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本永遠在路上

2023-01-13 11:30:07 字數 4775 閱讀 5501

——赴廣州生本數學骨幹教師培訓心得體會

會昌縣希望小學肖雲嵐

初識生本,就開始迫不及待地嘗試生本,嘗試之後,卻發現生本之路有太多的問題,讓我不知所措:我沒有體會到荊志強老師所說的「做幸福的教師」這樣的自信和自豪,也沒有達到到郭教授所說的「優生更優,沒有差生」的效果,更沒有上公升到「學習是學生的本能,有問題找學生」的課堂境界。

所幸,又一次有機會親臨生本的故鄉——廣州,參加生本數學骨幹教師培訓學習。這一次的學習,我是帶著很多的疑問而去,為的是帶著答案滿載而回。這次為期半個月的學習,聽了10場報告,22節課,參觀了6所學校,感觸很深,讓我收穫了很多,也進一步堅定了自己的生本教學改革之路,也讓我更加深切地認識到「做生本永遠在路上」這句話的含義。

一、對生本理念的再認識

美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杜威說:「教學猶如買賣,只有教師積極地賣,沒有學生主動地買,買賣沒有做成,也不會有真正的教學與教育。」那麼真正的教學和教育,就是要激發學生主動學習。

學生如何才會主動地學?首先就是學的東西要好學,就如要讓人喜歡吃飯,那麼你的飯要做得好吃。我們的教學要為學生好學而設計,而不是為我們教師好教而設計,生本教育就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這才是關鍵點。

郭思樂教授說:「孩子是天生的學習者,學習是他的本能。」那麼,我們的學生為什麼不像他所描述的一樣,那麼的好(hào)學呢?

不好(hào)學,關鍵是因為不好(hǎo)學,因此,我們的生本教育,最重要的是你要把知識設計的好(hǎo)學。這就對我們老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如何才能變得有意思?這就必須不斷的提高教師自身的數學素養。

正如喬長春老師所說的,做了生本之後,老師不用改作業了,不用備課了,好像很輕鬆了,實際上是:「有形的解放了,無形的提高了」。你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鑽研,你的大腦要不斷地思考,你所從事的都是創造性的活動。

喬老師說,自從做了生本,他才發現,自己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因此,做生本,不是為了偷懶,而是為了讓自己的教育工作變得更有意義。

二、對前置小研究設計的感悟。

要讓知識好(hǎo)學,前置小研究的設計是關鍵。小研究的金標準是:根本、簡單、開放。

在我嘗試生本的乙個學期裡,我一直都覺得小研究很難設計,要簡單,還要高出,要根本,還要開放,真的是叫魚和熊掌兼得。這一次,我從郭教授以及很多位生本的優秀實踐者的報告和實踐經驗介紹中感悟了很多。

1、郭思樂教授的「慧根」教育。

郭教授說,數學的金標準是,根本抓住了沒有?擇地生根,長出慧根。慧根分為兩部分,知識之根與人之根。

任何乙份小研究,都要抓住這兩條根來設計,才能讓學生長出慧根。柳宗元有這樣的詩句:「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

」意思是,在移栽它時,像愛護自己的子女,栽完後,不再管它,就想棄掉一般。遷移到我們的生本課堂,意思就是在設計前置小研究時,我們要抓住根本,我們在設計時要在根本上花心思,不斷的研究,當我們把根抓住了,其生長時就可以置之若棄了,它自然能長出枝和葉。

2、知識之根與人之根的感悟

何為知識之根?我原來的理解是:學習這個知識所需要的基礎,所需要的鋪墊,就是我們常說的複習舊知。

可是,複習舊知,就能引發新知嗎?新知就能在舊知裡自然生長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知識之根,是指從知識發生的地方來開始,學生的認識,發現,矛盾從哪發生,就從哪設計。人之根,是指學習這個知識本來所具備的能力。下面我來對比兩個小研究,再談談我的感悟。

一位老師在上《二次根式加減法》時,設計了這樣的小研究:

(1)把下列式子按照一定的形式分類並簡單說明分類的依據是什麼?(10題)

3 6 -3x 5 2x 5x 2 3x

(這一題的目的很明顯,讓學生複習找同類二次根式,老師在學生展示時重在化簡,這也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

(2)觀察你分類出來的例子,能否進行加減運算,舉出幾個例子?

(這一題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自己感悟二次根式的加減法,老師在教學中重在總結方法:一化二找三並)。

這個小研究,在沒有上課之前,我沒有看出他的弊端,但是,整節課聽下來,我總體的感覺是,老師牽的太多,學生的思維不活躍。

郭教授進行點評時,他說,學二次根式加減法,目的就是「化簡」。化簡就是根本。這就是知識之根,是知識發生的地方。人之根是學生具有觀察、對比的能力。因此,他出了這樣的小研究:

《二次根式加減法》小研究

化簡: 5+36+3—2

我的例子:

我們來設想一下這個小研究學生會出現的情況,第一題:學生在展示時就能把同類二次根式的問題講清楚。第二題:

學習程度好的學生能夠把2進行化簡,做出正確的答案,差的學生可能只能做到前面一步。這樣,課堂就能出現不同的聲音,知識就能在辯論中得到解決,學生的思維就能活躍起來。這樣的小研究非常的符合根本、簡單、開放的原則。

3、注重小研究的活動性

前置小研究之所以稱為前置小研究,而不稱為前置作業,就是要與作業相區別,與初中的導學案相區別,特別是我們小學生,小研究的設計要更加的注重活動性,操作性,趣味性,這樣,學生會覺得他們是在搞研究,能夠最大限度的激發出學生的潛能,能夠充分的發揮學生的求知慾。這裡,我同樣用一年級《認識鐘錶》的兩份小研究來進行對比,談談我的感悟。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認識鐘面上有12個數字,認識時針,分針,認識整點。針對教學目標,有一位老師的小研究是這樣設計的:

(1)畫乙個鐘錶;

(2)下面是幾點(認識整點)?

這樣的小研究,設計者認為,讓學生畫乙個鐘錶,孩子們會很感興趣,會很認真的去觀察鐘面。但是,我們試著設想一下,我們暫不對畫畫是否有多少人感興趣。我們是否能設想一下,畫好鐘面是有難度的,還有,孩子們也許會對鍾面上的花呀,熊貓呀,顏色呀很感興趣,這樣,我們畫乙個鐘錶的目的何在?

現在細細的來找一下這節課的慧根是什麼?認識鐘錶,為什麼要認識鐘錶?這個知識發生在哪?

鐘錶是用來計量時間的,通過認識鐘錶,培養孩子一定的時間觀念。從這個根本出發,我們可以設計出這樣的小研究:

請你帶乙個鐘錶來表演乙個話劇:7點起床,12點吃飯,4點放學,8點睡覺(看誰的鐘錶轉的對)。

這樣的小研究,也許家長關心的,在家就能正確的表演,家長不關心的,不懂的孩子,也許撥錯了,可是,那也是很好的錯誤資源。我們設想一下,這樣的小研究,學生會覺得是乙份討厭的作業嗎?帶著這個小研究上課,我們的教學目標還擔心達不到嗎?

三、對感受課的感悟

生本數學課程分為幾種課型,其中對感受課,我原本的理解是讓學生自己看書,自己談感受,毫無章法,毫無具體的目標,感覺是走過場,沒有一點意義,因此我也一直沒有給學生上過感受課。在3月2號,馬老師的講座上,我領悟到了感受課的精妙之處。馬老師先給我們講了乙個關於自己去學游泳的故事,她說,剛學游泳,教練就讓所有的學員手拉手的在游泳池裡走一圈,為的是讓大家親近水,感受水,從而愛上水,這樣,接下來的學習就會讓大家感到充滿期待,而我們的感受課也是一樣的。

感受課可以分為開學初的整冊教材大感受和單元感受課。要上好整冊大感受,老師必須要做充分的準備。我們必須把一到六年級的數學教材全部通讀一遍,然後把這冊教材「讀薄」,我們要知道這一冊要掌握哪些知識點?

哪些知識點是後乙個知識的基礎?哪些知識在哪一冊書中接觸過,讓學生可以找到這些書與這個知識進行對比。哪些知識是本冊教材的重點?

等等。當老師把整冊教材都做到胸有成竹時,我們在上這個感受課時就能像學游泳一樣,讓學生充滿期待,還可以讓學生查缺補漏,把以前沒有學好,學會的知識盡快的補上去。這樣就在新授時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因為以前的知識沒有學好而聽不懂了。

單元感受課一般用**的形式進行設計,這樣便於學生比較有條理的梳理知識脈絡,我舉乙個課例來說明:

感受《長方體和正方體》小研究

1、請認真閱讀課本第27—58頁。

2、我的感受:

在我以前的教學中,總是乙個知識點乙個知識點的走,從來不敢讓學生這樣整體的去感受,把握知識,生怕學生會學得稀里糊塗。這樣做,就是把知識點進行**,每一段路都是老師牽著學生走,最大的好處是,課堂上學生比較容易聽懂,可是聽懂了,學生就會了嗎?我們常常抱怨學生,講過了的都不會,胡首雙校長說:

「老師的教更容易讓學生聽得懂,但反而阻礙了學生學的會了。」我們讓學生先整體去感受整單元知識,整冊知識,讓學生對知識的整體脈絡進行了解,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的整體思想和大局意識。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特別是對不同的學生,能夠讓他們達到不同的水平。

四、對練習課、整理課、評研課三種課型的對比感悟

在生本課型當中,我原來對練習課、整理課、評研課三種課型是很模糊的,我甚至覺得這三種課型是一樣的,而在這次培訓時聽了陳孝順老師的講座後,我終於有所感悟。

練習課,它的目標放得很低,就是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實際上就是把最簡單,最基礎的東西掌握,讓差生也能過關;整理課的目的是梳理知識脈絡,溝通知識之間的關係。這是對學生整理知識能力的培養,也能更好的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絡;評研課,目的是查缺補漏,突破知識的難點,模糊點,易錯點,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有別與我原來理解的把評研課等同於試卷講評課。

三種課型,有其相同的地方,但是,我們在目標的把握上要很明確,因此,我們在設計練習課時,題目要選擇簡單,基礎。在設計整理課時,選擇的題目要發散,要一題多問,一題多解。在評研課上,則要選擇典型題,易錯題,難點題。

這樣,經過這三關,我們就基本能保證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學得通透,這樣,考不考試就不是很重要了。

五、對數學思想方法滲透的感悟

數學,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學科。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數學的思想發生過程,知識形成過程,方法的推導過程,就是培養數學思維的過程。在郭教授所講的人之根中,最重要的就是數學的思想方法。在荊志強老師的課上,專門有一欄,就是小結思想方法的,什麼整體思想,化歸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分類討論思想等等,每一節課都進行總結。

在陳孝順老師設計的《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一課的小研究中,他只設計了一題,但卻涵蓋了割、補、對稱、旋轉、整體的思想方法。而在我上這個內容時,只是介紹割和補兩種方法,那麼,他其他的思想方法從何而來?從他對數學學科的素養上來,這更讓我覺得,我們雖然教著小學,但是,對初中,對高中的數學真的要去了解,只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完整了,你的教學才能夠更有深度,那麼我們的學生才能更有潛力。

六、對小組幫學的感悟

永遠在路上永遠前進

當你知道有人基礎比你好,條件比你好,還比你更努力,你就再沒有任何藉口 生命是一次奇遇,一輩子本來就是一次旅行。重點是,只有真正身心投入的人和事才有可能成為圖騰,而淺嘗輒止的付出最多隻會變成一枚標籤。她相信世事輪迴,因果關聯,只有下了大工夫,才會收穫大喜悅。正如尼采說的 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東溪小學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去年期末階段,我校開展了 提公升教育教學大發展 金點子論壇活動,共徵集到金點子58條。學校召集相關教師面對面,並專門召開校務擴大會議逐條進行研究。本學期開學初,學校領導把教師的重大關切變為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對每條金點子予以答覆和逐步落實,得到了全體教師的積極回應...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一論貫徹 在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講話精神 本報評論員 人民 2014年10月10日 01 版 所有的結束,都是新征程的開始。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永遠沒有休止符 活動收尾絕不是作風建設收場 全黨要以此為起點,在從嚴治黨上繼續探索 不斷前進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