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與反思要求及

2022-12-15 04:39:02 字數 4692 閱讀 9499

教學基本資訊課題作者及工作單位

《生活與哲學》第三單元第九課《矛盾是事物發展的

源泉和動力》

重慶市南川區第三中學校:張文平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教育理念:重視高中學生在心理、智力等方面的發展潛

力,針對其思想活動的多變性、可塑性等特點,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和各種生活關切的同時,恰當地採取釋疑解惑、循循善誘的方式,幫助他們認同正確的價值標準、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教學原則:遵循高中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特點,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科知識的積累,將對矛盾的理解從生活常識的層次提高到哲學的層面,實現生活邏輯與理論邏輯的有機統一。

通過對生活、對社會的觀察與思考,幫助學生學會用矛盾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統一。

教材分析

1、本框題地位

從這一框開始學生學習唯物辯證法中最基本的概念——矛盾。世界是普遍聯絡和變化發展的,聯絡的根本內容是矛盾,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矛盾。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

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矛盾分析法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因而本框題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內容分析這一框共有兩目。第一目,矛盾的統一性和鬥爭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的含義——矛盾的兩個基本屬性——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

這一目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這一目的邏輯順序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

最後得出結論: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體現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學情分析

高中階段學生的形象思維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抽象思維能力正在發展。對生活中的現象也有一定程度的關注和了解,但可能缺少對現象的本質的、深刻的分析。他們正需要在學習中加深對一些現象的分析,培養和提高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哲學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對於剛接觸這一概念的學生來說,理解有難度,容易將生活中某些矛盾與哲學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教學中應從具體事例入手,遵循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的教學思路。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

①識記和理解矛盾同一性與鬥爭性的概念,並掌握兩者的辯證關係②識記和理解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概念,並掌握兩者的辯證關係及方**意義2.能力目標

初步學會運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係原理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能夠堅持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反對形上學對矛盾的否定;堅定「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信仰

教學重點和難點

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教學過程(教學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主要環節的實施過程很清楚地再現。)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匯入設計: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聯絡是普遍的、客觀的,整個世界就是乙個普遍聯絡著的有機整體。而這種普遍聯絡的根本內容,就是矛盾,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

人們認識世界,就是認識事物的矛盾;人們改造世界,就是解決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們

(一)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創設情根本方法。這些內容怎境激麼來理解呢?從這節課趣匯入開始,我們就學習——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教師**一段世界盃小組賽的比賽錄影,激發學生興趣,並啟發設疑:「誰來幫我分析一下,足球賽中包含哪些矛盾現象?」

「如攻與守,強與弱,勝與負,快與慢等」引出課題,匯入新課。

先請幾位同學向全班介紹說明自己找的關於矛盾的事例,學生所講內容對錯與否,教師暫不評價,針對出現的問題,在隨後的教學中點評糾正。

學生: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教與學、同化與異化、遺傳與變異、自由與紀律

通過創設情境,巧妙的引出本課所要研究的重點內容----矛盾的觀點,並使學生對本框內容進行思考

1、**並思考:(1)如何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2)矛盾普遍性原理內容及方**要求?

(3)矛盾特殊性原理內容及方**要求?(4)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關係?2、**過程

(1)教師扣住「對立」、「統一」進行概念分析,並結合前面學生的舉例及足球賽加以點評。

(有的同學可能把生活中的矛盾和哲學上的矛盾的概念混淆,日常生活中說的矛盾:往往說成衝突或不同意見。)引導學生區分辯證矛盾與邏輯矛盾。

創設情境,多****:《自相矛盾》的故事。《韓非子》中有一寓言: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

『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說也。」請問:

寓言中所說的「矛盾」與唯物辯證法所講的矛盾是一回事嗎?為什麼?

《韓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說也」,指的就是邏輯矛盾,但作為兵器的矛和盾,也確實有對立統一的關係。創設情境,多****:《自相矛盾》的故事。

《韓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

設計習題,進行訓練:1、哲學上所講的矛盾是指(d)a、事物內部所包含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關係b、敘述問題、回答問題時出現首尾不

一、相互打架的現象c、事物內部兩個方面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關係d、事物內部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

2.下列體現了矛盾觀點的有(a)

①金無足赤,人無完人②失敗是成功之母③塞翁失馬焉知非福④刻舟求劍

⑤夜郎自大,目中無人⑥相反相成,相輔相成a、①②③⑥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⑥d、③④⑤⑥

3.「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說明(d)

a、任何事物都有矛盾b、矛盾雙方相互依存c、矛盾雙方可以相互轉化d、矛盾雙方的轉化是有條件的

4、矛盾的普遍性是指(d)a.事物有矛盾,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b.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

(三)發展過程的始終檢測知c.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識反的內部饋鞏固d.矛盾無處不在,無時

不有5、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乙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其表現是(a)

①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各有其特點③事物矛盾的雙方也各有其特點④事

學生總結相關知識,並對存在疑問的知識提出問題,與老師進行交流,深化理解。學生在練習與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總結。

分析材料時,應先聯絡教材基本知識點,然後結合材料進行分析。

學以致用,通過練習,使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應用,達到熟練靈活掌握的目的。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

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和拓展:1、矛盾的含義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係的哲學範疇,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的對立屬性是鬥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是同一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

矛盾的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於乙個統一體中。矛盾雙方相互貫通,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2)矛盾的鬥爭性:

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它體現著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3)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的關係

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沒有鬥爭性,就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鬥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並為同一性所制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矛盾統一

(四)體的存在,事物同樣不總結評能存在和發展。價拓2、矛盾的普遍性展昇華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

盾。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看問題要一分為二。

3、矛盾特殊性它主要有三種情形:(特點)(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2)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

學生與教師的總結進行對比,找出差距和不足,形成完整知識體系。

聯絡實際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教學目的,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有乙個系統的認識,培養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和質疑問題的能力。

板書設計(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機板書)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1、矛盾的含義

2、矛盾鬥爭性的含義3、矛盾同一性的含義

4、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的關係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義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

3、掌握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係原理的方**意義

教學反思

學習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要求學生學會理論聯絡實際,學會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進一步運用所學的知識,處理好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教學本課教學目標基本實現,達到預期效果。整個教學過程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遵循高中學生的思維規律,高中階段學生的形象思維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抽象思維能力正在發展。

對生活中的現象也有一定程度的關注和了解,但可能缺少對現象的本質的、深刻的分析。他們正需要在學習中加深對一些現象的分析,培養和提高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哲學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對於剛接觸這一概念的學生來說,理解有難度,容易將生活中某些矛盾與哲學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教學中應從具體事例入手,遵循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的教學思路。

在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實際,聯絡實際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感覺到教師的引導固然重要,但也應注意學生在學習中提出的疑問,培養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和質疑問題的能力。教學相長,學生的疑問可能使教師的教學上公升到乙個較高的層次,對教學的預設環節進行重組,這恰恰符合新課程理念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目標。

初中體育教學設計與反思要求及

發布者 初中體育專家 課程專家 發布時間 2011 10 19 11 01 11 教學設計與反思 撰寫要求及模板 培訓期間,學員需按時提交一篇 教學設計與反思 具體要求及模板如下 要求 1 必須是原創,抄襲將記 0 分。2 內容和格式必須與教學設計與反思模版要求相符合。注意事項 1 請將模版複製下來...

《體積與容積》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反思 1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起始課的學習要為以後的學習打堅實的基礎。所以,我通過故事引入,在學生初步感受物體有大小之後,再通過 說一說 比一比 想一想 猜一猜 搭一搭 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使他們能夠主動地去發現 去理解體積 容積的實際含義,然後深化活動內容,使學生進行探...

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材分析 1 本小節內容安排在第十四章 軸對稱 的第三節。等腰三角形是一種特殊的三角形,它是軸對稱圖形,可以借助軸對稱變換來研究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特殊性質。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與判定,以及等邊三角形的相關知識,重點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與判定,它是研究等邊三角形,是證明線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