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現狀

2023-01-17 22:00:02 字數 1033 閱讀 1134

國外研究現狀

城鎮化,也稱城市化,最早是由西班牙的工程師a. serda於2023年在其著作《城鎮化的基本理論》中提出的。19 世紀末英國社會主義空想家霍華德(ebenezer howard)(1898)在《明天——一條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花園城市的概念,他認為城市具有吸引人口集聚的功能,主張城市增長應在周圍農村地帶另建新城鎮,以控制大城市人口與用地規模,同時城市四周要有永久性農業地帶圍繞,以保證居民能夠得到新鮮農產品且方便地接觸農村的自然空間。

20 世紀 20 年代,昂溫(r·envi)提出衛星城市理論,對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作了進一步發展。1916 年美國芝加哥學派創始人帕克(robert ezra park)發表了題為《城市:關於城市環境中人類行為研究的幾點意見》的**,運用生態學理論對芝加哥城市人口空間分布、土地利用、生態環境進行了調查研究,建立了古典人類生態學理論,該理論認為城市土地價值變化與植物對空間的競爭相似,正是這種競爭作用導致了經濟上的分離,即按土地價值的支付能力劃分出不同的階層。

1942 年,美國建築學家伊利爾·沙里寧(e· saarinen)在《城市:它的生長、衰退和將來》一書中對有機疏散論作了系統闡述,他提出當今趨於衰敗的城市,需要進行以合理城市規劃原則為基礎的變革,使城市有符合人類聚居需要又不脫離自然的結構,以促進其健康持續發展。

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學者對城鎮化問題的研究開始於 20 世紀 70 年代末,稍晚於國外,以1979 年吳友仁刊發的《關於中國社會主義城市化問題》一文為標誌。周復多提出:應保持適宜的城市化速度和城市化的有序性,衡量城市發展與城市化水平不僅要有經濟指標,還要有社會指標,要保護和發展城市區域良好的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化道路的關鍵是提高人的素質(2000)。

吳未等人提出:城市是人類生存和生活的物質載體,為了創造城市可持續發展環境,應轉變傳統規劃思想,承認城市規模極限的存在,實現從功能規劃到效能規劃的轉變(2000)。以錢學森老先生為代表的生態學派,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提出整個城市是「山水城市」。

梁鶴年提出,生態食物鏈中的分界線給予城市規劃的啟示——城市規劃的戰略方向應該是開闊城市生產生活的「穩定領域」,應該是加強城市模式和組織的應變能力(2000)。

城鎮化要與改革

掌握著很多的資源,如果不把這些資源釋放的話,周邊就得不到輻射。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認為,城市之間應加強區域合作。上世紀70年代,國家從解決農村問題的角度出發來發展小城鎮 十年代,把小城鎮和大中城市放在相對獨立的角度來 究竟應該選擇哪條道路 直到本世紀之初,才認識到大中小城...

推進新型城鎮化思路

沙河鄉關於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新思路的報告 雲夢縣建設局 根據 全縣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實施意見 結合我鄉實際,沙河鄉人民 擬定,立足於我鄉 十 二五 規劃,確定我鄉集鎮建設新思路,予以定位,並呈報推進新型城鎮化新舉措。推進新型城 鎮化思路如下 一 十二五期間,我鄉集鎮邊區面積規劃2k 二 吸納進入集鎮人...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當前,隨著我國城鎮化程序不斷加快,城鄉結構發生根本性轉變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亟待解決的現象和問題,如交通堵塞 汙染加重等 城市病 蔓延,人口城鎮化 滯後於 土地城鎮化 有的新城剛建成就成為 睡城 空城 等等。對這些問題的求解,也引發了人們對城鎮化質量等更深層次問題的關注。可以說,當前影響我國城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