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鸕鶿 滬教版 教學

2023-01-28 11:48:05 字數 4758 閱讀 8162

互動生成,無法預約的精彩

其實,任何一門學科都離不開死記硬背,關鍵是記憶有技巧,「死記」之後會「活用」。不記住那些基礎知識,怎麼會向高層次進軍?尤其是語文學科涉獵的範圍很廣,要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單靠分析文章的寫作技巧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基礎知識抓起,每天擠一點時間讓學生「死記」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豐富的詞語、新穎的材料等。

這樣,就會在有限的時間、空間裡給學生的腦海裡注入無限的內容。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從而收到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的功效。 ---- 《鸕鶿》教學反思

「師」之概念,大體是從先秦時期的「師長、師傅、先生」而來。其中「師傅」更早則意指春秋時國君的老師。《說文解字》中有注曰:

「師教人以道者之稱也」。「師」之含義,現在泛指從事教育工作或是傳授知識技術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長值得學習者。「老師」的原意並非由「老」而形容「師」。

「老」在舊語義中也是一種尊稱,隱喻年長且學識淵博者。「老」「師」連用最初見於《史記》,有「荀卿最為老師」之說法。慢慢「老師」之說也不再有年齡的限制,老少皆可適用。

只是司馬遷筆下的「老師」當然不是今日意義上的「教師」,其只是「老」和「師」的復合構詞,所表達的含義多指對知識淵博者的一種尊稱,雖能從其身上學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識的傳播者。今天看來,「教師」的必要條件不光是擁有知識,更重於傳播知識。 儘管身處江南魚公尺之鄉,但《鸕鶿》一文所描繪的寧靜優美的畫面目前我們這兒是無法欣賞到的。

孩子們也從沒人見過真正的鸕鶿,上課文之前,即使是鸕鶿的圖畫,好多同學也都沒看到過。上課時,當讓學生提出有哪些不懂的問題時,有乙個學生的問題如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氣氛一下子非常活躍,而且整篇課文有許多問題也因為這一問而基本解決。

教師範讀的是閱讀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採用範讀,讓幼兒學習、模仿。如領讀,我讀一句,讓幼兒讀一句,邊讀邊記;第二通讀,我大聲讀,我大聲讀,幼兒小聲讀,邊學邊仿;第三賞讀,我借用錄好配朗讀磁帶,一邊放錄音,一邊幼兒反覆傾聽,在反覆傾聽中體驗、品味。 學生問:

「鸕鶿是漁人養的還是那種像我們看到的鳥兒一樣野生的?」當時問題一提出,我想:這個問題不是太簡單了,怎麼會不懂呢?

還用問嗎?而且提出這個問題的還是我們的語文課代表。我把回答這個問題的權利立刻交給了學生,多數學生都高高舉起手說鸕鶿是漁人飼養的,專門用來幫漁人捕魚的。

教師就緊接著問:「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從文中去找到許多線索來說明鸕鶿是漁人飼養的。

乙個學生說:「『漁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這些水鳥就都撲撲地鑽進水裡去了』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因為是漁人養的,所以這些鸕鶿都聽漁人的話,都鑽進水裡去了。」一學生馬上反駁:

「我不同意,我認為如果不是漁人養的,你用竹篙一抹,鸕鶿也會下水的。」話音剛落,有許多同學都在下面發出「啊?」的反對聲。

一同學說:「如果它要逃得話,那它為什麼不四處亂飛,而是都往水裡鑽呢?」一學生立刻附和:

「我也認為是漁人精心飼養的,你看課文後面寫『乙隻鸕鶿鑽出水面,拍著翅膀跳上漁船,喉囊鼓鼓的,』鸕鶿跳下水去捉魚,而且捉了魚之後也不飛走,也不自己吞下去,而是自己跳上漁船給漁人。」「是的,課文後面還說『鸕鶿不斷地跳上漁船,漁人都要忙不過來了。』說明鸕鶿很會捕魚。

一會兒工夫就捕了好多,漁人都快來不及了。」另一學生也搶著補充:「我也對某某有補充,課文開頭寫『灰黑色的鸕鶿整齊地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隊的士兵在等待命令』,等待什麼命令,就是漁人讓鸕鶿下水捕魚的命令。

」那個不同意的同學強詞奪理說:「這裡是說『好像列隊的士兵在等待命令』,等待命令的是士兵,而不是鸕鶿。」乙個同學立刻糾正:

「這是一句比喻句,把『鸕鶿整齊地站在船舷上』比作『列隊的士兵在等待命令』,它寫出了鸕鶿整裝待發的雄姿。」有同學接著補充:「『一抹』就是一擦的意思,從這個字可以看出漁人的動作很熟練,只要『一抹』鸕鶿就下水了,這說明他們之間配合非常默契。

」「還有這說明漁人讓鸕鶿下水的方式很獨特,鸕鶿非常服從,真是訓練有素。」

家庭是幼兒語言活動的重要環境,為了與家長配合做好幼兒閱讀訓練工作,孩子一入園就召開家長會,給家長提出早期抓好幼兒閱讀的要求。我把幼兒在園裡的閱讀活動及閱讀情況及時傳遞給家長,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長朗誦兒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長共同配合,一道訓練,幼兒的閱讀能力提高很快。

爭論還在繼續,學生從書上找出好多的語句來說服那個認為鸕鶿不是漁人飼養的學生,實際上到後來那個學生心裡已感到自己的觀點是錯誤的,可能因為一時覺得有點下不來臺故意不接受大家的觀點,沒想到這點小小的叛逆卻成就了我們課堂無法預約的精彩,整個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和個性的張揚。教師也覺得一下子學生思維跳躍太快,有點無法控制。學生在辯論中幾乎把這篇課文中老師準備一一和大家討論的知識點全部解決了。

宋以後,京師所設小學館和武學堂中的教師稱謂皆稱之為「教諭」。至元明清之縣學一律循之不變。明朝入選翰林院的進士之師稱「教習」。

到清末,學堂興起,各科教師仍沿用「教習」一稱。其實「教諭」在明清時還有學官一意,即主管縣一級的教育生員。而相應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員者則謂「教授」和「學正」。

「教授」「學正」和「教諭」的副手一律稱「訓導」。於民間,特別是漢代以後,對於在「校」或「學」中傳授經學者也稱為「經師」。在一些特定的講學場合,比如書院、皇室,也稱教師為「院長、西席、講席」等。

課上完後,我依然和同學們一樣沉浸在難以言說的激動和興奮中,課堂上出現如此激烈的爭論,而且學生說得那麼有理有據,頭頭是道,這是課前老師再怎麼準備都無法想到的。像那種試教了好多遍的公開課更不會依照這樣的形式來上課。這堂課,教師基本上完全隨著學生的思路在走,但又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

這堂課帶給我的啟迪有這麼幾點:

1、平等對話,給生成營造心理空間。

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是學生積極投身課堂的前提。教師應放下師道尊嚴,成為「平等中的首席」,俯下身子與學生平等對話。這樣,學生的情緒才是輕鬆的、愉快的,才會說出自己個性化理解的理由。

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才能在無焦慮狀態下進行「頭腦風暴」般的思維互動與激發,這樣智慧型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斷地迸發,從而才有可能真實、精彩地去生成。在我的課堂中,自己感覺一節課老師表現得比較嚴肅,那麼課堂氣氛也隨之顯得比較沉悶;假如今天老師態度親切、心情愉悅,學生的表現也比較大膽、激昂。要做到與學生平等對話,覺得很難把握好乙個度。

教師俯下身子與學生平等交流,有一些調皮的學生趁機搗亂,不專心聽講。還有常發現剛才交流討論的大家感興趣的話題已經結束,許多同學還意猶未盡,竊竊私語,無法集中到下一環節的學習中。課堂紀律的組織調控顯得有點力不從心。

(像那種有許多老師聽課的公開課好像不太會出現類似問題,因為我們的學生都是可愛而又善解人意的。)所以,新理念在執行過程中碰壁而使許多嘗試失敗者無所適從,不知所以,有時又不得不讓神聖的課堂恢復以往的安靜與沉重。非常希望能看到各位同仁是怎樣解決這一矛盾的。

2、讓學生自主**。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間對話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具有巨大潛力的生命個體。我們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傳統的教學忽視了學生個體的差異,導致學生無法和教學內容進行有意義的「對話」,使我們的課堂死氣沉沉,我們的付出總是低效勞動。

以上教學環節中通過質疑讓學生自己提出學習目標,並讓學生自主探求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鸕鶿是漁人飼養的還是野生的?」「漁人一抹鸕鶿下水是因為訓練有素還是因為被驚嚇?

」,這樣以學定教,因勢利導,課堂上學生覺得主動,他們充分發表各自的見解、感悟,形成「百家爭鳴」的場面,從不同角度加深對課文文句及思想的感悟,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開放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完全擺脫了課文敘述順序的束縛,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理解的內容匯報,不但生成了乙個個各不相同的帶有個性的對文字的理解,而且生成了乙個事先沒法預設的、事後也不會被重複的教學過程。

3、要珍視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獨特體驗。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體驗和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悟和理解。

我們要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個性化的**閱讀更要尊重每個學生的不同意見,鼓勵學生在有爭議的問題上進行有創見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多元思維能力。這節課中如果學生問得那個幾乎有點傻的問題教師輕描淡寫地讓它滑過或根本不予理睬,那麼課堂就不會如此精彩。

如果教師或同學對那個表示異議的學生持不認同的態度,持譏諷嘲笑的表情,那麼以後學生還敢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嗎?沒有爭論的課堂不是完整的課堂。我們要允許學生出錯,鼓勵學生挑戰同伴,挑戰教師,讓學生在爭論中明辨是非,發展思維和語言,形成個性化的人格,在尊重多元化和獨特性的前提下,要注意引導學生的認識應不違背基本的科學知識和價值取向,讓學生始終成為真善美的追求者。

4、少一點預設,多一點生成。

新的課程教學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的過程,它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作為充滿靈性與人性的語文學科的課堂教學,就應是生機勃勃、活力無限的,就應是充滿了帶有學生獨特個性的既包括學習方式又有獨到領悟的精彩生成的。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把執行教案看成課程實施的乙個起點,用心收集、捕捉和篩選學習活動中反饋出來的有利於進一步學習的生動情境,據此來調整教學行為,從而使課程實施由執行教案走向師生互動生成。 閱讀的實質是乙個動態的感悟過程,閱讀教學中,教者應遵循動態感悟這一閱讀規律,少一點預設,多一點生成,讓學生在動態的感悟過程中學會閱讀。在上面的例子中,課堂的思維空間是開放的,對話的過程也是學生互相借鑑,互相補充、互相激發的過程。

在教師的點撥下,在同學的啟發下,學生自然而然理解了鸕鶿與漁人那種親密和諧的關係,深刻地感悟到江南水鄉漁人利用鸕鶿捕魚的無限樂趣。在聆聽與訴說中學生的感悟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淺顯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由錯誤走向正確,閱讀就在這種不斷生成的動態感悟中進行著,師生就在發現中享受到了莫大的精神愉悅。

遺憾的是像這樣令人振奮的教學片斷自己感覺一學期中也難得有幾回,自己的教學藝術、教學機智都必須在不斷地學習中提公升,教師除了有先進的教學理念支撐,還需有刻苦的鑽研精神以及自身擁有良好的文化底蘊和人格魅力等。

閱讀是一種生活,是一種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型的生活。人們正是在自由愉快的閱讀中享受著精神的生活。我們教育者應該鼓勵學生追求閱讀的個性化、自主化、多元化,使學生如珍惜生命般熱愛讀書、渴望讀書,如品味人生般體驗閱讀、享受閱讀。

二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西湖名堤 滬教版

西湖名堤 教學反思 這堂公開課是配合學校 自主 教學研究月而準備的,在集體備課時,大家一致選擇了新教材二年級的一篇課文,是為了體現我們響應新課程改革 突出補充課外閱讀的意識。我們力圖在這三個方面體現新教材的理念 一 從整體出發 我們從整體出發,徹底摒棄傳統的分析法,沒有人為地把文章內容割裂開,把教學...

二年級下滬教版角教學反思

民辦新星小學2014學年度第二學期 二 4 班數學公開課 角 教學反思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孩子們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識,其實我也在準備這一節課的過程中學到了不少。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判定角的大小這一環節,其實這是本節課的重點。目的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借助三角尺來和直角比大小,...

二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5雨後 蘇教

雨後 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一 雨後是一篇充滿童真童趣的詩歌。作者冰心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了一對小兄妹雨後踩水的有趣圖景。讀來不由讓人發出會心的一笑。詩歌源於生活,教學中也只有讓學生走進詩歌中所描繪的生活,他們才能更深入地體驗蘊涵的情趣。一 設定情境激起體驗 雨後你們痛快地玩過嗎?說說你們是怎麼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