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六年級下西師大2 2 1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

2023-01-30 12:12:05 字數 1714 閱讀 5900

2.2.1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

圓柱與圓錐這一單元是小學階段立體幾何的最後一部分內容,同時也為今後立體幾何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本節課是圓柱圓錐的啟始課,安排在圓柱表面積等課之前,是幫助學生充分理解表面積、體積計算方法重要的一課,所以此節課中的設計應多下功夫,為學生今後的學習打好基礎。青島版教材《圓柱和圓錐的認識》和原教材相比,在編排上有較大的變化。

新教材集中認識圓柱和圓錐,而原教材圓柱和圓錐是分別認識的。這樣安排有利於將圓柱與圓錐的特徵更好的進行對比,通過兩種形狀的聯絡加深對兩種形狀的認識。教案設計過程中本課重點是圓柱和圓錐特徵的認識而難點是圓柱與圓錐高的認識,1、注重聯絡生活實際,加深圓柱和圓錐的認識。

由實物抽象出幾何形體:圓柱和圓錐體,引導學生對照模型和圖形,在頭腦中形成圓柱和圓錐的表象,幫助學生形成空間觀念。接著讓學生舉生活例項,你在周圍見過哪些這樣的物體?

2、動手實踐,探索對圓柱的特徵。

認識圓柱時,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交流等活動,進一步探索圓柱的特徵。在此基礎上,結合圓柱的直觀圖,介紹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的含義。這一過程,學生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習的,對圓柱的特徵有了較完整的認識。

通過對兩個高度不同的圓柱讓學生比較引出圓柱高的概念,學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思考圓柱有幾條高。

3、運用遷移的方法學習圓錐的特徵。

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認識在研究內容上有其相似之處。認識圓柱後我及時地引導學生進行回顧:圓柱是從面(面的個數、面的特徵)、高(什麼是高、高的條數)等幾個方面進行研究的。

引導學生利用圓柱的學習方法去自主學習交流圓錐的特徵。對於圓錐,不同的同學有了不同的認識。然後,通過適時地交流和組織,學生對於圓錐有了較好的認識。

4、加強對比、溝通聯絡。

圓柱和圓錐認識以後,我讓學生對於圓柱和圓錐的特徵進行了有效的對比。從而使學生對於圓柱和圓錐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認識,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系統。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識到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教材編排的特點,有層次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中的「度」確實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使我深深的意識到這節課留下了不少遺憾之處:

再次,課堂上評價性語言太少。比如:證明「圓柱的兩個底面大小相等」這個環節,在備課時預想學生可能會有以下幾種證明方法:

1、將圓柱形容器的蓋子取下與底面相比較;2、用圓柱形實物的底面在紙上畫乙個圓,然後將另一底面和畫好的圓作比較;3、用尺子量出兩個底面的直徑或半徑作比較。然而在課堂教學中,有許許多多的意想不到,生3從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的角度的說法就沒有在我的預設之中。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想法?

如何把握生成?是對教師把握課堂水平的一次考驗。在這個過程中,令自己感到惋惜的是在生3回答之後,我竟然沒有做出任何評價。

我用沉默這盆冷水,澆滅了該生創新的火花;我的無動於衷,擊退了該生答題的熱情。這就暴露了本節課的另乙個問題,缺乏評價性語言。這樣一來,創設乙個敢於質疑,樂於表達的課堂學習氣氛的想法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在後來的評課中,是呀!一次次精彩的回答,獨闢溪徑的思路,我卻視而不見,至今我還後悔不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有時沒有細心傾聽學生的回答,沒有馬上反應過來;另一方面,暴露出在我的思想深處,關注課堂的程序比關注學生多一些。

因為學生的回答在我的預設之外,便敷衍了事,心裡更想聽到的是預設中的答案。以學生為主體,具體落實到課堂上,教師應該關注每一位學生表現,重視教師評價對學生所起到的激勵作用。課堂因生成而精彩,而生成離不開師生之間的互動,只有互動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的生成,課堂才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雖然本節課中我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但是教育路上我是一名旅者,行進速度慢但會走的很遠,相信憑著對教育的熱愛,持之以恆的精神可以使我的教育之旅越走遠。

六年級數學下冊圓錐的體積3教學反思西師大版

圓錐的體積 1.一節好的課,在教學時要層次清楚,步步深入,重點突出。在教學 圓錐的體積 時,我首先用實物圖形到空間圖形,採用對比的方法,不斷加深學生對形體的認識。然後要學生用自己的學具動手做實驗,從實驗的過程中得出結論 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這樣,就有一...

六年級數學上冊圓的認識練習 無答案 西師大版

西師大版 六年級數學上冊圓的認識 班級 姓名 一 填空 1 用字母表示圓的周長公式面積公式 2 填寫 3 在乙個長6分公尺,寬2分公尺的長方形內剪乙個最大的圓,圓的直徑是周長是面積是最多可能剪這樣的圓。二 解決實際問題 1 乙個雷達圓形螢幕的直徑80厘公尺,求螢幕的面積。2 公園裡有乙個圓形噴水池,...

西師版小學數學六年級 下 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全冊教學內容的安排 一 教學內容 本冊教科書共五個單元,其中穿插了2個綜合應用,其教學內容如圖 除小學畢業總複習外,本冊教科書在數與代數領域安排了兩個單元的教學內容 一是百分數 二是正比例和反比例。它們既是本冊教科書的主要內容,同時也是整個小學數學課程中的重要內容 空間與圖形安排的是圓柱 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