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學生在數學課堂提問中反思

2021-07-01 05:34:00 字數 3542 閱讀 7275

單位:介休市義安三中北鹽場小學作者:張慧

俗話說:「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小學生對數學課的學習也是如此,學生在學習中如果感到沒有疑難,就不會有求知的慾望。

讀書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讀有所思,方能讀有所得。宋代朱喜所說的「讀書無疑者,要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方為長進」就是這個道理。日常課堂教學中最經常、最普遍的課堂提問,是師生課堂交流的主要方式。

教師應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效能,讓學生在教師的提問中學會反思,通過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來點撥、啟迪學生反思。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教師提問的方式多種多樣:有追求熱鬧的一問一答的表面性提問;有未經設計的「是不是」、「對不對」的習慣性提問;有缺少思考空間的過多性提問;有偏離學生思維的無方向性提問;有偏離學習內容重點的隨意性提問……我想,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之一是缺乏提問的目的性造成的。小學生的學習必定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習,就算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反思能力,教師的引領仍然是必要的。

教師要把問題提在學生需要反思處,要帶著培養學生反思能力這樣的目的來設計提問,並結合學生的自我提問,逐步實現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反思。

一、教師要在知識的關鍵處發問,引導學生反思

問就要問在點子上,問在關鍵處。在知識關鍵處精心設計問題能引起學生的注意,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幫助學生掃除學習的障礙。

1、在知識生長點處提問。要從乙個知識點延伸出更多的知識來,為新知識找準生長點,誘發學生從已有知識向新知方向思考。

2、在知識重點處提問。引導學生回想相關的知識,加深學生對重點知識的記憶,逐步培養學生學會尋找難點。

3、在知識聯絡處提問。用聯絡的觀點把新知識納入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網路中,以新知識聯想舊知識,並根據已有的知識和學習水平,自己去自學、去發現、去再創造。

4、在知識的難點處提問。難點是學生認知上的障礙,不同學生的學習難點也會有所不同,教師要有意識地去了解每一位學生,有針對性地反覆引導,學生才能有所突破。

在知識的關鍵處發問是為了提醒學生注意並引起思考,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在聽到問題後有時間來醞釀、發展和組織自己的想法。

二、在認知偏差處追問,引導學生反思

認知偏差處是指學生似懂非懂的地方。在知識的講解過程中,由於教師固有的思維或理解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認識與教師認識之間的差異,教師往往以自己的話來代替學生的話,教師自己理解了,就認為學生也理解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追問「你是怎麼想的」、「這是什麼意思」、「是這樣的意思嗎」等,根據學生回答的資訊反饋,可以及時捕捉到學生認識上的模糊點,也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出思考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反思,使模糊的概念得以澄清。

例如,教學「倒數」時,有學生會自然認為「倒數就是倒過來的數」,學生憑藉自己的認知經驗,用生活化的語言表達了對「倒數」這一概念的初步認知。可以說這是模糊的,也是不全面的,更是不準確的,但對於學生來說,這又是實在的,是他們認識的起點。教學過程其實就是要啟用、重組、積累、提公升學生的已有經驗,教師可在學生認知的偏差處追問,讓學生將模糊的經驗變得清晰、紊亂的經驗變得有序、錯誤的經驗變得有價值起來。

面對學生「倒數就是倒過來的數」的回答,教師不應簡單地予以否定與糾正,可以在追問中讓學生自己反思,如逐步丟擲兩個問題「0.7、0.35這樣的小數有倒數嗎」、「5、19這樣的整數有倒數嗎」。

學生在回答這兩個問題的過程中,感悟到原先認識的不準確和不全面,產生尋找正確定義的渴望。

三、在思維受阻處引問,引導學生反思

教師要善於洞悉學生的數學思維,在學生思維臨界狀態下適時點撥,促使學生產生「頓悟」。 引問的關鍵在於激發學生的思維,進行思維的點撥。學生在積極學習、認真思考中,當思維遇到障礙和矛盾而不能進一步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時,教師應在關鍵處有意識地引導和提問,及時提供科學的思維方法,為學生指明思維的方向,打破思維定式,開拓思路,突破難點,讓學生在更高層次上繼續思考。

如在學習中,學生往往會遇到很多「形似質異」的知識,就很容易習慣地利用以往形成的思維經驗來進行理解。這時,教師可多問幾個「為什麼」、「你們怎麼想的」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不僅便於教師了解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而且能達到學生間互相交流思路的目的,相互啟發、取長補短,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

例如,教學「3的倍數特徵」時,之前學生剛剛學習了2、5的倍數特徵,知道判斷2、5的倍數特徵都是看個位上的數,學生自然而然地把看「個位」遷移到3的倍數特徵的學習中,當發現這種方法無效時,學生表現出束手無策。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點撥,從觀察個位上的數到觀察各個數字上的數值之和,這個很大的思維跨度學生是很難逾越的。教師可以先創設這樣的情境,讓學生任意報乙個數,教師能很快猜出它是不是3的倍數。

學生報數,教師把是3的倍數的數和不是3的倍數的數分類寫在黑板上,同時又有意識地把這些數按個位分成是3的倍數與不是3的倍數兩類,然後引導學生探索規律。教師第一次引問:「2、5的倍數特徵只看這個數個位上的數,3的倍數是不是也只看這個數的個位呢?

」之後找一組簡單的數讓學生觀察,可以從簡單的12與21這一組數出發進行第二次引問:「個位和十位合起來看看怎麼樣?」學生相加後發現和是3的倍數。

教師第三次引問:「是這樣嗎?看看這些數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規律?

」之後,學生在計算中找到了隱藏其中的規律。整個教學過程是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己的理解、頓悟逐步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這個過程就是乙個自我反思的過程。

四、在規律**處設問,引導學生反思

學生**知識的過程,就是突破重點的過程。數學學習要像進行科學**似的,提一些引導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地找到答案或者總結出結論;也可提一些有啟發意義的提示性問題,讓學生在教師的提示下,自己去尋找答案,實現知識的頓悟與內化。在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可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學習新知識,得到新規律,從而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去揭示問題、探索知識和規律,體會乙個探索者的成就,讓學生獲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巧設提問讓學生由疑惑不解,進而積極思維,到最後豁然開朗,如此遞進,將會達到更加完美的學習效果。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問題:①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乙個已學過的什麼圖形?②拼成的圖形的底是原來三角形的哪一條邊?

③拼成的圖形的高是原來三角形的什麼?④三角形的面積與拼成的圖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⑤怎樣表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⑥為什麼求三角形面積要用底乘以高除以2……通過這樣一系列的問題,不僅使學生較好地理解了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而且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反思能力。教學時教師要盡量放手讓學生去解決問題,教學後可以將這些問題記錄在該課的首頁,為學生進行「自我提問」提供範例。

五、在語言評價處激勵,引導學生反思

要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教師激勵性評價同樣起著積極的作用。教師的評價對學生來說,應該是一種賞識、一種啟發、一種幫助、一種激勵、一種人文關懷,既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提高,又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運用方法的優良行為,更關注和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教師在課堂上要多說些提醒性、激勵性的評價語,以對學生巧妙點撥、無痕引導,如「能不能說清楚」、「說對了但說得不全」 ……要多來些讚美的鼓勵性評價,如「非常善於聯想」、「很不錯」「哎呀!

真了不起」、「太棒了」等,以此將學生的學習情緒調適到最佳狀態,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傾向,從而讓「學生在課堂中學會反思」成為可能。

課堂上教師有效的提問,能促進師生間的有效互動,及時地反饋教學資訊,提高資訊交流效益,從而大大增強課堂的實效性。在課堂提問中要堅持「學生提問」與「教師提問」相結合的雙線並進的課堂提問方式,才可以達到在課堂中培養學生反思能力的目的。我想,教師對於課堂提問也應努力探求合適的辦法,並精心設計,使學生在課堂提問中迸射出創造的火花。

如何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中自主學習

作者 陳俊巧 新課程學習 上 2013年第02期 自主學習 是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性人才的基礎。它不只強調學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學習,主要是通過培養學生的 自主學習 意識,調動學生 自主學習 的能動性,促進學習過程中的自我實現 自我創新 自我發展,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之一。我認為創設開放的教...

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感受成功

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感受成功 體驗幸福 師 請同學們看圖後回答題。從圖中你可以得到哪些條件和問題?生 可知圓的半徑是5cm,正方形的邊長是10cm,求從正方形中去掉乙個最大圓面後剩下的面積是多少陰影部分的面積 師 要求出陰陰影部分面積,我們要用到哪些公式和相關知識呢?生 圓的面積公式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

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學會「批判」

摘要 1.營造和諧氛圍,培養批判意識 2.構建批判體系,發展批判思維 3.優化批判形式,提高批判質量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批判性思維培養的問題。關鍵詞學生數學課堂批判 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一般在教學活動即將結束時,教師都習慣性地對學生說 還有問題嗎?當學生回答說沒有問題了,老師就放心了,學生也露出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