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地理課堂教學設計的優化與創新

2023-01-06 16:27:52 字數 4500 閱讀 7237

——以人教社地理必修①「氣壓帶和風帶」為例

盧鋼(江蘇省宜興第一中學 214206)

一、地理課堂教學設計的現狀及問題

(1)新課程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新課程方案、新課程標準學習和理解不到位。因此應著眼於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構建「開放式的地理課程」、「基於現代資訊科技的地理課程」 ,轉變「學科本位」、「知識中心」的教育觀念,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建立結果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並重的評價機制,促使教師深入研究地理新課程理念,促進對新教材的學習和資源的重建。

(2)課堂教學目標定位不科學、不全面,沒有實現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因此要通過「過程與方法」的科學設計,達成「知識與技能」的應用,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的體驗。

(3)課堂教學模式的主流仍然是「知識性課堂」的傳授式,忽視了教材的功能,純粹是「教教材」而非「用教材」,對教材的「二次開發」不夠、不到位。因此應該重視課堂的主體——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性學習的研究。

(4)課堂訓練設計只是等同於地理知識、規律、原理的再現,忽視新課程地理對學生學習地理的能力要求,因此應該重視訓練的生活化、層次性、發展性,努力培養學生知識應用能力、技能實踐能力的提高。

二、地理課堂教學設計的優化和創新

(一)科學定位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整個課堂教學設計的靈魂。由於長期的應試教育的影響和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普遍存在著「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輕過程與方法的優化,略情感態度和價值的昇華」的現象,教師設計教學目標對「知識與技能」的研究較多較全面,忽視了課堂教學的完整育人功能和持續性發展。因此,如何科學定位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是新課程背景下地理課堂教學設計的優化和創新的核心。

應對策略如下:

1、認真研讀地理課程標準,準確領會新課程地理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要求和目標。

2、認真研究教學物件——學生認知的特點、規律、差異,分層次科學地設計三維目標。

3、認真解讀教材,理清教學內容的屬性及其所要達成的目標,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實現學生發展的可持續性的目標。

4、利用備課組集體的智慧型,在討論、爭議的基礎達成共識,形成行之有效的適合培養本校學生「知識、技能、感覺、氣質」等全面發展的多元目標。

三維教學目標的設計案例:(人教社必修①第二章第二節「氣壓帶和風帶」,下同。)

1、課程標準及解讀:「繪製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標準實質是關注自然環境中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對自然環境(各要素)的形成和發展的重要作用。本課是通過對全球大氣環流的關注,並由此關注其對氣候的影響。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理解大氣環流的7個氣壓帶和6個風帶的形成和分布規律及其運動規律,並以此為基礎同時要疊加其它因素(下墊面、洋流等)分析世界上覆雜多樣的氣候的形成。

由於新課程更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學設計重視案例教學法。

2、三維目標的設計:

知識與技能:繪製三圈環流示意圖,說出近地面7個氣壓帶和6個風帶的分布;結合地球運動導致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說出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規律;結合海陸分布理解海陸熱力差異對氣壓帶和風帶的影響及大氣活動中心的形成過程;理解7個氣壓帶和6個風帶的氣候特徵。

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和繪圖理解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及其移動規律;通過活動**海陸分布對氣壓帶和風帶的影響;通過氣候案例或活動**氣壓帶和風帶(大氣環流)等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培養學生循序漸進的自主**、合作**的精神和理論聯絡實際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合理構建課堂教學的教學結構

課堂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主陣地。傳統的地理課堂的主流教學模式是「授魚」、是「填鴨式」、是「教師為領銜」的「知識的傳授性教學」 的課堂,因此合理構建「師生互動、動態生成,具有生命力的課堂」,「促進學生發展為本的地理課堂」,是新課程背景下地理課堂教學設計的優化和創新的關鍵。

應對策略如下:

1、確定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觀和學生觀,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再認識,改變傳統課堂中教師演獨幕劇,學生充當觀眾的現狀,真正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接受式到參與式,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為「學會學習」而優化和創新課堂教學設計。

2、突破傳統課堂教學以「教案——教師」為中心的機械模式,樹立以「學案學習」為載體,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變教師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而不再是單純的管理者,努力營造積極的、民主的、和諧的課堂。

課堂教學結構的合理構建——以「氣壓帶和風帶」第一課時的學案編制為例:

編制學案應整合新課程地理教材與其它教學資源,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規律,確立科學合理的學案構成板塊並使學案結構合理化,既要有利學生對知識網路的構建、顯性知識的鞏固,還要有利於學生遵循學案思路對隱性知識進行「自主性學習、合作式學習、**性學習」。

1、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通過對熱力環流、近地面風的形成原理的情境創設和舊知回顧,以此為基礎引入大氣環流的教學。

2、知識梳理——新課導學

此環節可列出本節課填空式知識框架結構,讓學生自習完成;也可設計一系列難度較小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自習課文,並初步找到答案。建議在自然地理教學時採用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程式式問題」,而人文地理教學時可編寫 「程式式填空題」。

3、活動**——領會新知

活動**1:上一節中我們學習了大氣運動的最簡單形式――熱力環流。它是由於區域性地區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我們運用已有的知識,能不能想像一下在全球高低緯度之間是否也存在這種「熱力因素」引起的空氣環流呢?如果存在,它會是怎樣的呢?(說明:

激發學習興趣和**慾望。)

活動**2:請結合教材內容和有關示意圖合作**大氣環流的形成過程及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規律。完成下面各題。

假設一:大氣在物質均

一、地形平坦的地表運動;且地球不運動。請思考以下內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氣在垂直方向上公升(上公升、下沉),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氣壓;極地垂直方向下沉,近地面形成(極地)高氣壓。(注:熱力作用形成的熱低壓和冷高壓。)

(2)運用熱力環流原理,在赤道與極地之間水平方向的近地面和高空空氣作水平運動。

(3)極地和赤道近地面氣壓差異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緯之間的受熱不均。

(4)綜上所述,赤道和極地間形成了「單圈環流」。結合上述分析繪製「單圈環流」示意圖。

假設二:大氣在均勻的地表運動;但地球作自轉運動,太陽直射赤道。請思考以下內容。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氣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最終的運動方向是在300n附近高空偏轉為西風。

(2)赤道高空的空氣不斷北流,在300n附近高空堆積,導致北緯300n附近高空的空氣在垂直方向上下沉,從而使近地面形成副熱帶高氣壓。

(3)30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氣將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向南分流的氣流偏轉後形成了東北信風。

通過上述分析,赤道(00)和300n之間形成了乙個低緯環流。

(4)自30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氣和自北極地區南流的空氣相比較,熱力性質如何?(近地面北流的空氣為暖氣流;近地面南流的空氣為冷氣流。)在600n附近(副極地)相遇後它們的運動狀況有何不同?

(暖氣流沿冷氣流向上運動,形成「極鋒」。)因此在600n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極地低氣壓。

(5)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300n和600n之間形成盛行西(西南)風;在900n和600n之間形成極地東(東北)風。

(6)在副極地上公升到高空的空氣將分別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通過上述分析,300n和600n之間、900n和600n之間分別形成了中緯環流和高緯環流。

(7)綜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環流」,南半球同樣也有。結合上述分析繪製「三圈環流」示意圖。

(8)歸納引起上述「三圈環流」的因素是:高低緯度之間受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

(9)請結合你所完成的「三圈環流」示意圖可以發現:全球近地面分為7個氣壓帶,6個風帶。

(10)請觀察並歸納它們的分布規律是:南北對稱、相間分布。

在以上假設的條件下形成的大氣環流與實際還是有差異的。我們都知道,地球不斷的自轉和公轉。若考慮公轉這一因素,三圈環流所造成的氣壓帶和風帶將會有何變化呢?

試仔細觀察教材圖2.11進行規律的歸納。

地球公轉→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氣壓帶和風帶的南北移動。

活動**3:以上我們分析的大氣環流(三圈環流)是一種理想模式。實際上,地球表面並不是勻的。也就是大氣環流還會受到海陸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響而變得更為複雜。

請結合p39的圖2.12進行以下內容的**。

(1)觀察圖2.12可知,陸地面積:北半球大於南半球,且海陸相間分布。

(2)依據物理學知識可知,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陸地增溫和冷卻的速度均快於海洋。

(3)讀圖2.12-a,由於冬季歐亞大陸降溫快→氣流下沉→近地面形成亞洲高壓(氣壓名稱);而該緯度帶原有的副極地低壓帶(氣壓帶)也因此被這個氣壓中心切斷。

(4)讀圖2.12-b,由於冬季歐亞大陸增溫快→氣流上公升→近地面形成亞洲低壓(氣壓名稱);而該緯度帶原有的副熱帶高壓帶(氣壓帶)也因此被這個氣壓中心切斷。

(5)結論: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導致氣壓帶被高、低氣壓中心切斷。

請結合p40的圖2.13和圖2.14進行以下內容的**。

高、低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對世界各地的天氣和氣候有很大的影響。

請結合p41活動對「季風環流」進行以下內容的**。

4、案例分析——思維拓展

(1)「三圈環流」的變式圖(見下圖)

通過變式圖使學生更進一步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和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規律;培養學生的讀圖、用圖說明、分析的能力。

新課程背景下地理教學的創新與實踐

摘要 在各級 的高度重視 教育主管部門的有力推動 社會各界的堅定支援 各種 的大力宣傳下,新課程改革撲面而來,迅速擴散,全面普及,實施力度之大 範圍之廣 速度之快 影響之深前所未有。關鍵詞 教學創新 實踐 地理 創新是乙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時代發展和學生自身發展的...

談新課程標準下的地理課堂教學

對於新課程標準下初中地理的新教材,如果不認真鑽研教材,不對課堂教學進行認真設計,就會感覺到新教材 很難教 筆者通過仔細對比新舊教材的內容編排和目標要求,發現新舊教材有 兩多兩少 的特點 舊教材文字多 少,教師講得多 學生 學習少 新教材 多 文字少,學生 學習多 要求教師講得少。一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

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課堂教學反思 學習

從總體上看,課堂上改變了多年來形成的 以教師為中心的格局 形成了 以師生互動為主 的課堂活動形式,在課堂上我們均可以看到的現象是 教師蹲下來了,學生站起來了 教師走下講台,學生走上講台 教師批評的話語少了,表揚的話語多了 教師冷漠的表情少了,學生開心的笑容多了 學生聽講的時間少了,交流討論的時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