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學反思

2023-01-31 15:51:06 字數 1472 閱讀 7157

為方便教師更好的教學,今天,語文網小編給大家推薦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學反思。通過教學反思,教師可以盡早發現一些教學不足,比如說教學設計上出現哪些問題、課堂交流和啟迪是否得當、課後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從而為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累計經驗。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學反思,一起來看下吧!

當天其實上了兩個班:高一(16)班和高一(18)班。兩個班的課,我都是用數碼錄音機錄下來的。

比較之後,只錄用了高一(18)班學生的活動情況。高一(16)班情況差不多,沒有顯著差異。

整理記錄之後,觀照課堂實錄和教案,發現兩者出入其實很多。以前是喜歡按著教案上課,往往會出現學生要發散,而我死命的想將其扯回我固有的思路,故往往是前半節課熱熱鬧鬧(因為有背景的補充和介紹),而後半節課就顯得枯燥無趣。而此次課堂上的突發情況卻讓我清醒認識到,乙個教師,光是備課是不夠的,需要教學機智!

如原本在我的設想中,由荔枝誘人的**激發學生興趣,帶出我的問題,即學生是否曾品嚐過荔枝,由此讓學生來介紹比較,然後引出所要學習的課文,讓學生自發的去尋找作者以及相關的文章特點。可以讓學生逐步去理解文章思路和作者情感。把認知性學習和體驗性學習結合起來。

但學生的回答卻是截然相反的。他們抱著一種玩笑的心態,全班集體說「沒有吃過!」幸好當是手中準備了荔枝幹,急中生智。

由此逆轉情勢。可當我要引入文中之時,童傑舉手要發表意見。心急口快的他在舉手的同時,人已經站起來。

於是,課堂通過評價丁銘銘的描寫而直接轉入了關於說明方式和引用作用的小組討論。而把作者介紹、字詞正音給直接跳過了。同時因為看到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就補充了乙個小組討論,代替了原來的教師幻燈片展示。

同時,荔枝幹這一小道具的運用也啟用了課堂氣氛。雖然和原來的預計有所差別,但總算物盡其用。

應該說,本次課堂教學,與我所準備的教案還是有較大出入的。但通過教學反思,我卻發現有一種歪打正著的感覺。雖然在我的教學設想中,希望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體會,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

但在實際的教案編寫過程中還是限於條條框框,限於固定模式。如引入、作者介紹、字詞正音。其實現在看來,既然已經布置了學生預習,課堂上並沒有非講不可的理由。

從此堂課,學生的自我見解和對說明文論述形式的熟悉程度,可見其是花了精力和時間去預習的。因此,通過觀察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檢查學生的預習,包括字詞,這是乙個值得一試的方法,也是我這堂課所得之一。

的確,課堂教學是動態的生成的,預設的教學流程只能參考,不能死守,應該根據課堂情況機智處理。

比較可惜的是,由於時間的問題,最後學生的一句結束語未能行成。作業布置時也未讓學生寫一句感想,這樣會更直觀。至少我可以明了學生對這堂課的感受。

覺得很遺憾。但學生對縮寫的認真完成至少讓我感覺到了一點:學生的概括能力是可以的。

以後這方面可以放手讓學生練,也可以嘗試讓學生自我評價。但從丁銘銘的口頭表達來看,是需要著重培養的。他屬於班裡語文中等水品。

應該可以反應一部分同學的水平。以前曾經嘗試過課前演講,但後來因為學生的反應冷淡而中止。現在看來,這還是很有必要的。

可以在兩個班中進行調查,選擇一種學生比較喜歡的口頭訓練方式。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學反思

南州六月荔枝丹 是我國著名科普作家賈祖璋的作品,這篇文章準確 翔實地說明了荔枝的果形 果實以及貯運,對荔枝的習性 產地 栽培史等做了一般性介紹,並對我國荔枝生產的未來充滿了信心。總之,這是一篇介紹荔枝知識的科技小品。既有豐富的知識 很強的科學性,又有清新誘人的詩意。本文是把荔枝作為水果來介紹的,採用...

南州六月荔枝丹

第五課 南州六月荔枝丹 1 授課班級 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了解文中介紹的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詩文 2 學會篩選資訊和概括要點 過程與方法 1 明確學習要求 2 合作 採用小組討論方式,篩選各段要點,理清說明順序 3 點撥,針對課文難點,教師酌情給予指導 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南州六月荔枝丹

南州六月荔枝丹 研讀方案 一 讓學生閱讀 熟悉 理解課文的中心內容和寫作特色找關鍵詞概括每一自然段,並引導劃分意義段。二 將學生分成四組,分別布置閱讀研究的任務 第一組 本文說明順序的安排 第二組 本文引用方法的運用 第三組 科學小品的特色 第四組 修飾限制詞語的運用。要求 盡量掌握文中有關本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