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的目標

2022-12-28 02:27:02 字數 3003 閱讀 1608

概括地說,這次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工業經濟對於「效率」的崇拜又決定了學校教育必須以簡約、規範的方式來傳授知識,因此,建立在對知識加以分門別類基礎之上的分科課程就成為課程結構最重要的特色。此外,各門學科對於各自領域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邏輯性」「權威性」的追求,不僅造成了學科之間的森嚴壁壘,而且使教科書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尊嚴。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以教科書為載體知識便處於核心地位,成為制約教師和學生活動的依據。

換言之,知識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目的。

現行課程體系的上述特徵,都反映了這麼一種教育理念或關於人的發展觀:國家和社會發展集中地體現為經濟的發展,因此,與生產有直接或間接關係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乃是學校課程體系應該追求的最高目標;同時,它也構成了人的「發展」的全部內涵。

顯然,如果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現存的應試教育的弊端,素質教育就不能推行。

為了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同時針對現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了本次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這些目標構成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框架,體現了課程改革是一項複雜而細緻的系統工程。

一、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二、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三、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絡

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五、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

六、實行**課程管理制度

《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如果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這一點,課程改革就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素質教育就會流於形式。同以往相比,這次課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學生、學習、知識、發展、課程等方面,都有著重大的轉變。

一、學生觀

學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物件,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學生,這是教育工作者面對的乙個最重要的問題。學生觀的核心內涵是,學生究竟是人還是物。至少在口頭上,幾乎任何人都認為學生是人,然而,在我們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卻普遍存在著把學生當做任人擺布的物的現象。

這涉及乙個如何看待人的問題。這次課程改革對於學生的看法堅持了以下三個要點。

第一,作為生活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的人,人與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使學生具有「被決定」的一面。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的闡述,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因此,新課程必須具有必要的統一性、規範性,這一點在課程標準中得到了體現。

第二,作為具有主動性生命形式的人,學生與無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動物有著本質的區別。正是這種主動性,使人能夠不斷地「更新」,不斷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課程實施的每乙個環節,都必須充分考慮如何保護並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第三,學生具有「未完成性」。從積極的意義上理解,這種未完成性是指:在我們的學生身上,具有豐富的潛能,存在著廣闊的發展空間,蘊藏著對於復興中華民族大業至關重要的人力資源。

促進每乙個學生的充分發展是這次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使命。

二、發展觀

自古以來,人的全面發展始終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應試教育的模式嚴重地限制了「發展」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所謂「發展」僅僅是指通過各種考試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增加或熟練。這種專注於工具價值的發展觀嚴重地破壞了人的內在的自然,從而嚴重地阻礙了人的本體價值的實現。

應該看到,人的工具價值和本體價值乃是內在地統一於人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之中的。為了充分發揮課程之於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這次課程改革除了在課程結構、教學過程、課程評價方面作了調整之外,還強調各科的課程標準都必須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釐定應該達到的目標。只有堅持全面發展的觀點,才能實現「發展」這個概念的真正內涵,即發展乃是質而不是量的變化;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教育」這個概念的真正內涵,即教育乃是養成學生的健全的個性或人格。

三、知識觀

從前面的表述中,我們已經知道工業經濟時代學校教育的中心任務是傳授知識,因而,系統的知識幾乎成為「課程」的代名詞。知識之所以佔據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為人們賦予了知識一些「神聖」的特徵。知識不僅是絕對的,而且也是客觀的,因而,知識成為了外在於人的、與人毫無關係的、類似於地下的礦物那樣的客觀存在物。

對於知識而言,人們惟一能夠做的事情,就是「發現」。對於學校裡的學生而言,他們的任務乃是接受、儲存前人已經「發現」了的知識。在這種知識觀的指導下,學校教育必然會出現書本中心、教師中心、死記硬背的現象。

這次課程改革堅持實踐的觀點,並吸納當代哲學、心理學、教育學、複雜科學等多種學科的研究成果,認為知識屬於人的認識範疇,是人在社會實踐中形成並得到檢驗的。換言之,無論新知識的獲得或是現成知識的掌握,都離不開人的積極參與,離不開認識主體的活動。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的過程、選擇的過程、創造的過程,也是學生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乃至正確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

因此,這次課程改革要求在師生關係、教與學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變革,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在實踐中學習,富有個性地學習。對於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儲存知識,而是學會**,以便為終身繼續學習奠定基礎。

四、課程觀

課程是乙個歷史的範疇,直接受制於教育目的,所以,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課程觀。「課程即教學的科目」或「課程是教學內容和進展的總和」等是受到人們普遍認同的觀點。需要明確指出的是,這裡的「教學科目」或「教學內容」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中向學生傳授分門別類的知識。

這種課程觀最大的弊端是:教師向學生展示的知識世界具有嚴格的確定性和簡約性,這與以不確定性和複雜性為特徵的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於是教育、課程便遠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在實踐中,與知識、技能的傳授無直接關係的校內外活動,往往被看做是額外的負擔而遭到排斥。

這種知識本位的課程顯然不再符合時代的需要。基礎教育課程應該全力追求的價值是促進學生和社會的發展。為此,要積極利用並開發各種課程資源,除了知識、技能之外,人類創造的所有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構成課程的素材。

然而,我們必須看到,所有這些素材的教育意義都是潛在的,只有通過學生個人的經驗才能夠被啟用而得以彰顯。為此,必須拆除阻隔學校與社會、課程與生活之間融會貫通的藩籬。惟有如此,學生才會感到,學習不是生活的額外負擔,而是生活的需要;而且,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學習」活動中處於邊緣位置(有時甚至作為教育的消極因素而遭到排斥)的情感、體驗也將獲得與理智同等的地位。

課程改革的工作目標

基本建成彰顯育人理念和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引導學校在完成基礎性課程教育教學任務的前提下,開發拓展性課程,整合課程資源,逐步形成彰顯育人理念和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計畫通過三年努力,開發100門拓展性精品課程,各校至少開發開設1門拓展性精品課程。基本建成以校為本的課程實施與質量保障體系。引導學校校本化 ...

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是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

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是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即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學會合作 學會生存 學會做人,打破傳統的基於精英主義思想和公升學取向的過於狹窄的課程定位,而關注學生 全...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三維課程目標

教育部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試行 包括了課程目標 課程結構 課程標準 教學過程 教材開發與管理 課程評價 課程管理以及教師的培養和培訓 課程改革的組織與實施等八個方面的內容。其中,課程目標是課程的第一要素,確定合理 科學的課程目標是課程設定和實施的首要環節。綱要 在課程目標的具體表述裡提出的六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