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原始的農耕生活

2022-12-29 03:30:05 字數 1759 閱讀 711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於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型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教法、學法]應用多**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考古新發現圖

[教學設計]

1匯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的故事,然後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

2.**過程

(1)教師出示**問題:假如你是乙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採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後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怎麼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麼結論。展示**,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並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築有什麼不同?

(3)展示歷史**: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絡如何:

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係,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係,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製陶和紡織的關係,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係,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係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後,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後,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後一段小字,然後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裡,為什麼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四)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你願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麼?(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學生發揮想象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 小製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乙個經濟實用的**,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五)推薦作業

1、製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附: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於長江流域

3、農業: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於黃河流域

3、農業: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半坡居民會製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2、地點---山東大汶口

3、在後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自學案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知道河姆渡 半坡原始居民,歸納概括原始農耕生活的主要特徵。2 情感目標 分析認識不同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不同的農耕生活 教學重點 河姆渡 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教學難點 不同地理環境條件形成不同型別的農耕生活。課前預習 一 原始農業的發展 1 原始農業的產生 距今10000年左...

第2課原始農耕文化的遺存

七年級歷史導學案 上 教師寄語 注重自己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習目標 1.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2.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歷史文物圖,初步分析 解釋圖中歷史資訊,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3.通過本課學習,使學...

第2課原始的農耕生活教學反思 嶽麓版七年級上

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說,歷史是一門新鮮而好奇的學科。七年級歷史教學主要是古代史的內容,時間距離學生很長,而七年級的 原始的農耕生活 更是離學生生活遙遠的事情,一是對於城市的孩子來說,不了解什麼是農耕,而是 原始 二字對於他們很陌生。現代農耕不太清楚的情況下,談什麼農耕生活的起源呢?因而,如何靈活運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