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航行》說課稿

2022-12-21 17:57:04 字數 3313 閱讀 3976

各位專家、老師:

大家好!

我是山東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的仕大偉,很高興能就《宇宙航行》一課的教學設計向大家作一匯報。

一、指導思想

改變學習方式,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改變以教師講授、課堂灌輸為基礎,勞動強度大、效率低的傳統教學模式,向素質教育、創新教育轉變,其關鍵就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過去的「教」為中心,向「學」為中心轉變,培養學生自我建構新知識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

(1)知識特點:人造衛星是高一新教材第六章萬有引力定律中的最後一節課的內容,新教材的編排與原教材相比,稍有變動:①由選修內容改編為必修內容;②刪掉了原材料中的「人造衛星的應用」和「航天技術的發展」的內容;③加入了「向不同軌道發射衛星,火箭克服地球引力而做功不同」問題的分析;④把第一宇宙速度v=的推導放入課後的習題中。

新教材針對高一學生的基礎和接受能力,刪減了部分內容,重點突出了「宇宙速度」的教學,並加強了邏輯的嚴密性。

(2)知識地位:人造衛星是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應用的乙個例項,是人類征服自然的見證,體現了知識的力量,是學生學習了解現代科技知識的乙個極好素材。教材不但介紹了人造衛星中一些基本理論,更是在其中滲透了很多研究實際物理問題的物理方法。

因此,本節課是「萬有引力定律」中的重點內容,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研究天體物理問題的理論基礎。

(3)教學內容在以學科為中心的傳統教材中,具有很大的侷限性,而且「人造衛星」是乙個動態的知識體系,是隨時間在不斷的發展、變化的,而教材內容在這一方面又是相對陳舊、滯後的。為實現教學內容與學科發展的同步可組織一些課後調研活動。2、學生分析

從學生年齡特徵來看,學生處於高一年級,大多是90年出生,17歲已經對本節知識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比較起成年人來還不及,尤其是對知識體系條理性掌握,對易混淆知識的辨別能力還欠缺。從學生的知識基礎來看,本節與第六章息息相關,不同水平的學生學起來認知程度不一樣。從認知特點及思維規律來看,學生容易接收表象、淺顯的知識,不易接收推理性強、易混淆的知識。

3.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導.(2)執行速率與軌道半徑之間的關係教學難點:

執行速率與軌道半徑之間的關係4、教學目標確立(1)知識目標

①了解人造衛星的有關知識;

②知道三個宇宙速度的含義,會推導第一宇宙速度;③了解同步衛星的執行週期和軌道半徑;

④知道人造衛星、宇宙飛船、太空梭等太空飛行器進入軌道後,其中物體發生失重現象的原因。(2)能力目標

①通過用萬有引力定律推導第一宇宙速度,逐步提高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分析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②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應變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德育目標

①樹立理論聯絡實際的思想觀念,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互動關係,培養科學的民主意識;②通過學習我國衛星技術的發展情況,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自豪感;③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5、教和學的方法

本節課採用**式、討論式教學方法為主,同時採用講解法和談話法輔助學生學習。從學法指導來看,現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僅是學到了什麼,更主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在本節課,應該教育學生如何根據教學要求發現問題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教學過程設計

活動程式

教師活動(主導地位)學生活動(主體地位)

情景匯入

在科學技術欠發達的古代,「嫦娥奔月」只能是美麗的傳說;2023年10月4日,前蘇聯成功地發**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而開創了人類的航天新紀元;2023年4月12日,前蘇聯成功地發**第一艘「東方號」載人飛船,揭開了人類進入太空的序幕;2023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的登陸艙降落在月球附近的靜海區,首次實現了人類登上月球的理想……人類進入了航天時代。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人造地球衛星方面的基本知識。

自主**

複習性提問,提出問題:根據前面學習的知識,同學們請思考:人造地球衛星和「東方號」載人飛船繞地球做什麼運動?

做勻速圓周運動需要什麼力?

衛星在繞地球運動時受哪些力的作用?

交流協作

安排學生帶著下面的問題看書,並分組**下面問題的答案。牛頓對人造地球衛星是如何理解的?

衛星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由什麼力提供?根據上面問題我們可以得到什麼樣的表示式?根據上面得到的表示式,可以得到

的表示式是什麼?

看宇宙速度的相關內容,思考下列問題:

如果衛星是在地球表面,它的執行速度是多少?這個速度叫做什麼?怎麼推導出來的?(

)這個速度的物理意義是什麼?

在地面附近發射飛行器,如果它的速度大於7.9km/s會怎麼樣呢?什麼是第二宇宙速度?

數值是多少?有什麼物理意義?什麼是第三宇宙速度?

數值是多少?物理意義是什麼?

人造衛星的發射速度與環繞速度是一回事嗎?二者有什麼區別?

根據得到的環繞速度的表示式,地球衛星的執行速率和軌道半徑有什麼關係?如何理解「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小發射速度和最大環繞速度」?地球同步衛星:

什麼是地球同步衛星?「同步」的含義是指什麼?地球同步衛星的

有何特點?能不能確定?

離心運動和向心運動的條件是什麼?

怎樣才能讓地球同步衛星向高軌道執行(離心運動)?通過學習,你認為分析衛星變軌問題的關鍵是什麼?

讓學生互相交流,總結出正確答案,必要時可適當採用講解法。

教學評價

(評價原則:自主性,綜合性,多向性,全程性緯度:情感、能力、協作合作、操作技能)

借助於總結學生答題情況,並對學生問題較集中的題目,進行適當的提示或評價。

通過學案的「自我測評」來進行自我測評,了解自己課堂學習效率如何,有疑問的可以集中解決,做到有的放矢。

總結建構布置作業

根據學生自學、討論及成果展示情況,引導學生總結知識結構體系,建構知識框架;布置作業。在教師的引導下,梳理知識結構,構建知識網路;完成課後作業。

四、教學設計體會

採用**式、討論式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有以下幾點優勢:1.拓展教材內容,增加教學容量。

新教材的編排與原教材相比,稍有變動,在「宇宙速度」講解時引入了「發射速度」與「環繞速度」的區別,在講解衛星的變軌問題時,借助地球同步衛星的變軌發射講解,拓展了教學內容。2.提高學習興趣,突出自主學習

本節課的內容與生活、科技息息相關,對學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加之讓學生進行**、討論學習本節課,更加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結論的得出是學生自己努力的結果,既突出了自主學習,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成就感,起到了積極作用。

3.改變知識獲得的渠道,促進教師職能的轉變

採用**式、討論式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改變了以前學生被動獲得知識的方式,變為學生通過在老師的指導下互相合作交流主動獲得知識。教師和學生的角色作用變得更加合理。教師與學生之間是一種平等協作的關係,這也為建立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奠定了基礎。

總而言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有三個:1、學生在課堂中佔主體地位。2、學生獲得知識的方式得到轉變。

3、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學習過程的組織者。

宇宙航行說課稿

望奎一中楊志宇 一 教材分析 一 本課地位 宇宙航行 選自物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五節,主要介紹了萬有引力的實踐性成就和萬有引力理論使人類實現 飛天 夢想。人造衛星是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應用的乙個例項,是人類征服自然的見證,體現了知識的力量,是學生學習了解現代科技知識的乙個極好素材。教材不但介紹了人造衛...

宇宙航行教案

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深入 1 月球也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為什麼月亮不會落到地面上來?2 物體做平拋運動時,飛行的距離與飛行的水平初速度有何關係?3 若丟擲物體的水平初速度足夠大,物體將會怎樣?學生活動 分組討論,得出結論。1 由於月球在繞地球沿近似圓周的軌道運轉,此時月球受到的地球的引力 即重力 用...

《宇宙航行》課後反思

宇宙航行 是我看到 嫦娥一號 衛星發射後所設計的乙個案例。嫦娥一號 衛星的發射成功,實現了中國人千年的奔月夢想,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里程碑。其發射 繞地飛行 變軌進入地月轉移軌道 繞月飛行每乙個過程所遵循的規律,正好與本節課的基礎知識相吻合。於是,以 嫦娥一號 衛星的奔月過程為主要線索,我設計了本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