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教學課例評選

2023-01-24 20:03:06 字數 5788 閱讀 2812

雪宜昌外國語學校陳啟豔

【教學內容選擇】

◎確定核心教學目標:

領悟文中描繪的兩幅雪景圖,理解語言的深層含義,體會文章的深邃寓意。

◎確定支撐核心教學目標的教學內容:

1.整體感知作品內容,理解文中描繪的雪景圖。

2.欣賞文章的對比寫法,體會文章的深邃寓意。

3.有感情地朗讀作品,深入領會散文詩的意境。

【教學過程設計】

一、敞開心扉話魯迅――激趣匯入,拉近師生的距離。

1、 師生對話,漫談魯迅印象, 創設輕鬆和諧的課堂氛圍。

2、師生交流,對魯迅的形象進行回憶和認識。

二、穿越時空讀魯迅――合作互動,**文字的寓意

(一)展開文字對話,感知文字內容,

1、穿越時空,回到魯迅創作的背景。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小策略: 小小表演家――我讀的最好。

①自由地朗讀課文,畫出你認為最喜歡的句子,準備有感情的表演朗讀。

②課文描繪了幾個地方的雪?你喜歡哪個地方的雪?表演朗讀你最喜歡的句子。

3、品讀課文,再次文字對話,理解江南雪和朔方雪地特徵。

小策略:①小小攝影師――我拍的最好

②四人為一文學欣賞小組,分析雪的特徵,合作完成讀書卡片。

小結:在魯迅的筆下,江南的雪,彷彿是處子,是美好,是秀美;朔方的雪,彷彿是鬥士,是抗爭,是壯美。同樣是雪,卻帶給我們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雪的寓意,明確文章主題

1、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都喜歡以雪明志、以雪抒懷,分析關於雪的名篇佳句。

一切景語皆情語,魯迅筆下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究竟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呢?

2、下面我們就來噹噹評論家。

策略:小活動:小小評論家――我說得最好

提示:1、品味文中語句;2、聯絡寫作背景;3、結合相關文章;4、參考文後附錄;

小結:滋潤美豔的江南的雪,寄託了魯迅對美好理想的熾熱追求,這旋轉奮飛的朔方的雪,則是魯迅靈魂的外化,蘊含著魯迅反抗冷酷的現實社會的鬥爭品格。

三、追隨巨人學魯迅――生活鏈結,拓展精神的內涵

1、小策略:齊讀***對魯迅的讚語,加深對魯迅的認識。

2、結束語:在70年前那個陰冷的凌晨――2023年10月19日上午5時25分,這位「永遠的挑戰者」永遠閉上了眼睛,獨自遠行了。可是正如課文中寫的「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公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 他把他的思想之魂留在了天地之間,他把他的精神之魂書寫在他的著作中,就像一顆光芒四射的太陽,向人類撒下永恆的光輝。

(齊讀:讀魯迅,你的生活,將充滿活力;讀魯迅,你的生命,將感到充實;讀魯迅,你將坦坦蕩蕩地,做乙個堂堂正正的人。)

附板書:

江南 : 滋潤美豔――追求美好理想

雪朔方: 獨立張揚――反抗冷酷現實

【精彩部分回放】

(二)**雪的寓意,明確文章主題

師:一切景語皆情語,魯迅筆下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究竟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呢?

生1:我是結合文中語句看出作者對江南的雪充滿了喜愛之情。文中「堆雪人」場景的描寫充滿樂趣,雪給人們帶來歡樂和喜悅。

生2:作者嚮往南方的雪。我也是結合文章看出來的,雪是冬天的精靈,冬季是冷清、荒涼的,但作者卻寫的明朗、艷麗,讓人感受到春天的氣息。

有一種「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的意境。

生3:我覺得作者對朔方雪充滿了讚美之情,字裡行間流露出一種頌揚,敬佩之感。文中對朔方雪的最高評價是:「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生4:我想補充一下,從雨到雪是生命蛻變濃縮和昇華的過程,是經歷寒冷的錘煉鍛造而變得更為博大、渾厚和堅韌的過程。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氣概,就是由蛹化蝶,鳳凰涅槃的過程,是生命的蛻變和新生的過程。

有一種「身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氣概。(掌聲雷動)

師:作者的感情在對北方雪的描寫中得到深化。這種寫法便是我們常講的「借景抒情」。作者便是借朔方雪花奮飛的情景,抒寫他不畏艱險,渴望戰鬥的豪情。

生5:我覺得魯迅是乙個熱愛生活、童心未泯、調皮可愛的人。堆雪人表現出魯迅的活潑、好動。

用龍眼核做眼珠和堆雪人拍手、點頭、嘻笑。兒童特有的神態和動作表達了作者堆美好生活的嚮往。

生6:魯迅的性格:孤獨、張揚、高潔、堅強。

「他在一篇文章中寫到:站在沙漠中,看到飛砂走石,樂則大笑,悲則大叫,憤則大罵,即使被砂礫打得遍身粗糙,頭破血流,而時時撫摸自己得凝血,覺得若有花紋。」

生7:可見,他是乙個敢於面對困難,頑強戰鬥的乙個人。

我在一本武俠**中看到這樣一句話:只有拿著劍的時候,他才真正的活著。你覺得魯迅作為一位革命家,作為乙個鬥士,只有與逆境鬥爭的時候,才感覺得到生命的跳躍。

師:很有深度的理解。

生8:我認為魯迅之所以孤獨,是因為他永遠站在時代的前列,是有別於常人的孤獨。是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獨愴然而涕下」的孤獨,是屈原的「舉世混濁,唯我獨清;眾人皆醉,唯我獨醒」的孤獨。

非常深刻和執著。

師:非常好,能結合學過的歷史偉人和古詩文句來分析魯迅的性格,理解的很深刻。

生6:當時,作者居住在北洋軍閥盤踞的北京,反動勢力猖獗,整個社會非常黑暗,魯迅是乙個社會責任感和歷史感都極強的思想鬥士。北方無邊的曠野,凜冽的天宇,就是冷酷的、黑暗的現實,而奮飛博戰的雪花就是乙個戰鬥的、反抗者的形象,也是魯迅精神的外化,他想用自己的努力打破這冷酷的現實。

師:縱觀魯迅的一生,他用戰鬥的筆革命了一生,他的人生是一介書生挑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用筆戰鬥一生,他是以筆為矛直插敵人心臟的人。

生7:結合文後附錄來看,作者更傾向於朔方的雪,他的思想感情是通過對北方的雪的讚頌表現出來的。「朔方的雪花」以孤獨不妥協的姿態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孤獨寂寞之中譜寫了一曲最為動人的樂章。

而江南的雪那種平和恬靜的美固然讓人歡喜,相比而言,最值得稱讚的還是在孤獨的境遇下獨自抗爭的北方的雪。它最為形象地體現了魯迅看重獨立與張揚的個性精神。

生8:南方的雪描寫的生機盎然,象徵了南方的革命形式在蓬勃地發展,象徵著美好、幸福、溫馨自由的生活。而朔方的雪花,象乙個鬥士,是乙個頑強戰鬥的勇士的形象,是乙個挑戰者,是魯迅靈魂的外化。

魯迅就是那一片晶瑩的雪花,想通過飄飛博戰來改變現狀,迎來光明。

師:滋潤美豔的江南的雪,寄託了魯迅對美好理想的熾熱追求,這旋轉奮飛的朔方的雪,則是魯迅靈魂的外化,蘊含著魯迅反抗冷酷的現實社會的鬥爭品格。

【教後說教】

《雪》選自魯迅先生的散文詩集《野草》,作者以鮮明的形象,展現了兩幅各具特色的畫面,營造了兩種不同的情感氛圍,從而表達了作者所倡導的獨立與張揚的個性和精神。 《雪》雖然是《野草》中色調相對明朗,最適合中學生閱讀的一篇,但學生在解讀上仍存在較大的難度。該如何基於學生的生命體驗與可接受程度去實施教學呢?

我想,在教學程式上應充分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深文淺教,由淺入深,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文字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讓學生順利走進文字,幫助學生在思想上自然內化作者的寫作情感。

教學之後,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對課堂深度的把握

對於八年級的學生,在一堂沒有前後呼應的獨立的課上,如果對文字的開掘脫離了學生的生命體驗和可接受程度,是否真正有價值呢?再三考慮,我最終選擇了「魯迅的孤獨與戰鬥精神」這種解讀。

原因一:《野草》與《彷徨》作於同一時期,集中體現的是魯迅在「五四」退潮之後空前的孤獨與絕望以及對「絕望的抗戰」。一直以來,魯迅都有著一種強烈的孤獨意識,這是一種先驅者的孤獨、一種探索者的孤獨,這種孤獨帶有屈原式的「世人皆濁,唯我獨清;世人皆醉,唯我獨醒」的憂憤深廣,表現為改造社會的強烈願望和不與渾濁現實同流合汙、不向**勢力屈服的品格,應該說,這樣的思想在《雪》這篇文章中也有著較為集中的體現。

原因二:目前大多數學生對魯迅的了解還是比較概念化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甚至還有學生認為是政治家。在大多數初二學生的眼裡,魯迅就是乙個遙不可及的名人、偉人,是乙個冷峻的可怕、嚴肅的讓人窒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戰鬥型文人。

基於這兩點,我決定把本堂課教學設計的立足點定位在幫助學生更深入、更全面、更真切地認識魯迅。讓學生走進文字,解讀文字,從文字中體驗魯迅的情感,感悟魯迅的戰鬥精神。

二、對課堂環節的設計

課堂流程分為三個大的環節:即敞開心扉話魯迅、穿越時空讀魯迅、追隨巨人學魯迅。第二個環節「穿越時空讀魯迅」是教學中把握重點和突破難點的中心環節。

通過設定:哪些地方的雪?它們各有怎樣的特徵?

作者在對雪的描繪中寄予了怎樣的情感?」三個問題,使學生能在由景及人、由情到精神的理解轉換過程中領悟文章內涵。

其中通過對一些修辭、字詞的品味把握雪的特徵是本節課的重點,對情感的體驗和對精神的感悟都要以此為基點。而由對「雪」這種景物的認識上公升到對作者精神世界的領悟又是乙個大的跨度。為了讓學生順利的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化景物為情思」,在教學中設計了乙個過渡的平台,即探求曾學過的寫雪的古詩句表達出的情感,這樣就為理解文字主旨搭建了乙個橋梁。

怎樣**《雪》這篇文章蘊含的情感?我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文字的深度,設計了四個**方向:品味文中語句;聯絡寫作背景;結合性格特徵;參考文後附錄。

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理解能力,任選乙個角度,對作者情感進行分析,從而把握文字主旨。

在教學程式上應充分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深文淺教,由淺入深,讓學生走進文字,幫助學生在思想上自然內化作者的寫作情感。

【教後點評】

課堂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主陣地,教師是教學改革的倡導者和實施者。教師只有關注新課程對閱讀教學的新要求,關注學習方式的改變,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知識建構,才能啟用課堂,駕馭好課堂,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自由漫談創氛圍

課堂的匯入以魯迅的長孫周令飛做客《新聞會客廳》時的「還原我的爺爺魯迅」談話節目為內容,形式新穎活潑,體現的時代性,牽引著學生的思維。「他說他曾經到很多學校做了關於魯迅先生印象的調查,校園裡流行著這樣一句非常有趣的話: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

可見,大多數學生對魯迅都有一種畏懼感,那魯迅給你的印象是怎樣的?」這個具有鋪設作用的問題,可以說是開啟了學生的話匣子。因為每個人都對魯迅有自己的認識,學生有話可說。

看似自由、散漫的提問,卻給學生更深入、更真切地認識魯迅提供了平台。

二、個性朗讀顯風采

《雪》這篇文章文質兼美,只有加強朗讀,才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感悟課文。教師在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後,設定了多種形式的朗讀,有展示個性的表演朗讀,有激發情感的層進式朗讀等。個性朗讀,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在朗讀中能盡情地釋放自己的情感,使其與課文的情感產生共鳴。

而學生在聆聽的同時,也能不斷的調整自己對文字的認識和理解,做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驗魯迅的情感,感悟魯迅的精神奠定了基礎。

三、小組**重主體

在課堂的第二個環節,即「穿越時空讀魯迅――合作互動,**文字的寓意」中,老師採用分小組的形式,合作完成讀書卡片,從而達到**文字內涵的目的。在完成卡片的過程中,學生踴躍發言,氣氛活躍,討論激烈,真正體現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在整個過程中,培養了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多元解讀揚個性

為了讓學生理解的更充分、更全面、更準確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教師適時的提供了四個思考的方向:①品味文中語句,**作者對兩種雪的情感傾向;②聯絡寫作背景,**時代賦予了作者怎樣的使命;③結合魯迅的性格,**文章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性格特徵;④參考文後附錄,**文章寄託了作者怎樣的理想。這樣,既為學生明確主體提供了思路,又讓學生多角度的理解課文。

五、生活鏈結拓空間

「語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怎樣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加強語文課內課外聯絡,將課堂內容延伸到課外,使學生的課外閱讀變得有序、有力。教師在最後乙個環節的設計上,也是頗有藝術的。以一段評論性的文字,激勵學生去讀魯迅的作品,去讀魯迅的本人,去讀魯迅的精神……「追隨巨人學魯迅」將學生的文字閱讀引向課外,讓課內課外有機結合,努力拓寬語文學習的時空,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語文教學應由舊的封閉式轉為開放式,堅持生活化、社會化、資訊化的大語文教育觀念。

正是因為教師有了對教育教學觀點的認識,有了教學新理念的武裝,教師才有了課堂教學中的多層面關注,才有了課堂上精彩的演繹。

宜昌市語文教研員李祖貴點評)

詞義教學課例

兩位教師巧妙估量學生學習的實際學情,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困難 聯絡語境 語篇化解學生理解詞語意思的困難,從而使兩堂課深入人心。語篇 語境與詞義教學pck 1 還原生活情景 喚起學生的感性經驗 2 引導學生結合具體地語言環境進行揣摩,比較相近詞語的異同。3 找出語篇中具體描述的語句,聯絡語境是抽象詞語具象...

英語教學課例

學校 教師 年級 五年級 教材 外教版小學英語 第六冊 unit5 lesson2 課題 on the farm p54 一 學情分析 五 2 班共有學生44人,是乙個很普通的班級,通過兩年半外教版英語課本的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詞彙與句型的積累,有一部分男生課堂表現積極活躍,善於動腦 動口,英語說話...

微課例教學設計

限定條件的同分異構體書寫突破 限制資訊與對應的可能結構 給定分子式的限定條件的同分異構體的書寫 計算不飽和度,結合資訊,推測結構 例1 某烴的分子式為c9h12,能與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反應,但不與溴水反應。試寫出可能的結構簡式。解析 9 1 12 2 4 結合資訊,確定該烴應屬於苯的同系物。去掉苯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