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蝸牛教學反思

2023-01-29 09:09:05 字數 2962 閱讀 7916

《小蝸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運用誇張幽默的手法來描述故事的發展。用小蝸牛的慢為線索,來解讀四季的特徵。通過小蝸牛不厭其煩的爬行,讓幼兒感受到了小蝸牛的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媽媽對小蝸牛的那份**的愛,在這短短的小故事中都表現的淋漓盡致。

但對於中班下學期的孩子來學這些隱性的東西他們很難感受到,用怎樣的形式能讓幼兒潛移默化地感受到這些才是最重要的。

故事中瀰漫著平靜、悠閒的氣氛。正是這樣的乙個情景使幼兒樂意有興趣傾聽下去。

一、在活動中我運用圖譜文字結合的形式向幼兒呈現了四季的特徵和迴圈性,幼兒一目了然。可能有的老師認為有教字痕跡,但我不是這樣認為的,好詞好句應該有意識的滲透一下,積累幼兒的詞彙量,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培養幼兒自主閱讀的習慣應該從小培養。如故事中的好詞「碧綠碧綠」「光禿禿」對於中班幼兒來說可能不是很理解,這就需要老師再此簡單的解釋提公升,幼兒再次遇到時在腦海中就會搜尋到,對孩子是利大於弊吧!

二、在活動中幼兒表現很好,思維活躍,能感受到幼兒已經被這小故事給吸引,被媽媽的愛給吸引,被小蝸牛的韌勁給吸引,被小蝸牛的慢給吸引。儘管小蝸牛一次次都是空手而歸,但能感受到小蝸牛的快樂,能感受到蝸牛媽媽對小蝸牛的教育是隱性,在隱性中通過小蝸牛自己的發現訴說,在通過媽媽的一句愛的小結自然中就讓小蝸牛自己感受到了四季額特徵和變化。

小學生對動物有著天生的研究興趣,但限於他們的觀察水平,他們的認識往往是籠統的,片面的。《蝸牛》一課的教學中,我採用了「做中學」的學習方式,旨在引導學生按照科學家發現知識的過程來進行學習,讓學生親自參與對物體和自然現象的發現,讓他們通過觀察與實驗接觸現實,激發想象力,擴充套件思維,改善交往和語言能力。

讓學生們親自動手捉蝸牛、畫蝸牛、設計實驗來了解蝸牛的生活習性,給蝸牛設計乙個家,使他們通過觀察、提問、設想、動手實驗、表達、交流等**活動,獲得對小動物豐富的直接認識。並在活動中改善了交往和語言能力,體驗到科學**的過程、建構基礎性的科學知識、獲得初步的科學**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學生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個個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做到會用文字和圖畫等方式觀察記錄蝸牛的行為特徵,會用簡單**統計、整理蝸牛的食性等情況,活動過程中願意與他人合作並交流想法。

課後很多學生飼養的蝸牛都產下了卵,孵出了小蝸牛。他們在學習中都體驗到照顧小蝸牛、觀察它的生活和成長是十分有趣的事。

同時,在教學中我注重了對學生的環境思想的教育,讓學生體會到應保護好小動物,體會到小動物的樂趣。這樣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學生「學」的行為,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也成為了互相學習的合作夥伴。

(一)、準確把握教材本課是觀察蝸牛這樣的小動物,在活動中,我從動物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入手,在環境布置和材料選擇上有的放矢,考慮較為周詳。由於蝸牛具有膽小、怕受驚擾、喜歡黑暗潮濕的環境等生活習性,在環境布置上,我利用窗簾遮擋光線,要求學生較為安靜,不能驚嚇我們的動物朋友 ,營造了乙個適宜蝸牛出來爬行的物理環境,課堂上的蝸牛表現得很活躍。在材料選擇上,蝸牛爬行的地方是一張明膠片,底下襯一張白紙。

白紙是為了防止桌子與蝸牛相近的顏色混淆學生的觀察判斷,明膠片的利用有兩大作用,第一是減少磨擦,利於蝸牛的爬行;其二是讓學生能多角度地對蝸牛進行觀察。在材料中還用到了紙杯,一方面是蝸牛會亂爬,會影響到課堂秩序;另一方面是考慮到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的特點,把蝸牛套入紙杯中,減少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學生就會集中注意力傾聽同學的發言。

(二)給學生**的時間和空間科學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要以學生的主動**為核心。本課在教學中力求體現這樣的理念。課堂中第乙個活動,學生小組觀察研究蝸牛用時13分,匯報交流6到7分鐘。

第二個活動學生小組觀察蝸牛殼用時6分,匯報交流9分。從時間上來說,保證了學生**的時間,把課堂交給了學生,使**的理念較好地落實在了課堂上。從學生的反映來看,學生對蝸牛的描述各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每個小組觀察描述的方法並不雷同,學生有了自己的觀察和思想。

學生對蝸牛的觀察也不侷限於課堂,通過教師送給學生的蝸牛食物,學生對蝸牛食物的**自然就延伸到了課外,通過課外對學生的觀察,我發現學生對蝸牛依然是興趣盎然、氣氛熱烈,令我頗為欣慰。

(三)對本課以及科學教學的一些** 1、對教學重點的把握過去的教學是乙個個知識點的連線,而現在的科學教學強調的是乙個個活動的連線,讓學生在活動中去經歷,去體驗,從而獲得兒童成長所需要的經驗。因此他關注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活動以及活動的價值。在本課中如果我把觀察的重點放在學生對蝸牛殼的觀察上,對學生的發展會更有利。

因為學生對蝸牛柔軟部分的觀察是他們平時就會注意的內容,沒有必要在課堂上重點展開。而對蝸牛殼的觀察是學生原來忽略的,如果在課堂上作為重點觀察物件的話,會在學生心中產生對動物身體細節觀察的經歷,進而在生活中注意一些細節的觀察,產生更多的發現,做乙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所以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兒童的角度去思考 ,去發現,去尋找對兒童來說價值更大的活動。

2、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問題在科學教學中,不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師都會感覺時間不夠。要讓學生活動,沒有時間的保證,活動是不會有效的。但要給學生時間,我們的教學任務的完成就產生了問題。

如何解決這對矛盾呢?唯有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提高效率可從這些方面入手。

一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小組活動結束了,該停就得及時停下,不然一等一兩分鐘就過去了,幾次活動下來,僅40分鐘的課堂已浪費了好幾分鐘了。在培養習慣方面還應包括記錄的有效性,組內分工的快速,活動開始的及時等。

二是對觀察活動的組織。組織觀察活動時,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該放手時就放手,不能無視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把學生當成白紙,什麼都去指導,時間自然不夠用。當然也不能高估學生的已有知識和能力,放任自流。

只有把握了學生的實際,讓我們的教學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才能在有限的時間裡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 3、如何引導學生生成新問題**於學生內部的問題更能促進學生主動地尋找答案、解決問題,產生學習的內驅力。科學教學中學生如果能不斷地發現,在新發現中也許新問題就會不斷地產生。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創造良好情境,讓學生不斷有新的發現,並在發現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比如,在乙個觀察活動結束時,有意識地提問:「在觀察過程中,你還有什麼新的發現?

」「你還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儘管只是一句話,但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訓練,經常這樣的教學,學生會不斷地反思自己的觀察,自己的活動,從而得到更多的問題,從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決問題,開展後續活動,不再是教師要求學生去做,學生的主體性就能得到真正的發揮和發展。

《小蝸牛》教學反思

小蝸牛 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運用誇張幽默的手法來描述故事的發展。用小蝸牛的慢為線索,來解讀四季的特徵。通過小蝸牛不厭其煩的爬行,讓學生感受到了小蝸牛的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媽媽對小蝸牛的那份 的愛,在這短短的小故事中都表現的淋漓盡致。但對於小學一年級上學期的孩子來學這些隱性的東西他們很難感受到,用...

教學反思參考1 小蝸牛

小蝸牛 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話。課文以乙隻可愛的小蝸牛與慈愛的蝸牛媽媽的三次有趣的對話,巧妙地告訴我們小蝸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點。用小蝸牛的慢為線索,小樹林裡一年四季的的不同特徵。通過小蝸牛不厭其煩地爬行,讓學生感受到了小蝸牛的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媽媽對小蝸牛的那份 的愛。課文語言淺顯,通俗易懂,很適合...

蝸牛教學反思

學會機制處理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 第一次公開課 蝸牛 反思 舒蘭市第九小學楊金龍 隨著蝸牛的沉睡,我的第一次公開課也隨之結束,回想起當天的教學情境,歷歷在目。走出大學的校門,第一次站在教師的講台上,面對著具有多年教學經驗的前輩和天真可愛的孩子們,心裡充滿歡喜 充滿憂慮 歡喜的是能有位優秀的老師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