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計算器求平均數 標準差與方差

2023-01-31 16:39:02 字數 4209 閱讀 6974

教學目標

1、掌握用計算器求平均數、標準差與方差的方法.

2、會用計算器求平均數、標準差與方差.

教學建議

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內容的重點是用計算器求平均數、標準差與方差,難點是準確操作計算器.

2、計算器上的標準差用表示,和教科書中用s表示不一樣,但意義是一樣的.而計算器上的s和我們教科書上的標準差s意義不一樣.在計算器上s和是併排在一起的,按同一鍵,都是統計計算用的.

因s在前, 在後,這樣要想顯示出標準差 ,就需要發揮該鍵的統計功能中第二功能,於是就得先按鍵,再按鍵.

教學設計示例1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使學生會用計算器求平均數、標準差與方差.

(二)能力訓練點

培養學生正確使用計算器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培養學生認真、耐心、細緻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

(四)養育滲透點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滲透了用高科技產品求方差值的簡單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了學生具有數學美的底蘊.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用計算器進行統計計算的步驟.

2.教學難點:正確輸入資料.

3.教學疑點:學生容易把計算器上的鍵s主認為是書上的標準差s,教科書中的符號s與cz1206計算器上的符號s的意義不同,而與計算器上的符號相同.

4.解決辦法:首先使計算器進入統計計算狀態,再將一些資料輸入,按鍵得出所要求的統計量.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請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已學過用科學計算器進行過哪些運算?(求數的方根、求角的

三角函式值等),那麼用計算器和用查表進行這些運算在運算速度、準確性等方面有什麼不

同,(計算器運算速度快、準確性高,查表慢,且準確性低).這節課我們將要學習用計算器進行統計運算.它會使我們更能充分體會到用計算器進行運算的優越性.

這樣開門見山的引入課題,能迅速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

進行統計運算,是科學計算器的重要功能之一.一般的科學計算器,都含有統計計算功

能,教科書以用cz1206計算器進行統計計算為例說明計算方法.用cz1206計算器進行統計計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統計運算狀態,輸入資料,按鍵得出所要求的統計量.

這些統計量除了平均數 、標準差外,還有資料個數n,各資料的和 ,各資料的平方和.衡量一組資料的波動大小的另乙個量s.計算器上的鍵s,並不表示教科書上的標準差s.

(三)教學過程

教師首先講清解題的三個步驟,第一步建立統計運算狀態.方法:在開啟計算器後,先按鍵2ndf、stat,便使計算器進入計計算狀態.

第二步輸入資料,其過程一定要用**顯示輸入時,每次按資料後再按鍵data.表示已將這個資料輸入計算器.這時顯示的數,是已輸入的資料的累計個數,表中所有資料輸入後顯示的數為8,表明所有資料的個數(樣本容量)為8,如果有重複出現的資料,如有7個資料是3,那麼輸入時可按37(前面是輸入的資料,後面是輸人資料的個數).

第三步按一下有關的鍵,即可直接得出計算結果.

在教師講情操作要領的基礎上,(把學生分成兩組)讓學生自己操作,用計算器求14.3節例1中兩組資料的平均數、標準差與方差.

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每輸入乙個資料,就檢查一下計算器上的顯示是否

與教科書的**一致,如發現剛輸入的資料有誤,可按鍵del將它清除,然後繼續往下輸

入.教師還要指出教科書上的符號s與cz1206型計算器上的符號s的意義不同,而與該計

算器上的符號相同,在cz1206型計算器鍵盤上,用表示一組資料的標準差.由於這個計算器上未單設方差計算鍵,我們可以選按鍵

然後將它平方,即按鍵 = ,就得到方差值 .

根據表5,得到

根據表6,得到

讓學生把錶5、表6與前面的筆算結果相比較,結論是一致的.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計算器與筆算兩種演算法,總結出計算器有哪些優越性;(省時,省力,計算簡便.)

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學生親自動手實踐.參與教學過程,不僅便於學生掌握用計算器進

行統計運算的步驟和要領,而且能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計算器的優越性,更有利於科學計算器

在中學的普及使用.

課堂練習:教材p177中1、2.

(四)總結、擴充套件

知識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學會了用科學計算器進行統計運算.在運算中,要注意操作方

法與步驟,由於資料輸入的過程較長,操作時務必仔細,避免出錯,在用計算器進行統計計算的前提下,可通過比較兩組資料的標準差來比較它們的波動大小,而不必再轉到相應方差的比較.

方法小結:用cz1206型計算器進行統計運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統計運算狀態,輸入資料,按鍵得出所要求的統計量.

布置作業

教材p179中a組

板書設計

隨堂練習

用計算器計算下列各組資料的平均數和方差、標準差

1.60,40,30,45,70,58

2.9,8,7,6,9,7,8

教學設計示例2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計算器上有關統計計算的符號.

2.使學生會用計算器求一組資料的平均數、標準差與方差.

3.使學生體會到用計算器統計的省時、省力的優越性.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用計算器計算平均數、方差的方法.

難點:計算器上符號的準確識讀與應用.

三、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

1.我們學過哪些計算一組資料的平均數的方法?

2.我們學過哪些計算一組資料的方差與標準差的方法?

引入新課

隨著科學的進步,一些先進的計算工具逐步進入千家萬戶,我們可以用這些計算工具來進行計算.本課我們學習用計算器計算一組資料的平均數與方差的方法.

新課讓學生閱讀並在教師指導下計算教材例中兩組資料的平均數、標準差與方差.同時,通過應用計算器,了解的作用.

接下來讓學生作如下練習:

填空題:

2.計算器中,stat是____的意思,data是____的意思.

3.計算器鍵盤上,符號與書中符號____意義相同,表示一組資料的____.

4.在cz1206型計算器上設有標準差運算鍵,而未設____運算鍵,一般要通過將標準差____得到____.

選擇題:

1.通過使用計算器比較兩組資料的波動大小,只需通過比較它們的____即可 [ ]

a.標準差 b.方差

c.平均數 d.中位數

2.如果有重複出現的資料,比如有10個資料是11,那麼輸入時可按 [ ]

3.用計算器計算樣本91,92,90,89,88的標準差為 [ ]

a.0 b.1 c.約1.414 d.2

4.用計算器計算7,8,8,6,5,7,5,4,7,6的平均數、方差分別為 [ ]

a.6.3,1.27 b.1.61,6.3

c.6.3,1.61 d.1.27,1.61

教師可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或示意圖紙)寫好操作效果圖和學生的計算結果進行對比.

接下來師生共同繼續作課本上練習

小結1.熟悉計算器上各鍵的功能.

2.學會算(用計算器)平均數、標準差、方差.

(1)(2)

四、教學注意問題

1.本課教學內容關鍵是動手,要讓學生動手作,為幫助學生中動手能力差者,要提倡互相幫助.

其實,任何一門學科都離不開死記硬背,關鍵是記憶有技巧,「死記」之後會「活用」。不記住那些基礎知識,怎麼會向高層次進軍?尤其是語文學科涉獵的範圍很廣,要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單靠分析文章的寫作技巧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基礎知識抓起,每天擠一點時間讓學生「死記」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豐富的詞語、新穎的材料等。

這樣,就會在有限的時間、空間裡給學生的腦海裡注入無限的內容。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從而收到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的功效。

2.學生做作業時可提示他們可核對以前的題目的準確性.

「教書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為熟悉的一種稱呼,從最初的門館、私塾到晚清的學堂,「教書先生」那一行當怎麼說也算是讓國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種社會職業。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並非源於教書,最初出現的「先生」一詞也並非有傳授知識那般的含義。《孟子》中的「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論語》中的「有酒食,先生饌」;《國策》中的「先生坐,何至於此?」等等,均指「先生」為父兄或有學問、有德行的長輩。其實《國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長者,有德之稱」的說法。

可見「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師」之意,倒是與當今「先生」的稱呼更接近。看來,「先生」之本源含義在於禮貌和尊稱,並非具學問者的專稱。稱「老師」為「先生」的記載,首見於《禮記?

曲禮》,有「從於先生,不越禮而與人言」,其中之「先生」意為「年長、資深之傳授知識者」,與教師、老師之意基本一致。

用計算器計算

班級姓名第組第號 一 學習目標 1 了解計算器各鍵的用途與用法,2 會用計算器進行有理數加 減 乘 除 乘方運算以及混合運算。3 在使用計算器中感受到操作簡便,計算準確,速度快捷,從而產生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二 學法指導 通過動手操作 合作與交流,並借助計算器的說明書,自主 計算器的使用方法,會用...

用計算器計算

學習目標 1 我會用計算器進行加減乘除等基本的四則運算。重點 2 我能運用計算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難點 課前熱身 1 開始使用電子計算器時,先按一下鍵,這個鍵的功能是停止使用時,再按一下鍵,這個鍵的功能是 新知 一 認識計算器上的ce鍵 2 根據下面的步驟,用計算器算一算。386 179 我是按...

《求平均數》教學反思

統計 平均數 是在學生已經具備一定收集和整理資料能力基礎上,從生活例項出發,讓學生充分產生求平均數的需要,進而自主 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並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實際問題,體驗運用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教完這堂課後,覺得有以下收穫與困惑 收穫一 情境的成功運用。課一開始,我創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