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情境創設的策略研究課例教學反思 2

2022-12-27 22:30:03 字數 5325 閱讀 9006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讓學生在具體、生動、有效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越來越成為每個數學教師的追求。但是,我們也經常遺憾地看到,有些教學情境流於形式,思考性不強,可探索的空間不大;有些情境為了遷就學生的興趣而浪費了教學的時間,收不到應有的效果;有些情境只有熱鬧的形式而沒有深層次的體驗和數學思考……。

那麼,怎樣的教學情境才是有效的數學教學情境呢?下面結合一些案例談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教學情境的創設。

一、情境創設的現實性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大量的實踐也證明:

當學習的材料來自於現實生活時,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加高漲。因此,在教學中應該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感受、體驗、理解數學。

例如,在教學「點到直線的距離」時,一位老師創設學生在體育課上「繞點賽跑」的現實情境:

師:同學們經常在體育課上進行繞點賽跑的比賽。如果你是右圖中的乙個隊員,你準備繞直線上的哪個點跑?

生:我繞點「6」跑。

師:為什麼呢?

生:因為繞點「6」跑,路程短。(大家異口同聲)

師:在這8個點中,繞哪個點跑的距離最遠呢?

生:繞點「1」跑,路程最遠。

師:你認為繞哪兩個點跑,跑的距離一樣遠呢?

生:繞點「4」和點「8」跑一樣遠。

生:繞點「5」和點「7」跑路程也一樣遠。

師:在這8個點中,繞哪個點跑路程最短呢?

生:繞點「6」跑距離最短。

師:你們能說說理由嗎?

生:我覺得可能跟直線與點所成角的大小有關(這位同學的發言提醒大家)。

生:我發現距離的遠近跟跑的路線與這根直線所成的角大小有關,如果所成的角越小,所走的路程就越遠,如果所成的角越大,所走的路程就越近,當成直角時,距離就最短。

師:那麼,你認為從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所畫的線段中,哪一條最短呢?(四人小組討論)

創設這樣的現實情境,不僅能迅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對數學的親近感,從而對數學學習產生樂趣。

二、情境創設的學科性

數學發展扎根於現實生活,還扎根於數學自身內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們創設教學情境時,除了可以創設現實的教學情境,還可根據教學內容和數學學科的特點,創設純數學的教學情境,以緊扣教學內容,凸現學習重點,體現學科特色。

如老師在教學《認識幾分之一》(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時,沒有用課本上分蛋糕的主題圖,而是創設了如下的教學情境。

師:請同學們用1、2這兩個數組成盡可能多的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算式。(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後,教師讓學生匯報得出如下算式:)

加法:2+1=3 1+2=3

減法:2-1=1 1-2=?

乘法:1×2=2 2×1=2

除法:2÷1=2 1÷2=?

師:今天,我們不研究「1-2=?」而研究1÷2=?在算式「1÷2=?」中,「 1」和「2」分別是什麼數?(被除數和除數)

師(出示):8÷4=

師:這個算式是什麼意思?

生1:把8平均分成4份,求每乙份是多少?

生2:還可以表示求8裡面有幾個4?

師:能說說「4÷2=?」的意思嗎?

生1:把4平均分成2份,求每乙份是多少?

生2:還可以表示求4裡面有幾個2?

師:能說說「1÷2=?」的意思嗎?

生1:把1平均分成2份,求每乙份是多少?

生2:還可以表示求1裡面有幾個2?

師:1÷2等於多少呢?

生1:1除以2等於0.5。

生2:1除以2等於一半。

生3:我知道1除以2等於。

老師根據數學自身內發展的需要,以最簡單的兩個數「1」和「2」入手,讓學生盡可能多寫出一些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算式,創設了乙個開放的純數學的教學情境,學生很自然地能提出問題:1÷2=?。朱老師再以學生原有的整數應用題「平均除」和「包含除」為基礎,通過「8÷4= 」 和「4÷2= 」這兩個算式,讓學生模擬遷移出「1÷2=」的意義。

在學生理解算式意義的基礎上,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很自然地想到把1平均分成2份,每乙份是一半、0.5、。

三、情境創設的**性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絡。」所以在教學時,要求創設的教學情境的材料和活動,必須富有啟發性和**性,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間,使學生借助已有知識經驗,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新知的主動**。

如一位老師在教學「找規律」(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時,課前先給每一位學生髮形如「1 2 1 2 1 2 1 2 1這樣的入場券,然後直接出示課本的「手帕和夾子、兔子和蘑菇、木樁和籬笆」主題圖,師:我們每個同學手裡都有一張兔子樂園的入場券,先看看主題圖中手帕和夾子、兔子和蘑菇、木樁和籬笆的排列規律,再看一看自己手中的入場券,看能否進入樂園。(學生獨立思考著)

師:能進入樂園的舉起你的手(結果只有近一半同學舉起了手)

師:我們來看這張入場券能進入了樂園嗎?老師用課件依次出示這下面的入場券引導學生辯析。

師:請每乙個同學自己創造乙個能進入樂園的入場券。

老師創設了學生憑「入場券」進入森林樂園的教學情境,直接給學生乙個開放的具有思考價值的**空間,學生首先要通過觀察並發現主題圖中手帕和夾子、兔子和蘑菇、木樁和籬笆的排列規律,才能判斷自己手中的「入場券」是否能入場,不管是能進入樂園的還是不能進入樂園的,首先都要明白規律,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接著老師又出示上述4張「入場券」(變式和反例)引導學生**出兩個物體間隔排列的規律,最後再給每乙個同學入場的機會,自己創造乙個能進入樂園的「入場券」,使每乙個學生都深刻理解排列的規律。

四、情境創設的體驗性

對於那些依靠教師演示講解和學生思維想象仍難以清晰呈現、充分挖掘的數學知識,教師可以創設活動情境,引領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實踐活動中逐步積累抽象知識的直觀表徵。使其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往互動中,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逐步體驗新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噸的認識」(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時,採用了如下教學片斷:

(課一開始,教師就在教室講台兩邊各放了乙個重25千克的大公尺袋。)

師:小朋友們,你們能搬得動25千克的物體嗎?

生:(齊)能! 神情中充滿了自信。(只有少部分同學臉上露出懷疑的神情)

師:那就請小朋友們試一試。請你們排成兩排,分別來搬一搬這袋大公尺。

(同學們有的只能拎起公尺袋的一角,有的小女孩用盡力氣也不能把大公尺袋挪動一下,有個別大男孩想逞一逞能,用盡**的力氣,漲紅了小臉也只能把大公尺袋搬離地面一點點,想堅持一會兒都不可能。)

師:誰來說說剛才的感受?

生1:我覺得25千克的東西真重。

生2:我的手麻麻的、酸酸的。

生3:我知道25克的物體很輕,我以為25千克的物體也重不了多少,沒想到擴大1000倍後是這麼重!

生4:看來我只能搬動15千克左右的東西。

師:你們搬不動25千克的物體,那你能背得動25千克左右的物體嗎?

生(齊):不能,神情中充滿了肯定。(只有少部分同學說要試一試)

師:請你們互相背一背同座的同學。(同學們互相背過之後)

師:說說你們的感受。

生1:我的同座有40千克真重,我背不動。

生2:我的同座只有22千克,很輕,我能背得動。

生3:我的同座有28千克,我搬25千克的東西比較吃力,但我揹我的同座不怎麼吃力。

師:你們估計一下多少個小朋友的重量大約是1噸?

生1:30個。

生2:33個。

(課前已統計了這個班的學生平均體重是30千克)

師:那你能背得動1噸的物體嗎?

生(齊)不能。神情中寫滿了驚訝。

師:下面請33個學生聽口令一齊往上跳,請你們仔細聽一聽。師:誰來說一說聽到聲音後的感受。

生1:1噸的東西落下來的聲音很大。

生2:1噸的東西落下來和打雷的聲音差不多。(在大劇院的木地板上課)

生3:我想,如果1噸的物體從高處落下肯定會砸出乙個大坑。……

教師通過讓學生「搬一搬」、「背一背」、「聽一聽」、「說一說」等體驗性活動,讓學生深刻理解了「噸」的含義,此時「噸」在同學們的心中已經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將是久遠的。因為「噸」是他們自己腦、嘴、耳、雙手、雙腳「體驗」出來的。學生用自己的身體去經歷體驗,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的學習,不再僅僅屬於認知、理性範疇,它已擴充套件到情感、生理和人格領域,從而使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

五、情境創設的簡約性

我們曾對多位數學名師的多節經典課進行過統計,發現60%以上的課堂教學的素材用量(或者說是「題量」)均比較少。但是,他們憑藉對較少素材的靈活變化和高效使用,用乙個情境將整堂課帶下來,創造出了生動、精彩、充滿張力和活力的課堂。如特級教師華應龍老師在教學圓的認識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創設了「幫小明尋寶」的情境,努力做到一「材」多用,一「材」多問,一「材」多效。

課始師:(很神秘):小明參加頭腦奧林匹克的尋寶活動,得到這樣一張紙條——「寶物在距離你左腳3公尺。

」(稍頓)你手頭的白紙上有乙個紅點,這個紅點就代表小明的左腳,想一想,寶物可能在哪兒呢?用1厘公尺表示1公尺,請在紙上表示出你的想法。

(學生獨立思考,在紙上畫著……)

師:剛才我看了一圈,同學們都在紙上表示出了自己的想法。(同時課件演示)寶物可能在這——

師:找到這個點的同學,請舉手。(幾乎全班舉手)還可能在其他位置嗎?(學生們紛紛表示還有其他可能,教師用課件依次出示2個點、3個點、4個點、4個點、16個點、32個點,直到連成乙個圓)

師(笑著):這是什麼?

生(有的驚訝、有的驚喜):圓!

課中師:「咦——為什麼寶物可能在的位置就是這個圓呢?」

生1:因為寶物所在的位置是以小明左腳為定點旋轉一圈,所以寶物所在的位置是個圓。

生2:因為紙條上並沒有明確指出寶物在左腳3公尺的哪個地方!

師:要圓滿地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知道圓有什麼特徵。想一想,圓具有什麼特徵呢?

……引導學生**出圓的特徵——「圓,一中同長也」。

課末師:(回味地):請看——「寶物距離你左腳3公尺,」寶物一定在以左腳為圓心,半徑為3厘公尺的圓上嗎?」

(沉靜,學生們陷入緊張的思考,沒有舉手。老師出示半個西瓜的**,很多學生恍然大悟,馬上舉起手來)

生1:寶物也有可能在地下、西瓜皮上。

生2:也有可能在上面,在樹枝上。

生3:以左腳為還球心,半徑是3公尺的球上。

本堂課的開始,華老師只用多**出示一幅畫,廖廖數語,不到1分鐘就創設了簡潔、深刻、有趣、富有思考性、簡約有效的「尋寶」匯入教學情境。這一匯入情境不僅只是為引入新課,而是將它作為整堂課的「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一條主線,華老師始終抓住這一「主線」展開教學,層層推進,環環相扣;才有了課中 「小明的寶物為什麼可能在的位置就是個圓呢?」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圓的特徵;才會出現課末「小明的寶物一定在左腳為圓心、半徑是3公尺的圓上嗎?

」這個問題將學生的認識引入立體圖形的領域,拓寬學生認知空間。這樣的課堂,教學的結構和層次感清晰;課堂教學的動感和韻律能自然顯現出來。

課堂創設情境的策略研究

作者 曹潔 小學科學 教師版 2019年第05期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 一書中寫道 情境 情 境。它賦予知識和認知以情境,從而使知識和認知變得具體化 形象化 生活化 情趣話 生動化 活潑化 背景化 問題化和思維化,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效率。用更形象的比喻說,情境是 湯 知識是 鹽 鹽只有...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的研究

課題研究計畫 固城中心小學 一 問題的提出 當今的小學數學課堂提倡學生自主探索 合作學習,在課堂中落實 以人為本 的教學理念,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冷靜地分析一下當今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灌輸式的教學大量存在。漠視學生的情感,課堂教學中迷失了課堂作為人生的乙個階段所固有的生命價值。小學數學教學...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的實踐研究

甘谷縣基礎教育科研小課題研究立項 申報表課題名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情景的實踐研究 課題負責人藺建花 負責人所在單位 公章 安遠鎮店子小學 填表日期2012年10月11日 一 基本情況 二 課題論證 三 預期課題中期成果 四 最終研究成果 五 課題所在單位意見 安遠鎮店子小學 藺建花 通過前階段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