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教學反思

2023-01-28 10:09:05 字數 850 閱讀 6510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一位在邊疆工作的父親回到內地接將要上學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們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扎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需要,就在**扎根、發芽、成長。

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所在。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的教學目標。

要完成這一教學目標,我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並抓住課文中的聯絡點,就是把白楊品格和爸爸的心願聯絡起來。這就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應該說,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體會出白楊的象徵意義(爸爸的心願),本課的教學目的就已基本達到了。但由於時代的不同,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作到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我採用了「上鉤下連」的方法,上接「特點」,下連「三個只知道」,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絡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願,也就是白楊的象徵意義。

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可他們卻不知道爸爸媽媽是邊疆的建設者;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可他們卻不知道爸爸媽媽帶他們到新疆去,讓他們在這裡念小學、中學、大學,將來成為建設邊疆的**人;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的地方」,可他們卻不知道邊疆是個偏遠、艱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幾代人艱辛的勞動,才能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城市和鄉村……

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蘊,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鳴,使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融為一體,文和道達到完美統一,收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

《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 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課文,文章通過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茫茫戈壁灘上的白楊樹這件事,讚揚了邊疆建設者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尋味。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之重點...

《白楊》教學反思

經過一天的準備,懷著緊張的心情終於結束了這堂課,課程結束,有一種欲哭無淚的感覺。一堂課下來感覺很不順暢,從沒有這麼失敗的體會,回顧整堂課,聽著王老師和楊主任的點評,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成長中自然有坎坷和荊棘,時常反思,努力改變 不斷進步。反思如下 一 課堂形式是為課程服務的,靈活掌握。...

《白楊》教學反思

每當讀到這樣的文章時,我就心潮澎湃,對那些邊疆的建設者產生敬畏之情,崇拜之情!白楊 跟上學期學的 落花生 有相似之處,學生很敏銳的發現 落花生 一課通過寫收花生 吃花生 議花生,告訴我們要做具有花生品質的人 默默無聞,無私奉獻 這一課,好像也是通過寫白楊樹,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好像 看來還不是很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