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學生在課堂提問中學會反思 學習

2023-01-18 20:12:03 字數 4895 閱讀 6633

教師應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效能,讓學生在教師的提問中學會反思,即在「師問」中反思。「師問」就是通過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來點撥、啟迪學生反思。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有追求熱鬧的一問一答的表面性提問;有未經設計的「是不是」「對不對」的習慣性提問;有缺少思考空間的過多性提問;有偏離學生思維最近發展區的無方向性提問;有偏離學習內容重點的隨意性提問……我想,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之一是缺乏提問的目的性造成的。

小學生的學習必定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習,就算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反思能力,教師的引領仍然是必要的。教師要把問題提在學生需要反思處,要帶著培養學生反思能力這樣的目的來設計提問,並結合學生的自我提問,逐步實現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反思。

一、在知識關鍵處發問,誘導反思

問就要問在點子上,問在關鍵處。在知識關鍵處精心設計問題能引起學生的注意,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幫助學生掃除學習的障礙。一是在知識生長點處提問,要從乙個知識點延伸出更多的知識來,為新知識找準生長點,誘發學生從已有知識向新知方向思考。

二是在知識重點處提問,引導學生回想相關的知識,加深學生對重點知識的記憶,逐步培養學生學會尋找難點。三是在知識聯絡處提問,用聯絡的觀點把新知識納入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網路中,以新知識聯想舊知識,並根據已有的知識和學習水平,自己去自學、去發現、去再創造。四是在知識的難點處提問。

難點是學生認知上的障礙,不同學生的學習難點也會有所不同,教師要有意識地去了解每一位學生,有針對性地反覆引導,學生才能有所突破。

在知識的關鍵處發問是為了提醒學生注意並引起思考,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在接受問題後有時間來醞釀、發展和組織想法。例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引入1/2+1/3後,教師可以提問:「這兩個分數的分母相同嗎?

分母不同的分數能不能直接相加?為什麼?」這樣設計的提問問在了知識的關鍵處,有助於學生理解為什麼要通分的算理,為學生的思維指明了方向,也有助於學生反思。

這比「1/2與1/3這兩個分數有什麼特點」的提問要問的明確具體。

二、在認知偏差處追問,誘導反思

認知偏差處是指學生似懂非懂、似明非明的地方。在知識的講解過程中,由於教師固有的思維或理解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認識與教師認識之間的差異,教師往往以自己的話來代替學生的話,教師自己理解了,就認為學生也理解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追問「你是怎麼想的」「這是什麼意思」「是這樣的意思嗎」等,根據學生回答的資訊反饋,可以及時捕捉到學生認識上的模糊點,也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出思考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反思,使模糊的概念得以澄清。

例如,教學「倒數」時,有學生會自然認為「倒數就是倒過來的數」,學生憑藉自己的認知經驗,用生活化的語言表達了對「倒數」這一概念的初步認知。可以說這是模糊的,也是不全面的,更是不準確的,但對於學生來說,這又是實在的,是他們認識的起點。教學過程其實就是要啟用、重組、積累、提公升學生的已有經驗,教師可在學生認知的偏差處追問,讓學生將模糊的經驗變得清晰、紊亂的經驗變得有序、錯誤的經驗變得有價值起來。

面對學生「倒數就是倒過來的數」的回答,教師不應簡單地予以否定與糾正,可以在追問中讓學生自己反思,如逐步丟擲兩個問題「0.7、0.35這樣的小數有倒數嗎」「5、19這樣的整數有倒數嗎」。

學生在回答這兩個問題的過程中,感悟到原先認識的不準確和不全面,產生尋找正確定義的渴望。

三、在思維受阻處引問,誘導反思

教師要善於洞悉學生的數學思維,在學生思維臨界狀態下適時點撥,促使學生產生「頓悟」。引問的關鍵在於激發學生的思維,進行思維的點撥。學生在積極學習、認真思考中,當思維遇到障礙和矛盾而不能進一步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時,教師應在關鍵處有意識地引導和提問,及時提供科學的思維方法,為學生指明思維的方向,打破思維定式,開拓思路,突破難點,讓學生在更高層次上繼續思考。

如在學習中,學生往往會遇到很多「形似質異」的知識,就很容易習慣地利用以往形成的思維經驗來進行理解。這時,教師可多問幾個「為什麼」「你們怎麼想的」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不僅便於教師了解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而且能達到學生間互相交流思路的目的,相互啟發、取長補短,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

例如,教學「3的倍數特徵」時,之前學生剛剛學習了2、5的倍數特徵,知道判斷2、5的倍數特徵都是看個位上的數,學生自然而然地把看「個位」遷移到3的倍數特徵的學習中,當發現這種方法無效時,學生表現出束手無策。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點撥,從觀察個位上的數到觀察各個數字上的數值之和,這個很大的思維跨度學生是很難逾越的。教師可以先創設這樣的情境,讓學生任意報乙個數,教師能很快猜出它是不是3的倍數。

學生報數,教師把是3的倍數的數和不是3的倍數的數分類寫在黑板上,同時又有意識地把這些數按個位分成是3的倍數與不是3的倍數兩類,然後引導學生探索規律。教師第一次引問:「2、5的倍數特徵只看這個數個位上的數,3的倍數是不是也只看這個數的個位呢?

」之後找一組簡單的數讓學生觀察,可以從簡單的12與21這一組數出發進行第二次引問:「個位和十位合起來看看怎麼樣?」學生相加後發現和是3的倍數。

教師第三次引問:「是這樣嗎?看看這些數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規律?

」之後,學生在計算中找到了隱藏其中的規律。整個教學過程是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己的理解、頓悟逐步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這個過程就是乙個自我反思的過程。

[page]-->

四、在規律**處設問,誘導反思

學生**知識的過程,就是突破重點的過程。數學學習要像進行科學**似的,提一些引導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地找到答案或者總結出結論;也可提一些有啟發意義的提示性問題,讓學生在教師的提示下,自己去尋找答案,實現知識的頓悟與內化。在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可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學習新知識,得到新規律,從而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去揭示問題、探索知識和規律,體會乙個探索者的成就,讓學生獲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巧設提問讓學生由疑惑不解,進而積極思維,到最後豁然開朗,如此遞進,將會達到更加完美的學習效果。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問題:①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乙個已學過的什麼圖形?②拼成的圖形的底是原來三角形的哪一條邊?

③拼成的圖形的高是原來三角形的什麼?④三角形的面積與拼成的圖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⑤怎樣表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⑥為什麼求三角形面積要用底乘以高除以2……通過這樣一系列的問題,不僅使學生較好地理解了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而且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反思能力。教學時教師要盡量放手讓學生去解決問題,教學後可以將這些問題記錄在該課的首頁,為學生進行「自我提問」提供範例。

五、在習題考點處詢問,誘導反思

考點,就是指在試卷中經常出現的練習形式。考點處詢問就是在課堂教學時,為了引起學生對學習相關知識的重視,教師針對這些「點」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知道考試的相關內容,力求讓學生通過回答問題,及時準確地掌握這個知識點,使學生在今後學習和複習中學會有的放矢,實現有針對性地把握考試命脈,進而培養學生對試卷習題的反思能力。課堂中,教師在考點處反問時要力求突出重點、難點,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

一些容易但必考的考點,教師可以提一些簡單的問題並有意識地加以說明與強調。對難一點的內容,可把問題分解為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的一系列小問題,通過問題層層地推進、解決,幫助學生理解有難度的考點,讓學生學會從考試的角度來反思自己對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

例如,在做習題時,是最容易發現學習弱點、發現考點是否掌握的環節。在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實際,在考點上設定幾個問題,以便讓問題吸引學生更多的注意力,對知識進行自我內化,主動去反思。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時,可以設計這樣的填空題:

計算5/6-2/7時,先求(6)和(7)的最小公倍數,然後用最小的倍數作(分母),把5/6和2/7分別化成(35/42)與(12/42),最後相減求出得數。通過這樣的練習,既培養了學生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的思維方法,又在習題考點處誘導學生反思。

六、在語言評價處激勵,誘導反思

我國古代的讀書人,從上學之日起,就日誦不輟,一般在幾年內就能識記幾千個漢字,熟記幾百篇文章,寫出的詩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為滿腹經綸的文人。為什麼在現代化教學的今天,我們念了十幾年書的高中畢業生甚至大學生,竟提起作文就頭疼,寫不出像樣的文章呢?呂叔湘先生早在2023年就尖銳地提出:

「中小學語文教學效果差,中學語文畢業生語文水平低,……十幾年上課總時數是9160課時,語文是2749課時,恰好是30%,十年的時間,二千七百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尋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無物。特別是寫議**,初中水平以上的學生都知道議**的「三要素」是論點、論據、論證,也通曉議**的基本結構: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真正動起筆來就犯難了。知道「是這樣」,就是講不出「為什麼」。根本原因還是無「公尺」下「鍋」。

於是便翻開作文集錦之類的書大段抄起來,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參考作文書就很難寫出像樣的文章。所以,詞彙貧乏、內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學生作文的通病。要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單在布局謀篇等寫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須認識到「死記硬背」的重要性,讓學生積累足夠的「公尺」。

要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教師激勵性評價同樣起著積極的作用。教師的評價對學生來說,應該是一種賞識、一種啟發、一種幫助、一種激勵、一種人文關懷,既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提高,又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運用方法的優良行為,更關注和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教師在課堂上要多說些提醒性、激勵性的評價語,以對學生巧妙點撥、無痕引導,如「能不能說清楚」「說對了但說得不全」……要多來些讚美的鼓勵性評價,如「非常善於聯想」「很不錯」「哎呀!

真了不起」「太棒了」等,以此將學生的學習情緒調適到最佳狀態,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傾向,從而讓「學生在課堂中學會反思」成為可能。

課本、報刊雜誌中的成語、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學生寫作文運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運用也很難做到恰如其分。為什麼?還是沒有徹底「記死」的緣故。

要解決這個問題,方法很簡單,每天花3-5分鐘左右的時間記一條成語、一則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寫在後黑板的「積累專欄」上每日一換,可以在每天課前的3分鐘讓學生輪流講解,也可讓學生個人蒐集,每天往筆記本上抄寫,教師定期檢查等等。這樣,一年就可記300多條成語、300多則名言警句,日積月累,終究會成為一筆不小的財富。

這些成語典故「貯藏」在學生腦中,自然會出口成章,寫作時便會隨心所欲地「提取」出來,使文章增色添輝。有效的提問,能促進師生間的有效互動,及時地反思教學資訊,提高資訊交流效益,從而大大增強課堂的實效性。本文是從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反思能力的角度來思考教師的提問,要堅持「學生提問」與「教師提問」相結合的雙線並進的課堂提問方式,以達到在課堂中培養學生反思能力的目的。

如何讓學生在課堂提問中學會反思

教師應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效能,讓學生在教師的提問中學會反思,即在師問中反思。師問就是通過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來點撥 啟迪學生反思。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有追求熱鬧的一問一答的表面性提問 有未經設計的是不是對不對的習慣性提問 有缺少思考空間的過多性提問 有偏離學生思維最近發展區的無方向性提問 有偏離...

怎樣讓學生在課堂提問中學會反思

新河高小張新華 教師應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效能,讓學生在教師的提問中學會反思,即在 師問 中反思。師問 就是通過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來點撥 啟迪學生反思。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有追求熱鬧的一問一答的表面性提問 有未經設計的 是不是 對不對 的習慣性提問 有缺少思考空間的過多性提問 有偏離學生思維最近...

怎樣讓學生在課堂提問中學會反思

教師應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效能,讓學生在教師的提問中學會反思,即在 師問 中反思。師問 就是通過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來點撥 啟迪學生反思。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有追求熱鬧的一問一答的表面性提問 有未經設計的 是不是 對不對 的習慣性提問 有缺少思考空間的過多性提問 有偏離學生思維最近發展區的無方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