以消費的公眾技...

關於中國當代藝術設計教育的思考

摘要 藝術設計的教育模式處於一種看似繁榮其實混亂的狀態。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我國的藝術設計沒有處於乙個核心的學科地位,我國目前還缺乏完整的藝術教育體系,缺乏規範的藝術設計教育模式。我們應該轉變思維,建立適應新時代的藝術設計教育體系。關鍵詞 藝術設計核心地位教學體系 現代藝術設計在中國,只有短短的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