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學歷史教學現狀及對策思考

2023-01-31 05:15:06 字數 3121 閱讀 4261

歷史學科是認識和闡釋人類社會發展程序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具有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歷史教學在普通中學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人說衡量乙個人的綜合素質,只要看看他的數學和歷史學得怎樣便可窺見一斑。

此話雖有失偏頗,但卻從一側面說明了歷史學科在學校教育工作中重要性的道理。

近年來,高考制度不斷改革,從3+2文理分科到3+χ小綜合、3+χ文理大綜合、3+1+1模式再到目前的3+學業水平測試+素質教育測評。改革充分體現了高考的人文性、開放性、公平性、合理性以及多元性等特點。改革也不可避免地對我們的中學歷史教學產生衝擊和影響。

那麼在高考制度不斷改革的背景下,我們的中學歷史學科教學現狀究竟怎樣?如何才能更好地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真實地了解目前中學歷史學科教學現狀,認真分析審視歷史學科在教與學方面存在的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出路,切實提高歷史學科的教學質量,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特有的教育功能便顯得很有實際意義。

一.現狀分析

1.教學理念滯後

雖然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和課程標準已經啟動,但是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們的歷史教學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種應試教學,緊緊圍繞中考、高考「指揮棒」轉。教師為考而教,學生為考而學。至於學生的人文素養,思想教育,人格特質,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等方面不得不被人為淡化。

學生主要記誦一些基本的歷史知識,以應付各級****。這與新課標極不協調。從長遠看,這樣的學生是很難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歷史學科特有的教育功能是否得到充分的發揮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取決於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教材不斷修訂,高考不斷改革,社會不斷發展,需要的是教育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教師教學理念的滯後必將制約教師自身的發展和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

2.教學方法單一

教有定則,教無定法。方法得當事半功倍。然而在很多情況下,「一本書、乙隻筆,老師一人講到底」的現象依然存在。

教學方法的單一化,教學模式的固定化,,使得歷史課堂死氣沉沉,毫無生氣。歷史自身特有的趣味性,更是蕩然無存。結果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

越來越多的教學實踐證明,不同的教學內容,運用恰當合理的教學方法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單一的教學方法不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創造的火花,更不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3.學習激情不足

不少學生學習歷史是另有原因。一來這是學校開設的課程,由不得自己;一來想考大學,涉及高考選科,而自己其它科目又太弱,只好選記憶性較強的歷史,別無選擇。可以說不少同學是揹著一種包袱學歷史,學習上缺乏一種激情和鑽研精神,只是為學而學,為考而學,結果學得很死、很苦, 記住的東西不會靈活運用,花了很多時間還是學不好。

於是感嘆:歷史太難學。其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如果我們的學生帶著興趣和激情去學習歷史,審視歷史,或許會發現一切並非如自己想象的那樣難,學習歷史還是有章可循,有規可依的。

4.學習效率低下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發現不少學生學習態度端正,學習也很勤奮、用功,時間抓得也比較緊,可是學習成績不理想,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注意、運用好學習方法。做事要講究方法,學習也不例外。同樣一道題,為什麼有的解法非常簡便且容易記住掌握?

這就是方法問題。就以記憶為例,歷史是一門記憶性很強的科目,時間安排是否合理,效果大不一樣。心理學研究表明,早晨以及上午**點鐘、晚上**點鐘記憶效果比較好。

如果運用一些方法,有的內容會記得很牢,效率會更高。相反,學習不注意方法和效率,即使花的時間很多,學習成績也不會提高。

二.幾點思考

1. 轉變教學理念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陶行知先生對教育本質的生動概括。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培養性格健全的人,為人的終身發展奠基。歷史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基礎學科,應該把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發展學生良好的品質作為基本的教學要旨和教學理念。

歷史教師更應自覺學習先進教育教學理論,更新育人觀念,要牢固樹立起歷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學過程應該體現人文化,充滿人文關懷,始終以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來指導我們的教學工作,而不應把學生訓練成考試的「機器」和裝知識的「容器」。要力求讓每個學生都發展成為乙個獨立的健全的個體。

2.完善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是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保證,運用恰當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今是知識資訊時代,我們的歷史教學手段也應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傳統教學手段中的精華要繼承,現代社會中的有益資訊要及時吸取。

在今天要充分利用網路資源,查詢相關資料,借鑑他人科研成果,學會製作多**課件,運用多種手段如計算機、電影、錄象等,力求把抽象的內容生動化,繁瑣的知識簡明化 ,從而讓學生在輕鬆愉快中接受教育,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發展自我。

3.改進教學方法

實踐證明:同樣的教學內容,若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效果會大不一樣。教師應有一種「甘為學生謀發展,不拘一格用方法」的精神,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的變化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討論、談話、辯論、演講等,切忌千篇一律。

堅決反對滿堂灌、一言堂。有人說,民主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它可以避免最壞的。此話不無道理。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民主和自由發揮的空間,不要追求答案的統一,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尊重學生的觀點。只有具有較強發散思維能力的學生才能釋放出更多的智慧型,創造出與眾不同的成果。

4.注重教學反饋

沒有反饋就沒有進步,沒有總結就沒有提高。教學反饋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課堂設計怎樣,教學效果如何,學生最有發言權。

務實有效的教學反饋有利於教學問題的解決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學中通過問卷調查、談話、座談等方式全面了解教學情況,找出不足,揚長補短,不斷完善。真正實現師生互動,教學相長,共同提高。

5.加強學法指導

其實,大部分學生不是學不好,而是不會學,這裡有老師的原因,有教材的原因等。我認為關鍵還是自身的原因。我們在呼籲有關部門不斷完善歷史教材的同時,更應該研究我們自身的學習方法。

通過平時的交流和觀察,我們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知道怎樣運用學習方法,很渴求老師能教給他們學習方法。「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教育的乙個主要職能就在於引導。

因此我們的歷史老師應該多多地給學生以科學的學法指導。如學好歷史一定要做到理清主要線索,掌握知識結構,重點記住基礎知識,全面整體把握歷史事件等。幫助學生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介紹記憶方法等,使學生最終做到學會學習,自主**,自我發展。

新的社會形勢對歷史學科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的歷史教學自然也要與時俱進。只要我們的歷史老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我們的歷史教學就會永遠充滿生機和活力,我們的歷史學科就會真正發揮其特有的教育功能,從而為人的發展、為社會的進步釋放自身特有的能量。

農村中學歷史教學現狀及對策

作者 郭瑋 外語學法教法研究 2015年第16期 摘要 作為一名農村初級中學歷史教師,從參加工作至今,經歷了教育教學方面諸多大大小小的改革和嘗試,從中受益匪淺也感觸頗深。教改取得了進展,也暴露了許多問題。尤其是偏僻農村地區雖然也不斷進行教改,但仍然沒有大的進展和突破,好多地方依舊是穿新鞋走老路,換湯...

中學歷史教學新策略

作者 楊琴 都市家教 上半月 2013年第03期 摘要 中學歷史教學在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的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對歷史人物 歷史事件 歷史現象的評析,學生不僅能夠明辨是非,還能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世界觀和價值觀,從而熱愛祖國 熱愛人民 熱愛社會主義制度。因此,歷史教學是一項光...

中學歷史教學方法之我見

摘要 歷史教學方法很多,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採用不同教學方法,交叉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讓學生讀讀寫寫,講講練練,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其更好更主動地掌握 運用和駕馭知識。這樣做,可以拓寬資訊渠道 還可以使課堂教學輕鬆愉快 生動活沷,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關鍵詞 中學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