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與方法教學目標的制訂與落實

2022-12-01 15:06:04 字數 4759 閱讀 1209

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與大家交流的主題是「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制訂與落實。

關於教學目標,其實我們已經**了好幾個學期了,今天主要講的是「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制訂與落實。

那麼,在講過程與方法目標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明確,什麼叫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某項學習任務後應達到的質量標準,它在方向上對教學活動設計起指導作用,並為教學評價提供依據。

而新課程的教學目標是有三維組成的,就是我們俗稱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 、過程與方法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是指通過一定時間的學習,學生學習行為變化要達成要實現的結果,也叫結果性目標。這是三維目標的基礎。這個目標是顯性的,可測量的。

比如:四上年級第十課《樂曲變化多樣》知識和技能目標我們可以確定為:

1.學會利用作曲大師軟體的系統按鈕欄輸入、刪除簡單的音符(音符按鈕、撤銷按鈕)。

2、學會利用作曲大師軟體的選單欄,修改樂曲的音色、速度等效果,以及儲存製作好的樂曲。

知識與技能目標是可測的,學生有沒有掌握,一堂課下來,立馬見分曉.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指學生在學會知識和技能、理解獲取資訊、處理資訊、加工資訊的過程和方法的基礎上,通過體驗資訊科技蘊涵的文化內涵,養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形成與資訊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能理解並遵守與資訊活動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負責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資訊科技。

比如:四上年級第十課《樂曲變化多樣》情感目標:

通過樂曲的簡單編輯,體驗製作樂曲的樂趣,體驗資訊科技在其它學科的簡單應用。

下面我們來重點闡述過程與方法的教學目標,達爾文曾經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可見,「方法教育」在教學中舉足輕重。過程與方法目標是新課程目標區別於傳統課程目標的重要標誌。

傳統教學重結論輕過程,新課程要求學生不僅要知道結論,還要知道得出結論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作為教育目標是一種全新提法,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對此,人們理解不一,困惑頗多。下面我從五方面來闡述我對「過程與方法」目標的理解。

(1)什麼是過程?什麼是方法

(2)「過程」到底指教師的教學過程,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

(3)如何處理「知識和技能」與「過程和方法」的關係?

(4)如何表述「過程與方法」目標

(5)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

[, , , ]

過程是什麼?過程是指讓學生經歷知識與技能的形成過程,在體驗、活動、**中進行學習。這實際上是和我們要培養的學生的各種能力對應起來的。

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是和他們在學習中的相關行為聯絡在一起的。要發展某種能力,就必須經歷相應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比如說要發展學生收集處理資料、分析資料並得出結論的能力,就必須讓學生在**中經歷獨立地收集相關資料、分析資料的過程。這就告訴我們,在確定「過程」目標的時候,要先明確你要培養學生什麼樣的能力,你將通過什麼樣的途徑來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明確了這些,過程的目標就清楚了。

而方法是掌握各類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方式與策略,學會學習,學會反思,學會創造,能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及其結果進行有效監控。顯然應該是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在經驗的基礎上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活動方式。比如在資訊科技課程中,經常涉及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有:

小組討論、合作交流、自主**、抽象概括等等。這些方法是在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學習活動中,逐漸感受、認識並學會運用的。

[, , , , ]

教學呈現出「過程與方法」,可能是基於教師的,也可能是基於學生的。這是有主體差異的。以教師教為中心的教學狀態,「過程與方法」體現為資訊傳達,內容講解,設問,演示,板書等教師活動,「過程」也可能展開得很充分,方法也可能呈現得很細緻,但它指向的是讓學生將知識「弄懂」 , 學生所得常常是結語化、概念化的知識。

實際上知識和技能目標。只有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所有行動是為讓學生真正經歷過程、 體驗學習, 這樣學生才能對知識進行建構性理解、運用,知識才能技能化、智慧型化,才是基於學生的「過程與方法」。

所以,新課程強調的「過程與方法」,不是通常所說的教師的教學過程,應該是指引學習者的思維過程,是學生思考問題的認知建構過程,是學生學會「學科**過程與**方法」的過程。所以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要確定目標的主體為學生。

[, , , , , , , , ]

「知識和技能」與「過程和方法」的關係實際上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結論與過程的關係,與之相關的還有學習與思考、接受與發現、學會與會學等關係。

新課改的重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強調**過程,注重學習方法培養。這些需要通過設計過程與方法目標來有效落實與達成。學生只有經歷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思維過程和認知過程,才能真正理解和鞏固知識技能,才能發現新知識、提出新問題和解決新問題,並從中體驗和感受情感態度,形成價值觀。

因此,不僅要重結論,更要重過程。

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係。什麼樣的**過程和方**必然對應著什麼樣的**結論或結果,知識與技能的獲得依賴於特定的**過程和方**。如果說,知識與技能是學科的「肌體」,那麼**過程和**方法就是學科的「靈魂」。

二者有機融合才能體現資訊科技學科的整體內涵和思想。

很多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都認為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制訂比較容易,而過程與方法目標制訂起來比較困難。

我們在制訂過程與方法教學目標時,也可用目標的四要素來做

下面我們就以今天過一會兒要聽的《畫龍點睛加標題》一課中的其中乙個過程與方法目標來闡述過程與目標方法應該如何表述。這是一條相對比較完整的教學目標。我們來看是如何闡述的。

①行為主體。什麼是行為主體呢?即學習者,是目標句子中的主語。

教學目標描述的應是學生的行為,不是教師的行為。有的目標表述成「教給學生……」、「使學生……」、「培養學生……」都是不妥的。規範的行為目標開頭應是「學生……」,但書寫時可以省略。

②行為動詞。指通過學習後,學習者應能做什麼,是句子中的謂語。行為動詞用以描述學生所形成的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如經歷、感受、體驗等。

③行為條件。即說明行為在什麼條件下產生,是目標句子中的狀語。行為條件是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限制或範圍等,如「在……情況下」,「根據……」,「經過……」等。

④表現程度。指學生對目標所達到的最低表現水準,用以評量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如:「至少設計出兩種方案」。

過程與方法教學目標設計要具體清晰,可以觀察到學生的具體行為表現,需要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和或評價性。

「過程與方法」目標是通過讓學生經歷某種過程來實現的。一定的過程,就意味著一定的學習行為,而學習行為一般來說是可見的。因此,在設計「過程與方法」目標時,盡可能用行為動詞描述,以凸顯目標的可操作性和可測性。

(見課件)

「過程與方法」目標設計中只有明確學生在某一過程中的學習行為,並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習行為表現,才有可能把「過程與方法」目標落到實處。

我們來看看〈樂曲變化多樣〉一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經歷變化過程、觀察等這些行為動詞的描述,乙個具有較強操作性的目標就呈現出來了。

過程與方法目標制訂的再好,它最重的落腳點都是在課堂教學中。在課堂教學中,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的策略有很多,下面我就例舉幾種常見的方法和措施:物件參與主體化、任務驅動情境化、自主**有效化、方法指導具體化、過程評價多元化

方法1:物件參與主體性

教育中的主體性是指學生在主體意識指導下,主動參與教育活動的能動性。我們面對的是處於生長發展過程中的小學生,他們的主體意識相對**較弱,是乙個在學習生活中不斷發展、待進一步開發的主體。學生的主體性是可以培養和提高的,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是我們教師的責任。

而資訊科技課程是一門技能性很強的學科,強調的是培養基本技能,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所以,我們應該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例如《畫龍點睛加標題》這一課時,在課始,都是利用創設任務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通過師生、生生互動,促使學生自主學習,通過教師、學生平等對話,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多元多角度評價,使學生完善自我。教師設定的每乙個環節,都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都發展了學生的主體性。

在體現學生主體性上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

1、積極、主動參與,增強學生「主體性」意識

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學生在學習上的內在動力。激勵、喚醒、調動學生的這個內在動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感染更多的人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全面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探求知識,是提高資訊科技教學質量的一種有效手段。

2、師生、生生互動,發展學生「主體性」能力

互動,是指教學過程中相互促進並和諧發展的師生、生生關係。首先,師生情感投入,形成和諧共振的情感協調效應;再次是促進生生間合作交流,產生平等、安全和諧心理。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性,提高學習能力。

3、靈活、創新教學,激發學生「自體性」思維

靈活教學、鼓勵創新是構建「主體性」課堂教學的關鍵。學生的創造性是其「主體性」的乙個重要特徵。而創造力是可以培養的,只要貫徹正確的教育思想、掌握恰當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將得到充分的發揮和提高。

4、多元、快樂評價,挖掘學生「自主性」空間

要充分調動不同的評價主體開展評價活動,而且也要尊重每個學生的不同意見,鼓勵學生有創見的思想。在整個課堂教學評價過程中,做到「自評」與「互評」相結合,學生通過各項評價正確認識自我,完善自我。

方法二:任務驅動情境化

在資訊科技課堂教學中,教師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以及教材的具體內容,恰到好處地有意識有目的地創設任務情境,並使這種情境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情感性、生活性和參與性,就能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產生疑惑,激發探索慾望,喚起學生思維的能動性,從而為更好地落實教學目標創造條件。

例如《畫龍點睛加標題》這一課時,陳老師就設計了乙個學校舉行手抄報比賽的情境,通過比較兩張不同標題的手抄報,引出以「用藝術字寫手抄報標題」這一任務驅動。這個情境任務真實,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樂意去參與。而且還要一定的複雜度和綜合性,才利於學生思維的激發與多向思維的發展。

而具有一定的複雜性,學生經過努力獲得成功後,才有高層次的成功感。

課堂教學中「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踐行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每位一線教師都不斷學習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2011年版 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同時也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著。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2011年版 明確指出要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同時更要注重過程與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情感 態度和價值觀。三維度評價目標中,過程與方法 這一目...

構建以過程與方法為教學目標的教學方式

孔子說 知之者不如好之,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只有對知識感興趣,才會愛學 樂學。因此教師必須想方設法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鼓勵學生熱愛它,主動學習它,才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地理是初中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是初中各門課程中以地理環境 人地關係和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內容的課程,這門課程對於學生學好基礎...

論過程與方法課程目標的適切性

作者 冒兵 江蘇教育研究 2012年第34期 摘要 過程與方法課程目標一直以來都是乙個爭議焦點。實際上,心理學 教育學從來都重視課程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把 過程與方法 提公升為課程目標,意在指導學生 如何學習 和 學會學習 從而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未來發展奠定基礎。加強對過程與方法目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