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2023-01-24 01:00:02 字數 5074 閱讀 1938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設計者:張秀娟

一、 教學內容

《荷塘月色》是現代散文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之一,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寫於2023年7月,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也處於苦悶彷徨中,《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心跡的真實描摹和生動寫照。

學習本文,宜從分析景物、品味語言入手。如準確的用詞,恰當的修飾語,疊詞的使用,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等。其次是析情,對作者感情的把握是本文的乙個難點。

通過學生個性化的閱讀,去理解和體悟作者那蘊含在字裡行間的「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

二、 教學目標

1、 學習《荷塘月色》中細膩、傳神的語言,體會散文的語言美。

2、 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運用,動詞、疊詞的精心選用。

3、 理解文章情感內容的普遍意義。

4、 掌握《荷塘月色》刻畫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

三、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文章情感內容的普遍意義。

2、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四、課時安排 3課時 (多**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初步感知課文;2、品讀課文第二部分(集中寫「荷塘」寫「月色」的4、5、6段)

教學過程:

一、 匯入新課(詩詞匯入)

荷花(曹寅)

一片秋雲一點霞,十分荷葉五分花。

湖邊不用關門睡,夜夜涼風香滿家。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寫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書)

二、聽課文錄音,初讀感知課文

在過程中要求:

(1)在重要詞語(特別是生字新詞)下面做上標記。

(2)在作者集中寫「荷塘」與「月色」的段落邊做上標記。

三、 品讀課文第二部分(4、5、6段)

提問:聽過錄音,請大家說說,文章集中筆力寫荷塘月色的是哪幾個自然段?

(4、5、6自然段(有的學生可能認為是4、5自然段)

(一)品讀第4自然段

1、學生齊讀第4自然段

2、讓學生為這一段文字取個小標題 (學生可能會取「荷塘月色圖」、「荷塘圖」等等,結合文題歸納出最合適的——月下荷塘圖)

3、師:這段文字描繪了哪些景物?各用了什麼修辭?各寫出了景物的什麼特點?

(板書)

荷葉 ——比喻——圓形舒展、輕盈、動感

荷花 ——比喻、擬人——妍媚多姿、晶瑩剔透、忽隱忽現、纖塵不染、冰清玉潔

荷香——特殊的比喻(通感)——若有若無、輕淡飄渺

荷波(荷葉) ——擬人——凝碧

流水——擬人——脈脈(形容流水無聲而似有情意)

引導明確:

細緻描繪荷塘的容貌,順序寫出荷葉、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重點引導學生明確比喻和擬人的用法)

先找出用了比喻的句子;這裡用了許多比喻有什麼好處呢?例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風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給人一種美好、輕盈、舒展、動感的聯想。這一比喻生動地寫出了荷葉出水很高、圓形舒展的嬌美姿態,洋溢著情趣。

由此可見,貼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繪的景物生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讀者的眼前,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徵更加鮮明具體,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找出運用擬人的句子;例析:「裊娜」,本指草木細長柔軟的樣子,常用來形容女子體態輕柔優美。羞澀,意思是難為情,態度不自然,是專寫人的情態的詞。

這兩個詞用來形容荷花妍媚多姿、飽滿盛開、含苞待放的情狀。(引導學生理解,並且完成上面的填空。)

4、賞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問: 這一句與一般的比喻有什麼不同?裡面蘊含了幾種感官感覺?

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這兩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叫通感(我們把五官功能相互轉換彼此溝通的現象叫通感,又稱移覺)。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有煥然一新,奇趣無窮之感。

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它們溝通起來,藝術的魅力也就出來了。

小結:細緻描繪荷塘的容貌,順序寫出荷葉、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層次井然,委婉精細,栩栩如生,柔美動人。整段沒有談月,但處處有月。

寫荷葉、寫荷花、寫荷香、寫荷波,都確然是在月光照耀下的。

(二)品讀第5自然段

1、齊讀課文第5自然段

2、讓學生再給這段文字取個小標題——荷塘月色

3、提問:本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難寫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寫出荷塘上月色的特點?

明確:葉、花、樹,寫出了月色朦朧飄渺的特點。

4、①辨析:a、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照)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b、薄薄的青霧浮(公升)起在荷塘裡

生:獨立思考並回答

明確: a、當看到「照」字你不會想到流水,顯得呆板,而「瀉」字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象,表現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動態,化靜為動,巧妙地寫出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

b、「浮」同樣寫出一種輕柔的動態,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公升騰,慢慢擴散、瀰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霧的輕飄狀態。「公升」則失之輕柔,失去了朦朧之態。

②析:「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畫」,有「人為」動作含於其中,彷彿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5、析句: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這一句是前幾句描寫月色的總結。作者又一次運用「通感」或「移覺」的修辭說法,把上文描寫的月光、樹影揉合在一起,在讀者面前,既樹立視覺形象又樹立聽覺形象,給讀者以清新雅潔的藝術享受。

3.小結:作者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令人浮想聯翩;寫荷塘上的月色,用幾個傳神的動詞,從不同角度寫出淡月輝映下荷塘有光有影,有明有暗,進一步寫出了荷塘勝景。

(三)品讀第6自然段

1、請全班學生朗讀第6自然段

2、創設情景,引導學生思考:

有人認為,這一自然段並沒有寫月光,請說說認為這一段沒有寫月光的理由;有人認為這一段其實寫了月色,請說說認為這一段寫了月色的理由。

第一種觀點:這一自然段只是寫了荷塘四周的景物、楊柳、樹色、遠山、路燈光以及聲音,從文中看不到描寫月光的句子。

第二種觀點:雖然這一自然段寫了許多除月色之外的景物,尤其花了大量筆墨描寫樹,但如果沒有月色的襯托,景色就會截然不同。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籠罩之下的,正是在這樣的月色之下,才能有如此獨特的感受。

例:「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霧;但楊柳的風姿在煙霧裡也分辨得出」這一句。設想如果在白天的光線下看這些樹,肯定不會有一種朦朧淒迷之感,只有在月色之下才會產生「陰陰的」感覺,才會「像一團霧」。

3、小結:這一節重點在寫樹,視線由荷塘內部擴充套件到荷塘四周。樹多而密,重重圍住荷塘,與前面的「幽僻」相照應,這是總寫四周,接著寫近處的樹色、樹姿、遠處的樹梢上的遠山、又回過頭寫樹縫裡的燈光、樹上的蟬鳴和水裡的蛙聲,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朧、寧靜深遠的環境特點。

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籠罩之下的,似乎無一處寫月,其實處處體現了月色。

結束語:最後一句「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蟬蛙如此「熱鬧」,「我什麼也沒有」。

如此美麗的月色,如此讓人陶醉的美景,卻也難掩作者心中的哀愁,是什麼,讓作者的心情由淡淡的喜悅變得如此複雜?我們下節課繼續討論!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品讀1、2、3自然段; 2、理解文章情感內容的普遍意義。

一、全班齊讀文章4、5、6自然段

二、品讀第1自然

1、女生齊讀課文第1自然段;

2、討論:「心裡頗不寧靜」 「漸漸」 「迷迷糊糊」「悄悄地」等詞句的理解。

引導學生明確:

視覺所及,是漸漸公升高的月亮;聽覺所聞,是已聽不見孩子們的歡笑。妻子在迷迷糊糊地哄孩子睡覺,「迷迷糊糊」說明妻子也懨懨欲睡了。這既交代了作者獨遊荷塘的時間和環境:

夜深人靜,又寫出了文章開首透露的作者的心境。因為「心裡頗不寧靜」,就愈感到時間過得慢,所以月亮公升高是「漸漸」;因為「心裡頗不寧靜」而另有一番心思,即使夜深人靜,妻子的眠歌也聽不真切,只能是「迷迷糊糊」的。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文章寫牆外已沒有孩子們的歡笑,妻子唱著眠歌,自己的運作是「悄悄地」,這些都照應到「夜深人靜」。如此寧靜的環境襯托了作者不寧靜的心境。

3、第一段小結:開篇第一句「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乙個「忽然」,引出了下文。

實處落筆,滲透乙個「靜」字。「悄悄」出門,一是為了不影響家人,二是表現了一種孤寂的心態。交代了作者獨遊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

[板書]:緣由:心裡頗不寧靜、忽然想起。

三、品讀課文第2自然段

1、男生齊讀課文第2自然段

2、第二段點撥分析:

①這一段主要寫了什麼?

寫去荷塘必經的小路。概述了周圍的景物。

②周圍的景物有什麼特點?

「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陰森森的」,「但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陰陰森森,月光淡淡,一種寂寞的氛圍,襯托出淡淡的憂愁。

③整段寫出了一種怎樣的氣氛?襯托出作者怎樣的心情?

整段寫出了一種寂寞的氣氛,襯托出淡淡的憂愁。

3、問題設計:作者寫去荷塘必經的小路,哪些地方是實寫,哪些地方是虛寫?(要求學生反覆誦讀)

明確:實寫沿塘的曲徑;實寫樹木。

就「白天」和「夜晚」兩個時間的情況說明「幽僻」,是虛寫;虛寫無月的黑夜的怕人。

[板書]: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沒有月光(陰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4、小結:第二自然段,虛實結合,總寫荷塘月色。寥寥幾筆,勾勒荷塘四周環境,為下文具體細緻地描繪荷塘月色作了鋪墊。

四、品讀課文第3自然段

1、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第3自然段。

2、要求學生反覆朗讀第3自然段,並體會每一句話的含義。

引導明確:

第1句:描寫了作者獨遊荷塘的姿態神情。

第2、3、4句:又一次暗示自己獨處月下於白天不同,說明現在自由,而白天沒有自由。這裡說平常身不由己。

第5句:作者再次說平常身不由己。

小結:作者在夜闌人靜的深晚踱遊幽僻的荷塘,再三感慨自己平時不得自由,流露出對當時黑暗社會的不滿但又感到孤獨、寂寞的心情。把上面這些話和文章開首的那句話聯絡起來看,作者在現實世界的苦悶躍然紙上。

第6句:「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這一句既是下文詳細描寫荷塘月色的起領,又流露出壓抑不自由的作者暫得寬餘欣賞荷塘月色的淡淡的喜悅。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

荷塘月色 這篇文章,一直以來就是中學課本的經典作品,也被世人所傳誦。膾炙人口的景色描寫和作者淡淡的心境,極其符合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之中對恬淡 寧靜生活嚮往的情緒。多少年來,我們的教師對此課文的處理慎之又慎,生怕乙個不慎,被別人小瞧。也正因為如此,在教學中,我們許多教師每每講到此文,大多按部就班,不敢越...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

作者 菅悅玖 中學語文 大語文論壇 2013年第12期 原本是不太喜歡散文的,自從講 荷塘月色 後,我喜歡上了散文。這讓我不由想起實習時講詩歌,竟培養起了我對古典詩詞的愛好。第一次講 荷塘月色 這篇散文,讀文,讀人。第一課時我主要講了伯夷 叔齊 屈原 文天祥 秋瑾 聞一多等有骨氣的中國古代文人的感人...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

其次,稍稍了解朱自清生平的話,也就知道,朱自清的家庭生活並不十分愉悅,而且孩子過多,乙個搞學問的人是需要乙個安靜的環境的,可他的家庭並不能滿足他這樣最簡單的要求,所以因孩子的吵鬧,矛盾就在所難免了。所以,對文章主旨的把握我們沒有必要從政治的角度去美化乙個作家,生活的真實才是最美的的東西。而且,就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