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說課

2023-01-07 21:12:04 字數 3281 閱讀 4285

一、說教材

《聲音的產生》是教科版四年級(上)《奇妙的聲音王國》單元第二課時內容。它屬於「科學**」的目標系列,通過實驗和觀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本課在本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基於前一節《聽聽聲音》來研究、探索「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為後面《聲音是怎樣傳播的》等課時的**活動作好充分的知識準備。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活動,我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把它分為4個部分:1、創設情景、製造聲音2、收集事實、提出假設3、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4、欣賞樂曲、思考延伸。每個環節層層推進,由扶到放。既滿足了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要求,又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別是讓學生經歷了整個探索求知的過程。

二、學生分析

在進行本課學習前,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對聲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對聲音有著最直觀的感受,有些學生還通過不同的資訊渠道獲得了一些聲音的知識,尤其是一些學聲樂或樂器的學生,他們對聲音的了解更加專業。但是熟悉的現象並不一定引起學生的關注,學生並不會花很多的時間去**聲音更多的奧秘,這恰是我們教學有價值的地方。我們可以在「熟悉」兩個字上做文章,上課前可以由老師收集聲音的錄音材料,以便在引課時讓學生做「聽聲音,猜物體」的遊戲。

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中,激發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知識的興趣。

三、說教法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屬於探索性實驗,從教學程序來分析,對於四年級的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說,這種實驗並不適合大步子教學,四年級的學生從接觸科學到現在,他們經歷的觀察活動比較多,驗證性實驗比較多,而對探索性實驗在三年級下冊部分單元學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學期望與實際效果有一定距離,為此,本課宜採用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他們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欲,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而我們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四、設計理念:

基於以上三方面的考慮,我對本堂課的設計理念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讓學生展開一系列實驗活動,**聲音產生的緣由,知道整個的**過程。「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是經過抽象和概括出來的話,學生並不這麼認為,有人認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產生了聲音,這是他們已有的經驗,他們關注的是動作的本身,而不是發聲物體的變化,所以很難進行科學的概括和抽象。為此設計了幾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主要分為實驗**、觀察討論、教學評價三個部分。

五、具體的教學目標

(一)、科學知識: 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科學**: 1.通過**聲音產生緣由的整個過程,知道**的步驟、所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的基本特徵。

2.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資訊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思維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與發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驗、樂於**與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慾望。

2.知道科學已經能解釋世界上的許多奧秘,但還有許多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

六、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

教學難點: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七、說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恰當的匯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新課教學創造最佳的學習氛圍,我從小學生喜歡「做遊戲,猜謎語」的心理特點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在上課之前準備好一些物體發聲的錄音材料,收集一些有關聲音的資料。上課開始的時侯,做「聽聲音,猜物體」的遊戲,引起學生對聲音的關注,通過讓學生說說聽到的聲音,進一步「喚醒」學生對聲音的直接認識。

讓學生初步感覺到我們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中,激發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奧秘的興趣。此時,老師進一步引導:「其實,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我們總能聽到各種聲音,大自然的風聲、雨聲、雷聲,鄉間的蛙叫蟬鳴,城裡車水馬龍的聲音。

所以聲音對於我們來說,是一種再也熟悉不過的東西,它看不見,摸不著。現在你們身邊有許多物體,你能不能自己來製造聲音呢?在製造聲音的過程中,你想提出什麼問題呢?

」。這些物體事先準備好,起到乙個導向作用。學生肯定會提出許多問題:

比如,聲音是怎樣來的?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裡來的?我們怎樣才能控制聲音等問題。

——揭示了課題《聲音的產生》。

(二)、分組操作,解決問題。

1、引導學生用各種方法使物體發聲。

首先組織學生**桌子上許多能夠發聲的物體,主要起到乙個導向作用,同時適當的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接著對學生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有目的的實驗。

(1)、這些物體你不動它,它會發出聲音嗎?你能使它們發聲嗎?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體發聲嗎?

每個學生明確要思考的內容並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參與小組活動。但是讓學生發出聲音太簡單了!學生會不以為然地亂敲亂打,所以這裡教師應該提出:

「老師不是看哪個學生製造的聲音響,而是誰想到的辦法多。」這樣既可以管理課堂,又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活動後教師做適當的總結:

物體靜止時都不能發聲,對它們進行敲、打、吹、撥就能發出聲音。那麼,聲音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步步深入。

2、活動:觀察發聲的物體並做記錄,提出假設。

(1)、在教師引導下觀察鈸、鼓、尺子、橡皮筋發聲與不發聲現象的活動。

(2)、學生自主活動:觀察其他物體在發聲前後的變化,作好觀察記錄。

(3)、歸納得出這些發聲物體的共同點。

在活動中教師巡視,關注每一組的研究情況,並適當插入到個別組的研究中。記錄各組的研究情況,並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評價。研究物體為什麼會發聲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很難說清楚,這個活動有扶到放,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記錄、學會思考。通過相同現象的觀察分析,自然而然想到發聲物體與振動有關。但是為了科學的嚴謹性,我們需要用實驗的方法進一步驗證我們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的假設。

3、活動:再次利用實驗從正反兩方面收集事實,驗證假設。

(1)使三角鐵、音叉、聲帶等物體發出聲音,引導他們通過看、聽、摸,甚至用一些間接的方法驗證物體發聲時確實是在振動。 (2)而後讓學生充分利用有結構的材料自行設計實驗驗證。

(3)使原來發聲的物體停止振動,從反面驗證假設。

這是乙個加深理解的活動,這裡圍繞「發聲的物體一定是振動了嗎?」從正反兩個方面驗證,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而且通過實驗的方法把這個過程觀察得更仔細,當然學生理解起來就更通徹。讓學生感受積極參與合作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八、思考延伸

讓學生欣賞一首吉他或者口琴等其他樂器彈奏的樂曲,再次體會一下動聽的聲音。並引導學生樂曲動聽是由於聲音有高低,讓學生思考聲音為什麼有高低?把課內的研究引向課外使學生的**活動繼續下去,逐步形成自覺的**習慣。

感悟小學科學課

進入課改以後,小學的自然課成為科學課。在校領導的安排下我成了一名科學教師。自從走上科學教育的講台,我通過學習 鑽研和使用教材,確實感受到了他的可愛和不足。下面簡單談談我的感受 一 教材在編排上注重科學 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在科學課程標準中明確科學學習以 為核心,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

小學科學賽課教案

小學六年級科學下冊賽課教案設計 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 一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洋蔥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 過程與方法 1.學習製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2.使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用圖畫記錄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3.對比用肉眼 放大鏡 顯微鏡看到的洋蔥表皮有什麼不同。情感 態度 價值觀 1.認識到細緻...

小學科學課教學心得

新課程標準在小學科學課教學目的中提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要求,其實創新潛能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把它開發出來。科學課應以實驗作為切入點進行探索性的實踐活動,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廣闊的空間。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 科學學習要以 為核心。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 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