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姿勢》教學設計

2023-01-31 04:06:05 字數 3587 閱讀 7504

小學語文第十一冊

《最後的姿勢》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盱眙縣希望小學朱

教材解讀:

《最後的姿勢》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上的一篇新課文。它是根據2023年5月12日汶川發生的那場突如其來的大**中,所湧現出來的可歌可泣的事件所寫的。全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蹟。

作者還引用了三位人物的話語,側面烘托譚千秋老師的英雄壯舉,這樣的描寫使得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護住學生」的形象定格在我們心中,成為了乙個永恆的瞬間。文章質樸感人,字裡行間飽含著對譚老師的敬意。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是教師、學生、文字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對於教學寫人的文章,對話的前提是深入品味文字的語言,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以引起共鳴。本課的教學設計,以細節描寫為抓手,以「愛與責任」為貫穿始終的情感主線,以四處「環境和場景描寫」及描寫人物言行的語言文字為切入口,讀中悟情,讀中品文,讀中懂得「最後的姿勢」的內在含義,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從而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課時目標。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後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3.理解文中重點句子「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後的姿勢」的意思。

4.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後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能根據老師的要求進行資料的查詢,並認真閱讀。

教師:製作教學ppt。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渲染氣氛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譚千秋老師,誰來說說譚老師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面對死亡,譚老師來不及做出更多的選擇,當學生的生命受到威脅時,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乙個特殊的生命姿勢——《最後的姿勢》(齊讀課題)。這節課讓我們繼續走進他的世界,解讀他的師魂。

【設計意圖:回顧第一課時的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說和讀,迅速喚起同學們對譚老師的真實感受。因此,我以此作為了課的開始。】

二、示範閱讀,初解人物。

1.請一名學生朗讀課文第一小節,其餘的同學邊聽,邊思考「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中老師,會是乙個怎樣的人呢?」

2.展開討論:學生可能會從「給女兒洗漱、穿戴」「帶女兒散步」感受到他是個關愛家人的人;還可能從「早早地趕到」體會到他是個熱愛工作的人。

【設計意圖:學生的感悟往往是分散的,更缺少自己總結歸納的能力。因此,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發現總結,如果要想知道這是乙個怎樣的人就要學會觀察人物的動作、言行,從細微處入手,那樣才能真正讀透乙個人。

雖然這一小節不是文章的重點和難點,但我卻願意花上一點時間帶著孩子來學,目的是通過這段內容的學習,教給學生乙個方法,讓他們知道如何借助語言文字去深入解讀人物。】

三、品讀文字,感悟人物精神

(一)請同學們開啟課本,迅速瀏覽課文,找出課文中照應課題的一句話。

1.指名回答出示: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後的姿勢。

2.齊讀

【《語文課程標準》第三學段要求學生「學習瀏覽,……根據需要蒐集資訊。」課堂伊始設計這一環節,一方面訓練學生瀏覽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通過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等於找到了解讀文字、品味文章的密鑰匙,並以此為線索,展開課堂教學。】

(二)「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譚老師生命永恆的瞬間。在這危急萬分的時刻,譚老師是怎麼說?

1.指名答

2.出示:他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就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麼也不要拿!快……」

引導抓住「來不及多想」「大聲喊」「大家快跑」體會

真是乙個臨危不懼、以學生為重的好老師,誰能通過自己的朗讀向我們展現出來?指導有感情朗讀

(三)譚老師又是怎麼做的?

1.指名答

2.出示: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1)誰再來讀讀這句話?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從這句話裡我們可以感受到譚老師是個怎樣的人?(引導抓住動詞「拉」「撐」「護」體會譚千秋對學生無私的大愛)

(2)正是譚老師的奮不顧身、捨己救人,保全了4個孩子的生命,卻讓自己的生命在這一刻定格,讓自己最後的動作成了他一生——(指讀課題),誰來讀好這句話?

(3)指導感情朗讀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此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字眼、詞眼來談自己對人物的理解,在學生個性化的思維活動中,緊扣文字談理解、說感受,讓學生對人物精神世界的體悟更有依據,更實在。

】過渡:剛才我們從譚老師的語言、動作中感受到他是一位愛護學生、忠於職守的好老師,這樣描寫人物的方式在寫作上我們稱之為正面描寫(板書:正面描寫)。

接下來,讓我們從側面,也就是他人的語言、介紹來感受譚老師崇高的精神品質。(板書:側面烘托)

四、借助文字,遷移寫法。

1.13日22點12分,當人們從廢墟中搬走壓在譚老師身上的最後一塊水泥板時,那畫面,讓多少人垂淚低泣,讓多少人為之震撼!教師出示救援人員、獲救學生、一位老師的話,指名學生朗讀,並說說自己讀後的感受。

2.在學生交流後,教師作乙個總結與提公升,教給學生乙個寫作方法。

讀著這三段文字,老師彷彿看到了三幅最感動,最美麗的畫面:展開雙臂,護住孩子的畫面;緊急時刻飛撲向孩子的畫面;指揮學生們逃離現場的畫面。三個不同的人物從不同的側面再一次烘托出了譚老師那高大的形象。

這種寫作方法就叫做「側面烘托」。

3.在明白了什麼是側面烘托與側面烘托的作用後,請學生回憶自己認真閱讀過的**中發生的感人的事情,學習這一寫作方法,也來寫上一小段。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是建立在學生認真完成「前置性作業」的基礎上的。所謂「前置性作業」就是在課前布置學生查閱資料,認真閱讀。

閱讀時,要求學生關注人們對這些人物的讚美和評價。這種將第二天學習的內容提前學習、準備,順應了「先學後教」的理念,轉移了教學著力點,改變以前步步為營的教學狀態,真正做到了「以生為本」。這樣的教學起於文字,但不止於文字,它順應了語文學習的規律。

】五、課堂練筆,傾吐心聲

同學們,請你們拿起自己手中的筆,對遠在天國的譚千秋老師一訴衷腸吧!

1.出示:譚千秋老師,我想對您說……

2.生自由練寫,師巡視指導

3.指名讀,集體評議(重點引導學生有感情地將自己所寫的文字朗讀出來)

4.譚千秋老師的英勇事蹟感動了你,感動了我,感動了所有人。他被評為「2008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一起來讀讀評委會對他的頒獎詞(cai出示)

5.生配樂齊讀

【在讀寫結合中,讀是寫的基礎。課文讀到這裡,學生對譚千秋老師的情感已達到高潮,找準動情點,適時撥動學生的心弦,啟用他們的傾吐慾望,使學生真情勃發,至此練筆,水到渠成,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六、總結全文,昇華情感

汶川大**是一場百年不遇的災難,人在自然災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堅強和人間的大愛卻是光彩奪目的。在這國難家難突然降臨之時,可愛可敬的人們演繹了乙個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譚千秋老師就是其中之一。

讓我們記住他恪盡職守、充滿無私大愛的雙臂,記住他令世人永生難忘的——(齊讀課題)

板書設計:

6、最後的姿勢

正面描寫

譚千秋愛與責任

側面烘托

《最後的姿勢》教學反思

今天上午,我和學生共同學習了 最後的姿勢 一課,課堂上,學生有點出乎我的預料。說到出乎意料,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想展示好必須預習好課文。充分預習好課文是展示能否成功的關鍵。課堂展示很精彩。我十分注重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如果我們平時稍稍偷了懶,往往是課前才把導學問題設計好,然後進了教室,因問題字數較多,...

《最後的姿勢》教學反思

抓住課文特點,滲透寫作方法 最後的姿勢 教學反思 最後的姿勢 是蘇教版新選入的一篇文章,課文講述的是去年發生在四川汶川8.0級特大 時,譚千秋老師臨危不懼,組織他的學生迅速撤離,並用自己的身軀護住了難以脫身的四名學生,而他卻因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當我對這篇文章進行了細細的研讀,著手認真的備課,卻發現...

6最後的姿勢 1

課題6最後的姿勢 第一課時 1 學習正確 流利地朗讀課文。2 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2個二類字。聯絡課文語境理解重點詞語 教學的意思。目的3 初步了解譚老師,在腦海中形成他最後的姿勢的初步印象。4 在讀明白文字的基礎上理清課文的脈絡,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5 明確課文所採用的寫作方法 環境及其場景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