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臂與槓桿平衡條件」的發現式教學方式

2023-01-30 04:18:07 字數 930 閱讀 3159

作者:焦長健

**:《中學物理·初中》2023年第08期現行多種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以及許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直接向學生給出了力臂的定義。在**槓桿平衡條件的教學設計中,為了方便地從有刻度的槓桿上直接讀取力臂,**實驗總是讓槓桿在水平位置達到平衡,再測出幾次實驗中的拉力與力臂的資料,從而發現桿槓的平衡條件,這種特殊情形下的教學,在學生的頭腦中容易形成了從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就是力臂的意識表象,不利於改變學生頭腦中只用力的大小與支點到力的作用點距離來衡量力對槓桿作用效果的學科前意識。

如何讓學生經歷力臂發現的情景與概念生成的過程,如何讓學生在一般情形下發現槓桿平衡原理,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發生思維的碰撞與聯絡,體驗發現的驚奇與樂趣,在力臂與槓桿平衡原理的教學方式中,這依然是值得**的課題。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運用發現式的教學方法進行力臂與槓桿平衡原理的教學。

活動1如圖1所示,在槓桿左側a處掛鉤碼,在槓桿右側某處掛鉤碼,使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保持左側所掛鉤碼的位置及個數不變,改變右側鉤碼的位置及鉤碼的個數,再一次使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讓學生分別記錄鉤碼拉力大小(等於鉤碼重力大小)、鉤碼到支點距離(格仔數)等實驗資料。提問;兩次實驗,同樣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力對槓桿的作用效果沒有改變,但右側鉤碼的位置改變了,所掛鉤碼的個數也改變了,這說明了什麼?

有的學生會回答: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作用點有關。這時,教師不必急於否定或肯定學生已有的經驗或前科學認識。

活動2如圖2所示,用乙隻彈簧秤在槓桿的某點拉住槓桿在水平位置靜止。一次沿豎直方向向上拉;另一次緩慢地轉動彈簧秤,沿傾斜方向在兩邊拉住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設問:

彈簧秤的示數有何不同?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拉力大小不同的原因是什麼?這時,學生感到用力的作用點與力的作用效果的關係無法解釋這一現象,新的現象激起學生認知上的衝突。

有部分學生會聯想到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關,有的學生可能會試圖用力的方向與槓桿的角度來描述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方向的關係。這時學生感到未得其果,憤惑而欲想知曉。

槓桿及平衡條件

1 兩個小孩坐在蹺蹺板上,當蹺蹺板處於平衡時 a 兩個小孩的重力一定相等 b 兩個小孩到支點的距離一定相等 c 輕的小孩離支點近一些 d 重的小孩離支點近一些 2.圖甲所示的槓桿是平衡的。若如圖乙所示,在支點兩側的物體下方分別加掛乙個等重的物體,槓桿 a.仍能平衡 b.不能平衡,a端上公升 c.不能...

槓桿平衡條件教學反思

在設計本節課時,我從生活實際入手,以問題為切入點,以學生為主體,完成對知識點的複習,使學生養成自覺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感受物理知識與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的能力與技巧。在授完這節課後,認為本節課有不少成功之處和值得吸取之處,為了今後能更好的進行教學工作,現對本節課的上課情況反思如下 1 能...

第三課時槓桿平衡條件的應用

1 定量計算 根據槓桿平衡條件 f1l1 f2l2 公式中一共有四個物理量,已知其中的三個量,就可以求第四個量。運用該公式計算時注意 要準確地畫出槓桿的示意圖 單位統一 即f1與f2 l1和l2的單位要相同 練一練 1 密度均勻的直尺ab放在水平桌面上,尺子a o b 伸出桌面的部分ob是全尺長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