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課堂的「設疑」與」釋疑「藝術漫談

2022-12-07 09:06:05 字數 2807 閱讀 8559

四川省武勝縣鳴鐘初級中學楊智

語文教學是一門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學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除了**本學科自身規律的同時,還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實際,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而在眾多的語文教學方法中,課堂提問的誘導啟發藝術顯得尤為重要,一節語文課的優劣成敗,與教師能否成功地誘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著密切的關係。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部分教師由於沒有抓準提問的契機,或者不懂提問的藝術,出現了不少提問的誤區。如:提問過於簡單,沒有思考價值;提出的問題空泛、難度大,讓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提問過於急於求成;提問沒有新意,雷同的提問過多;提問物件過於集中,只顧優生,忽略差生,挫傷差生的積極性。

這些提問方式,不僅收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會扼殺學生學習積極性,更不用說鍛鍊思維能力了。

有效的課堂提問應是從實際出發,根據教學的知識內容與思想內容,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來精心設問、發問;另外,還應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與心理特點,找出能誘發他們思維的興趣點來問,使提問真正問到學生們的心"竅"上。

課堂討論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式,是以問題帶動學生**為中心的。設計問題的目的,是要借助乙個相關聯的話題(即「玄機」),激發、喚醒學生饒有興趣地研讀文章,我姑且稱為「曲徑通幽法」。但是,僅僅「設疑」是不能完成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的,同樣要善於「釋疑」。

現結合教學實踐,來談一談這種方法的運用。

一,如何巧用「設疑」藝術

( 一)尋找文章的「空白」,於無聲處感受文章的震撼力量。

「空白」既有作者欲言而難言的,也有不值得言而不言的。如果提問能夠在文章的空白點上設計,往往能夠使學生更直接更強烈地感受到文章的震撼力,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旨意。

《〈寬容〉序言》教學中,有位老師指導學生在「刻著先驅者名字的石頭上」寫上碑文。這似乎與預設目標無關,但如果沒有對文字的研讀,就不可能寫好碑文。在不少敘述性的文章中,人物的設計往往有較多的空白點。

如《祝福》中,我們可以用乙個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思考:「如果『我』不對祥林嫂說什麼靈魂的問題,祥林嫂會死去嗎?」用這樣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思考人物的命運,從而對**主題有更強烈的體驗。

(二)尋找文章的「症候」,於難言處把握情感和態度。

所謂「症候式分析」,用藍棣之教授的話說,就是「以作品中各種悖逆、含混、反常、疑難現象作為突破口,在尋找原因的過程中,尋找這些現象的意義」。「症候」是作家有意識或無意識透露給讀者, 但又不想說得太明了的文字缺口。在閱讀中,如果抓住這些「症候」,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結論,而這個結論又往往最貼近作者的原意。

如在學習《黃鸝》一課時, 我抓住課文最後一句,引發學生**:為什麼作者由黃鸝想到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為什麼說「這正是在藝術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種境界」?

有的學生從文字出發,從幾次寫黃鸝在具體處境下的表現來嘗試回答,有的從1962年作者所處的時代來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有的結合錢理群先生的觀點來分析……抓住了文章的「症候」設計問題,在作者有意強調或迴避不談之中,可以激發學生探尋研究的興趣,而分析的過程往往會更多地激發學生思維的發散性。

(三)尋找文章的「瑕疵」,於缺陷處培養嚴謹的學風。

一般來說,選進教材的文章都是經過編者仔細研究的,但是疏漏還是不可避免。現行的高中教材,無論是文章還是注釋,都能找出其「瑕疵」,有一些「 瑕疵」是關涉到文章整體理解的。以此為突破口,可以拉動對文章的理解。

如《荷塘月色》中「這是乙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乙個風流的季節」中「風流」的注釋;如 《離騷》中「謠諑謂餘以善淫」中「淫」的注釋;如《師說》中「今之眾人」的注釋;如讀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浴乎沂,風乎舞雩」中「浴」和「 風」的注釋;如《神奇的雷射》一文中有多處的病句和表達不完善的地方……抓住這些「瑕疵」來組織學生查詢資料,交流看法,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獲得更科學的認識,養成「盡信書不如無書」的質疑精神,另一方面,通過對各種解釋的梳理、辨正,養成一種批判和科學和嚴謹的學風。有不少學生都體驗到科學精神不僅僅在理科學習中,語言表達本身就具有嚴謹的內涵。

(四)尋找思路的「切口」,設身處地地體驗作者的態度。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行文脈絡,是為作者的思路。一般把握作者的思路是按照作者先寫了什麼、後寫了什麼來分析的。這種分析帶有比較明顯的**色彩。

把握文章的思路,又是理解文章最起碼的乙個環節,也是新課標閱讀教學的乙個基本要求。在設計問題時,教師可以帶著自己的閱讀經驗加以設計。例如筆者在執教《內蒙訪古·一段最古的長城》時,與學生討論這樣乙個問題:

文章真正寫長城的文字集中在第8、9兩段,不足,題目卻稱作《一段最古老的長城》,能不能換乙個題目?課堂討論並非是一種閒聊,它的關鍵是教師如何引領學生發現文章的「斷裂點」,找出文字中的接痕,並上溯到淵源或下尋到最新發展的蹤跡。課堂討論就是引導學生找出矛盾、進入矛盾;分析本身就是嘗試解決矛盾。

語文課堂要引領學生有個性地思考,而思考總是難免拒絕、否定、懷疑,並以此去發現矛盾,找到多種對衝突的新的闡釋空間。這與新課標所提倡的「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是一致的。提問不是對什麼東西都要問,關鍵是要問得有價值。

二、如何巧妙引導學生「釋疑」

對待學生的質疑,只要是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無論是教師能回答的,還是不能回答的,都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自己釋疑。根據學生問題的不同型別,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引導學生質疑和釋疑:

( 一)、在反覆朗讀中釋疑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對於學生提出的似是而非、有爭議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在反覆朗讀課文後,從課文中尋找依據、討論辨析和自行求解。比如:

教學《科利亞的木匣》一課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提出"科利亞怎麼會找不到木匣呢? 木匣是被敵人搶走了嗎?"的疑問,對於這一問題的解答,則可以讓學生自己認真朗讀課文、正確理解課文內容以後,便可以得出正確的答案。

因此,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反覆朗讀課文,特別是要抓住人物的語言和人物的思想,讓學生讀出語氣、從中體會情感;然後在此基礎上;再請學生抓住課文中的詞句講科利亞找木匣過程中的思想變化和最終怎樣找到木匣的過程。使學生在反覆朗讀中自我釋疑。

( 二)、在同模擬較中釋疑

中學語文課堂提問的問題與對策

二 提問過於頻繁 筆者根據調查發現,一堂課四十五分鐘,有的教師就一直在提問題,並且所提問題多數比較簡單,僅限於概念的背誦和記憶,對學生的思維和能力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學生對所提問題基本沒有過多的思考和理解,僅僅成為了 背書專家 一堂課就這樣在教師的提問下過去了。問題提的不少,一堂課也很熱鬧,但在實際...

關於中學語文課堂提問的認識

作者 李炎輝 新課程 中旬 2015年第03期 摘要 無論是傳統的閱讀教學還是現代的閱讀教學,都離不開課堂提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明確了提問的作用,然後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創造問題情境,這樣對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創造精神大有益處。從三個方面 中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意義 現狀 設計思路和實施要求。關鍵詞 ...

激疑藝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中國教育學會第22次全國學術年會 徵集和評選登記表 呼蘭區實驗學校 馬紅雲 內容摘要 課堂提問是一種技巧,更是一門藝術。教師應通過課堂教學教會學生思維的方法,有意識 有計畫地採用多種激疑的方式激起學生思想上的波瀾,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而創設問題的情境,啟用學生的思維興趣是教師啟發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