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木葉》 教師版

2023-01-05 05:30:04 字數 4125 閱讀 7672

《說「木葉」》導學案

主備人審定人:高二語文備課組

備課時間:8月30日授課時間:

【學習目標】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於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象。

4.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詩的熱情,使學生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澱,喚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學習重難點】

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徵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暗示性特點。

分析:詩歌的暗示性是乙個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也容易為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突破認識的難點,幫助他們理解、學會暗示這一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

【教學方法】誦讀法、合作**法、點撥法

【學習方法】聯絡詩歌鑑賞中的意象,舉一反三

【教學課時】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請你們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並做乙個簡要的分析。(意在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乙個輕鬆的回顧,讓學生先進入語言的美感情境。)

我們的古代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造了耐人「觸控」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謂的科學的解答的,需要我們用心靈去解讀。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湧而出。」同學們,就讓我把這幾句話作為本堂課的「題記」獻給大家。

讓我們一起帶著的激情和想象,走進詩歌的殿堂吧。

二、作者介紹、字詞讀音(見《金榜奪冠》)

三、瀏覽課文,思考與解答:

先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別,**由「木葉」發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特徵。

1、迅速瀏覽課文一至三段,找出作者在閱讀古代詩詞時發現的三個問題。

明確:第

一、為什麼詩詞中多見「樹」或「葉」而很少見「樹葉」;第

二、為什麼詩歌中多見「木葉」而不見「樹葉」;第

三、為什麼「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又不用「木葉」而用「落木」。

先看第乙個問題,結合詩句分析。用文中所引詩句引導學生思考:

引1:樹:後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葉: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

皎皎雲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些詩句中,出現「樹」或「葉」的句子都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提示,注意對「樹」或「葉」進行修飾的詞語,如「叢生」、「綠」「密」等。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也就是說,「樹」或「葉」都給大家一種繁茂濃密,翠綠欲滴飽滿的形象,而這種形象正是「樹葉」所包含的。

因此就不難理解為了語句凝練的緣故,詩詞中常用「樹」或「葉」代替「樹葉」。

再看第二個問題。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是什麼?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木葉」和「樹葉」給我們的感覺是不是一樣的?

明確:不一樣。

問3: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那麼,是什麼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引2: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飛去。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討論:「木葉」所處的季節,體會這幾句詩給你的感覺。(為幫助學生體會,教師可適當地描繪詩詞的意境。也可朗誦杜甫的《登高》。)

明確:「木葉」與秋季相聯,也就是「落葉」的意思。而「落葉」則是枯黃,殘敗的形象,暗含有蕭瑟、淒涼的感覺,這不再是「樹葉」所能包含的了。而這時又出現了乙個問題:

既然「木葉」就是「落葉」,那詩人為什麼不用「落葉」呢?關鍵之處在於「木」字。先分析「木」和「樹」的區別。

2、齊讀課文第

四、五段,思考第二個問題。

文中說,木,屈原把它準確地用在乙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比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試分析「高樹」與「高木」的不同。

討論明確:我們要從這兩句詩的詩眼,即「悲」和「掃」來分析。在「高樹多悲風」句中,樹有飽滿濃密的葉子,風吹動這些樹葉發出的沙沙的聲音,在詩人曹植聽來,彷彿人的嗚咽,如泣如訴,而這滿樹湧動的葉子,滿海湧動的波濤就像詩人胸中湧動的情感。

如果沒有了樹葉的湧動,沒有了波濤的翻滾,怎能體現詩人滿懷的哀傷?怎能體現這個「悲」字?

「木」,我們知道是落光了葉子的樹,光禿禿的樹幹。深秋的晚上,清冷的月光彷彿給層嶺灑下一層秋霜,瑟瑟的寒風刮過高岡,枯黃的樹葉早已被秋風一掃而光,只有那光禿禿的樹幹還倔強地挺立著。在深秋時節,目睹如此深秋之景,空曠和淒涼之感油然而生。

所以,此時的樹,必須是乾枯的沒有葉子的樹幹,不如此不足以體現「掃」字。

正如作者所說,「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中「樹」予人以一種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中」的「木」則比「樹」顯得單純,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

以秋風葉落之景表空曠淒涼之情,這就是「木」字在古詩中的乙個藝術特徵。

3、齊讀第

六、七兩段,思考第三個問題。

思考:我們前面分析到「木葉」就是「落葉」,可又發現詩歌中有用「落葉」的,也有用「木葉」的,「木葉」與「落葉」究竟有什麼樣的區別呢?

體會:「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美女妖且閒,採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木葉」、「落葉」、「黃葉」、「落木」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在課文中找出關鍵句子。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 ;「美女妖且閒,採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乾燥,無飄零之意,而「無邊落木蕭蕭下」中的「落木」則代表著疏朗和空闊的意境。

從這些不同形象的葉子中,我們體會到:「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乾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藝術特徵,與「落木」相比,還帶著些許纏綿。

四、延伸擴充套件。

我們解決了這三個問題後,回頭來看,又會疑惑為什麼這些概念上區別不大的詞語,在意境上的差別會這麼大呢?這是因為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概念下面暗含著豐富的形象和內涵,也就是詩歌語言的微妙意味往往寄於言外。

這類語言就是古典詩歌中的意象。

(思考同類文學現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內涵豐富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特點。

一剪梅(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雪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相見歡(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討論,結論:望月懷遠,思念親人,暗含有月圓人不圓的愁緒。

思考2: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於具有相對穩定的感**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思考1中提到的意象。但也請同學們注意,有時候,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詩人筆下,會表現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

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詩:「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

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而杜甫卻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

再如***和陸游的兩首《卜運算元·詠梅》,境界就迥異。見課後練習二。

五、布置作業:根據下文的材料,寫一篇的賞析文章。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風回小院庭蕪綠,柳眼春相續。」

「春晚綠野秀。」

「青青河畔草,鬱鬱園中柳。」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天叫做青春,少年稱為青年。」

「白日放歌需縱酒,青春做伴好還鄉」。

春遊也叫做踏青,卻不說踏綠。

春的世界是綠色的,詩人為什麼把綠的說成青的呢?

雨說導學案教師版版

課題學習目標重點 雨說 2課時 主備人高福祥授課時間 1 能夠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能讀準字音,讀出停頓。2 通過學習作者對春雨形象的描繪和歌頌,領悟作者對兒童的關愛之情3 學習擬人 比喻 反覆等修辭手法,體會它們在形象塑造 表情達意中的作用。學習擬人 比喻 反覆等修辭手法,體會它們在形象塑造 表情達意...

說木葉教案

教學目標 1 鍛鍊學生提取課文關鍵資訊的能力 總結歸納分析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於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 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 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象。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 1 分析課文,提...

說木葉李靖

班級姓名編號 學習目標 1 通過抓關鍵詞句,理清文章思路。2 會辨析 樹葉 和 木葉 以及 落葉 和 落木 的不同意味徵 學習重難點 知道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在文學鑑賞中所具有的普遍意義。評價任務 1.通過限時閱讀面概括文章結構。2.通過達標檢測知道 樹 木 的區別。第一課時 問題導學 1 請學生展示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