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本科教育的目標與通識教育的價值

2023-01-13 14:45:05 字數 4600 閱讀 6163

王曉陽王友良

內容提要:本文從學生的角度,特別是學生認識自我的角度闡述本科教育的目標,認為這一目標就是幫助學生發現自我。通識教育作為普遍知識的教育、融會貫通的教育、人類文化遺產的教育,可以最好地幫助學生實現這一目標。

**還闡述了為了實現學生發現自我的目標,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所具有的不同價值。而要實現這一目標,「獨立精神、自由思想」是其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前提。只有使本科教育聚焦於這樣基本的、本真的目標,才能使得我們的教育取得最好的效果和質量。

在我國以往關於高等教育目標的論述中,多立足於國家和社會本位的目標表述,諸如「建設者與**人」,「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數以萬計的高階專門人才和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的表述等等。從國家和社會立場出發,提出這些巨集觀的、一般性表述,當然是正確的、重要的,但對於高校,對於處於教育一線的廣大教師和學生,為更好立足學生個體特性,進行因材施教,使學生獲得更好的成長,則需要對本科教育目標,對高校學術環境建設、課程建設,開展更微觀、更深入、更多角度的討論。這樣的討論對於微觀教育教學過程的健康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以下本文即從這樣的微觀角度出發,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觀點。

一、什麼是本科教育的目標?

我們的本科教育目標究竟應當為何?本科教育究竟應當怎樣既不同於中小學教育,又不同於之後的研究生專業教育或職業實踐?英國牛津大學學者帕爾菲曼指出,如果本科階段只一味追求狹隘的職業化教育故而只是傳授技能,或僅僅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那些講義,那麼,高等教育就無可辯駁地成為中學的延伸,成了教育的第三個階段,或者**教育,而不是高等教育。

帕爾菲曼進一步指出,高等教育,無論發生在哪個學科,都意味著個體交往能力及敏銳的批判意識(綜合、分析、表達)的發展。要為終身學習能力及職業變更做準備。而這都需要通過自由教育或通識教育來完成。

著名哲學家懷德海指出,「在中學階段,從智力培養方面來說,學生們一直伏案於自己的課業;而在大學裡,他們應該站立起來並環顧周圍。」……「智力培養是大學教育中的乙個方面,在這裡,理論興趣和實際功用相一致。……真正有價值的教育是使學生透徹理解一些普遍原理,這種原理適用於各種不同的具體事例」。

懷德海還指出,「我們的目標是,要塑造既有廣泛的文化修養又在某個特殊方面有專業知識的人才」。「我們必須要記住,自我發展才是最有價值的智力發展。這種發展通常在16歲和30歲之間發生」。

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

布魯貝赫也指出,「對普通教育持廣闊觀點是必要的,因為乙個人必須不僅為工作做好準備,而且要為工作變換作好準備。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必須攜手並進」。

可見,本科教育的目標,不是在通識教育、專業教育之間做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兩者相互結合。

筆者以為,實現上述目標,最終要落實到使學生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是大學本科教育的首要目標。「認識你自己」,最早出現在古希臘德爾斐神廟入口處,後來成為蘇格拉底哲學最核心的目的。

蘇格拉底認為,沒有經過反思的生活不值得去過。這一信條,與中國《大學》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至於至善」具有異曲同工之處。

美國教育學家肯貝恩認為,「大學生的首要目標是激發大腦的活力,而不是追求優異的學習成績或僅僅混個大學文憑」。「要激發創造力,必須首先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必須學會整合自己的能力,訓練它們相互支撐」。「我希望每個人都立志把握自己的人生,抵達自己的靈魂深處,拷問自己究竟是誰、擁有什麼,然後學著發揮這些內在力量」。

「學會自我對話,發掘自我,拋棄陳舊死板的東西,強化利用自己身上那些獨特、美好、有用的特質」。

他還指出,「最重要的是審視自己及自己的行為方式,熟悉所有事物在你大腦及想像中呈現的方式。找出一天中什麼時候你的工作效率最高,什麼能激發你的動力。找出自己的激情所在passion」。

「看看激發你的動力的是憤怒還是平靜?你是不是想證明別人錯了?你的內在需求是什麼?

」「這不是為了成功,也不是為了出名,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滿足自己不斷成長的需要。分數無關緊要,一切都源自學習、創造和成長的內在需要」。

認識自己不是不管社會需求,不是孤芳自賞,不是鑽牛角尖。認識自己是指認識在自然界、社會整個大的座標系中的自己,認識自己與自然、社會、他人的關係。因此,認識自己的同時,需要認識自然、社會,最終落腳點是自己的成長、進步,最終成為對社會有貢獻和作用的人。

認識生物與心理意義的自己,自己的個性特質,能力素質,心理傾向,成長路徑、資源與潛力、方向。只有這樣清晰的自我意識,才能最終對社會做出最好的貢獻。

認識自己也並非資優學生的特權,也非背景優越家庭孩子的特權。有些人高富帥,環境優越,自視甚高,可能成為進步的包袱和羈絆,但也可能順勢而為,更上層樓。有些人矮窮矬,環境貧陋,可能流於自暴自棄,但也可能逆風飛揚,艱苦奮鬥,取得成功。

認識自己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乙個不斷**,不斷試驗的過程,甚至是一件貫穿一輩子的事情。在大學時期,接觸多種多樣的知識領域,從事多樣活動,看看自己對什麼樣的事情感受深刻、發生共鳴,最終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努力發展為自己的志趣,最終建立為自己的志業。如果一直渾渾噩噩,或者對環境窮於應付,被動反應,則只可能成績平平,也始終發現不了自己潛力所在,從而庸庸碌碌,甚至一事無成。

為此,有時候需要打破常規,有勇氣走不一樣的路。

認識自己當然也不只是學生自己的責任。標榜以育人為本的大學管理者、教師對於學生的自我認識應當發揮積極作用。美國學院與大學協會(aacu)本科生課程手冊中指出,設計本科課程的最大挑戰,是怎樣吸引具有不同的知識、技能與能力水平的日益多樣化的學生群體,提供給他們相關(involving)、賦權(empowering)與富於啟發(enlightening)的學習經驗。

雖然很難,但也是大學存在的首要理由和最大責任。

二、通識教育的意義與價值

關於通識教育,學界進行了很多的研究與討論。結合高等教育史上的著名論述,筆者認為,通識教育主要有以下基本含義:

1、通識教育是關於普遍性知識的教育

紐曼指出,大學是進行普遍知識教育的場所。普遍性知識是相對於特殊知識而言的。因此他進一步指出,「一種教育的目的是哲學性的,另外一種教育的目的是機械性的;一種要達到普遍的觀念,另一種致力於特殊的東西......

我只想說,知識按其程度變得越來越特殊時,它也就不再是知識了」。

普遍性知識主要是理論知識。理論知識能夠解釋與說明很多特殊現象。因此,「理論教育是自由教育的核心,因為它擴大了人的想象中的行動範圍」。

關於普遍性知識教育的意義,說到極致的是艾德勒和赫欽斯。「自由教育具有內在的理智特性,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艾德勒(1942)指出,自由教育的目標,對於一切人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方,都是相同的」。

赫欽斯則提出著名的三段論,「教育意味著教學,教學意味著知識,知識就是真理。真理是任何地方都相同的」。

在中世紀大學,普遍性知識主要包括文法、修辭、邏輯等「三藝」,此外還包括數學。這些知識的確有相當的普遍性,在哪個國家大學的教學都是一樣的。

2、通識教育的目標是達到融會貫通的認識

通識教育的乙個目標是觸類旁通、融會貫通。布魯貝赫指出,「今天人們重視使乙個人的高等教育達到某種程度的統一,獲得某種統一的世紀觀」。面對大學知識分割、專業化的發展,認識自然、社會、人文知識之間的聯絡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要達到貫通的認識,教學方法是關鍵。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指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區別都不在教學內容上,而在方法和觀點上」。「專業主義作為一種教育力量有其侷限性,即它通常並不提供對總體關係的理解」。

「年輕的化學家在文學課上以及年輕的作家在化學課上都會感到非常不舒服,只要這些課程的首要目的是訓練那些將繼續深造的專家,而不是提供對化學科學或文學技巧的等的基本理解」。

因此,「通識教育也應該被看做乙個有機的整體,它的每一部分都在講述同乙個主導思想,並為同乙個目的服務」。

尤其是在面對真實世界的問題時,「在處理複雜的和動態的情境時,我們需要關聯性的思維,那種可以跨越各領域的思維」。例如,在工程教育領域,近些年來提出「大工程觀」,

提出用系統工程方法考察工程教育問題的一種理念,這種教育理念反映了科學、技術和人文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趨勢,同時也迎合了現代工程的實際需要。

由於大學專業教育中也應當貫穿通識教育的要求,因此通識教育並不等於大學基礎課教育。

3、通識教育的內容主要是共同文化遺產

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一般分成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三個部分。自然科學側重於描述、分析和解釋,人文學科側重於評價、判斷和批評(例如忠奸善惡)。在自然科學中,陳述被判斷為「正確的」或者「錯誤的」,在人文學科,結論被判斷為「優」或「劣」。

「在自然科學中,目前關於真理的認識是建立在以往科學發現的不斷累積的基礎之上的,在所有事件中,都存在對科學真理的共識,但是在社會、人文領域,通常無法就任一特定時刻的充分根據達成共識」。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通識教育並不等於人文教育。通識教育既包括古典人文教育,也包括現代數學、科學教育。在古典人文教育方面,更多強調儲存和傳播知識。

而現代科學教育方面,則還強調發展知識。這點是和紐曼時代不一樣的。促進知識進步既是現代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的重要任務,研究式、發現式學習也是通識教育的重要內涵。

4、通識教育是實現社會有機團結的基礎

在發起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研究時,哈佛校長科南特希望那些即將離開中學或者馬上要上大學的學生能夠「對他們將要共同擁有的社會有一種共同的理解」。「紅皮書傳達的資訊非常清楚,美國中學後教育和高等教育應當為乙個多元人口群體提供一種共同的基礎教育和思想」。

康南特進一步指出,「通識教育問題的核心在於自由傳統和人文傳統的傳遞。這些教育目標本身並沒有創新,20世紀美國的創新之處就是這些教育目標被應用到全民教育體系之中。......今天,我們關注通識教育--自由教育--並非為了少數人,而是為了多數民眾」。

赫欽斯也指出,「普通教育是面向每個人的教育,不管他是否繼續進大學深造。普通教育對大學生涯是有用的;但如果不進大學,普通教育同樣有用」。

全人教育與課程改革 香港新高中通識教育科的實踐

摘要香港於2009年正式實施的新高中課程,最大的改革突破即是設立必修科目通識教育科,這是實踐全人教育理念 提高教育質量的先行之舉。本文從通識教育科的設計理念出發,系統分析了其基本框架和評核方法。在此基礎上,指出了通識教育科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的未來走向,以期從中汲取經驗與啟示。關鍵字通識教育...

關於通識教育網路課程選修的通知

學期結束後,由網路指導教師負責組織課程考試並根據學生的課程學習完成情況進行綜合評定,成績合格者給予登記成績,獲得相應學分。網路課程不受時間 空間限制,學生在任何有網路的地方都可以進行課程學習,本學期網路課程規定學習時間為2014年11月12 日 2015年1月4日,所有選修相關課程同學必須在規定時間...

高校通識教育選修課教學實踐的探索

作者 李文鋼 教育教學論壇 2017年第37期 摘要 本文 了當前高校中通史教育選修課教學實踐,以貴州大學的 社會學概論 這門通識教育選修課為例討論了存在的問題。一是教材選用不合理,二是課時量安排不合理,三是講課內容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最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改進意見。關鍵詞 通識課 教學實踐 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