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改中的幾點思索

2022-11-28 20:30:04 字數 4836 閱讀 3651

關於語文教學改革若干重要問題的思考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已經頒布。比之以往的語文教學大綱,《語文課程標準》有突破性的時展。但《語文課程標準》要在現實語文教學中發揮應有的功效,還有賴於語文教師的理解落實。

沒有語文教師的創造性實踐活動,再好的《語文課程標準》也只能是一紙空文。因此,要順利實施《語文課程標準》,當務之急是加深教師對《語文課程標準》的理解,提高教師實施《語文課程標準》。

1.傳統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

有必要檢視並反省語文教學的現狀,我們發現其中存在的一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

第一, 在方法上重實踐、輕理論,在教學中重知識、輕體驗。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關於語文究竟教「什麼」的問題,並沒真正獲得解決。雖然我們已經意識並聲稱語文教學須遵循語文及其教學的自身規律,體現其自身價值,但在理念與實踐的關係方面,並沒有獲得有效統籌與協調。傳統語文教學受到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正規化的束縛,更加上現行考試制度的推波助瀾,語文教學的知識化傾向相當突出。

尤其是課程化的語文教學,知識要求實質上始終是居於第一位的。因此,單純知識講授與抽象分析大行其道,「滿堂灌」、「滿堂問」、肢解課文、繁瑣分析不足為奇。而語文教育本身的主體體驗的實踐性,以及語文教學豐富的人文性、審美性與理解性的內涵,由單一的知識概括與知識傳授所取代。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以知識傳播者的身份,夾在學生與文字之間不折不扣地扮演了多餘的「第三者」角色。語文教學變成了關於語文知識的教學,語文文字成為語文老師的分析,與作品的「親密接觸」,成為與教師的「眉目傳情」。總之,在傳統的以語文知識為中心的語文教學中,學生直面作品的主體實踐和體驗全面退場,從而導致語文與語文教學根本異化的生態性後果。

既然知識是第一位的,那麼為何語文教學特別注重從字、詞的積累,到語句的分析,再到段落的理解,中心的概括,寫作特點的歸納,以及語法知識、段落知識、文章知識、修辭知識的講解、分析充斥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就不難解釋了。語文教學的這種過度知識化、抽象化,再加上考試的標準化,致使語文異化為純粹知識的汲取,語文教學變成了符號遊戲。語文教學越接近知識一步,就越遠離作品一程。

提高學生語文興趣、語文能力的培養當然無從談起,而語文教學的目的也無法得到真正落實。

第二, 在語文教學中重傳授、輕理解,在教學傳遞中重知識、輕能力。

語文與語文教學的知識化,使人們習慣於從一種更為實用而直接的觀點來對待語文與語文教學了。傳統語文教學總是致力於將語文的認識功能和教育功能發揮到極至,因而大大突出強調了語文教學的知識性、工具性目的,將語文教學當作傳授語文知識的根本途徑與基本手段。因此,形成了語文教學的教學傳遞、知識傳遞的普遍傾向:

重傳授,輕理解;重理性,輕感性。以至於在學校教育的各個階段,語文不僅被確定為核心課程的基本一項,並給予最大的重視,究其原因,主要是給予語文在學生的語文知識建構的重要性方面來考慮的。雖然語文與語文教學,即使從科學的角度講,也不是那麼特別「知識性」的,而更多具有「廣博的素質教育」的意義。

語文及其教學,是作用於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影響人格素養養成的重要途徑與基本方式。通過語文與語文教學,不僅促使學生獲得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旨在提高人的文化修養,培養學生獲得相關感受力、鑑賞力、思辨力、創造力,並進一步形成這方面的習慣。因此,語文與語文教學具有本質意義上的同質同構性,是乙個以主體體驗和理解為中心的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統一的個體建構過程,是乙個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相結合的綜合精神實踐過程。

學生感性認識的豐富、表象的清晰、想象的生動與良好的語感,是最終達成理性、認識的根本基礎與前提。傳統語文教育試圖通過純粹理性的知識分析來取代感性的語文體驗,用教師對文字的知識抽象和理論演繹,來代替學生的語文實踐與主體建構,顯然是不足取的。其中失去的不僅僅是語文與語文教學的感性豐富性,而且還包括主體實踐及其效果的多樣性。

學生被迫去接受經過教師咀嚼過的所謂有關作品的知識內涵,被迫遠離作品本身而去語文甚至是極其乏味的老師。雖然傳統語文教學也注意聯絡生活,但這種聯絡中常常不是忽略就是根本不包括學生自身的獨特生活經驗,主體的想象和聯想,以及個體生活的具體語境。而學生主體的這些感性的、未區分的審美連續體及其現實情景,事實上正是構成其達成理解,產生共鳴,最終實現理性提公升的重要基礎和平台。

忽視了這一條件和前提,只能導致語文與語文教學的進一步異化,喪失其應有的藝術感染力及我們始終祈求的知識召喚力。

第三, 在課程化語文教學中重結果、輕過程,重接受、輕創造。

語文與語文教學的主體實踐性,以及精神活動的過程性,決定了語文與語文教學,包括課程化的語文教學的價值實現的活動性、過程性、體驗性和知識的主體建構性特徵。正是在語文的主體實踐與活動過程中,語文教學才能夠獲得實現,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人生,豐富情感,陶冶情操,促進學生文化素養的目的才能充分實現。但在當今語文與語文教學的知識化傾向引導下,造成了語文與語文教學中的指向知識結果的行為模式和思維定勢。

教學中對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等抽象性價值現實的關注,形成了上述重結果、輕過程的目的認同及其動力定型。行動中的捷徑從源頭上剝離了語文與語文教學豐富的主體建構的生活實踐性關聯。同時在實際上排斥了語文主體個人的思考和個性化表現,把語文與語文教學的綜合生活實踐,簡化為單純的指向知識的認識活動。

進而失去了對知識、生活乃至主體實踐的詰問、反思、批判。無助於語文能力以及必要的判斷力與鑑賞力的主體建構與生成。語文研究與語文教學,其中乙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實現語文主體的文化重建,改革語文教育理念及其教學結構。

這就是要由知識本位的語文與語文教學轉向以主體實踐本位的語文與語文教學。實現語文與語文教學的知識價值與實踐價值的文化整合。主體實踐本位並非反對知識傳遞,而是旨在向語文與語文教學的主體實踐的本體回歸,讓知識為主體實踐與發展服務。

為此,實現語文與語文教學理念的本體建構,並發展語文與語文教學的當代實踐形式,是我們提倡語文理論研究與語文教學改革的根本目的。也是建設當代語文文化,發展當代語文教學,提高全民文化的必經之路。

因此,我們寧願將語文與語文教學同主體的精神生活與文化實踐加以生態化綜合;從文化理念的總體視角來看,我們會發覺文學活動與語文的實踐,甚至於語文教學的實踐,本身就是人的生動活潑的現實生活,是乙個充滿著人文內涵的文化實踐。即就是作為單純技術的成分,也不能將作為其價值事實與價值基礎的生活同技術本身割裂開來,人們的豐富生動的現實生活與充斥於其中的人性價值與人文精神,因看作是語文教學與語文實踐的基本主題與源泉。

2.語文教學改革中亟需正確除了的一些矛盾

儘管本體式思維常為語文界所不屑,但關於語文的本體思維,依然是構成語文觀及其實踐理性不可或缺的重要價值資源。尤其是當語文與語文教學的邏輯鏈條中還缺少語文本體論這一基礎環節時,科學的語文觀和語文教學改革事實上是不可思議的。由於以往語文教學改革缺乏基本的本體思考與批判,因此語文教學改革也無法獲得實質性的突破。

雖然長期以來語文教學改革如火如荼,各家各派的語文教學改革實踐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從語文教學的整體狀況來看,我們仍然沒有改變語文教學效益不高的窘境。我們有必要對語文教學作一可能的本體反思。

反思之一,語文教學改革是否抓住了語文教學的主要矛盾?目的何在?

語文教學的主要矛盾是什麼,這是進行語文教學改革首先要回答的問題。長期以來,語文界對語文科性質的長期爭論導致對語文教學改革的主要矛盾的認識不統一,就語文教學改革首先應該從語文形式入手還是從語文內容入手,也長期以來爭論不休。在觀念上時而「科學的理性觀」佔上峰,認為只有建立起以科學訓練為核心的語文教學訓練體系,語文教學效益才會有根本性的提高,因此強調語文教學的科學化、序列化、量化;時而「人文主義」走上前台,認為語文教學要走出困境,提高質量,須弘揚人文精神,走人文化道路。

在方法上,有的人強調應以培養學生的讀書方法和讀書習慣作為語文改革的主要內容,有人則認為應以培養學生語感,進行語感訓練為核心來構建語文教學體系,也有的人認為應以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為目標來設計語文教學改革模式等。這對於語文教學界來說應該是一件好事,但語文觀問題不能得到很好解決,事實上使語文教學改革常在低層次重複,乃至改革步伐停滯不前。應該說,「工具論」與「人文論」並非絕對對立的,更不是不可調和。

「工具論」者並不主張將文章肢解為孤立的語言材料進行枯燥的語言訓練,「人文論」者也並非希望看到將語文課上成「政治課」或「道德課」。認識到「工具」和「人文」作為語文教學的雙翼,才能有助於新語文觀的確立,從整體上使語文教學改革實現質的飛躍。

反思之二,是否應堅持語文主體實踐的原則?如何通過課程改革實現這一點?

實踐論的基本觀點認為:實踐是獲得知識的基本途徑和**。這對語文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語文和語文教學本身就是實踐,作為特殊指向的感知(實踐)、理解(認識)、鞏固和應用(再實踐)過程的語文活動與語文教學,事實上一刻也離不開教師和學生,尤其是學生「意義建構」的實踐。因此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主體實踐作為前提。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轉化為語文能力的唯一條件便是學生自身的語文實踐,由於這不是乙個單純的知識過程,因此遠沒有數理化教學那樣直接、迅速、有效。

通常存在著兩個誤區,一是將對學生的語文知識訓練等同於學生的語文實踐;其二是將語文教學改革的重點放在了教師「講」的改革上,而沒有放在作為語文主體的學生的「讀」的改革上,既有語文教學往往是建立在「教師中心論」基礎上的。事實上,語文教師與其說是知識的傳授者,還不如說是學生的引導者與合作者。傳統語文課總是注重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就是忽視了學生作為語文學習的主體的語文實踐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

如果老師能夠真正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己去接觸語文,去領會、去感受、去體驗,讓學生「讀得廣博」、「讀得有味」、「讀得深刻」,那麼語文教學將是怎樣一種情景呢?而所有這一切,事實上離不開對適應於主體實踐的大語文新課程體系及其優化環境的建構。

反思之三,是否要正確處理內因外因相結合的原則?如何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係?

任何在語文教學實踐層面的改革,總是離不開廣大教師的積極主動參與的,而從改進語文教學來說,這實際上依然是外因。事實上,更重要的是語文教學改革,更應重視學生的因素,調動作為語文主體的學生的積極性(內因),需要他們積極投入與參與。這一點在語文教學改革中事實上從來都是被忽視的。

也就是說,語文教學改革,學生常常是「缺席」的。尤其是在課程層面的整體教改,離開了學生學習這一不可或缺的因素,不將如何調動學生的主動作用包括對語文的興趣列入其改革議程,改革的成功同樣是不可思議的。實際上,在語文教學改革中,教師、學生的實踐,以及課程與整個優化的教育環境因素中的任何一種因素的缺席,都將是阻礙語文教學改革的障礙。

語文教改實踐中的幾點做法和體會

作者 李世錄 甘肅教育 2013年第23期 關鍵詞 興趣 信心 關鍵 前提 核心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 0463 2013 23 0040 01 一 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首要保證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源泉。學生只有對語文產生興趣,才能自覺主動...

小學語文教研教改活動總結

永興五中 這學期,我校語文教研組的工作在學校的統一影響下,按照學期初制定的工作計畫,全體語文教師團結協作,真抓實幹,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全面貫徹中心學校對教研工作的要求,從規範入手,有目的,有計畫,有步驟地加強課堂教學改革研究,已全面提高本組語文教學水平及語文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的,形...

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我是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在多年的教學中,自己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重視他們思維能力的發展 尤其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初中語文教學採用何種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呢?我認為,要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其中一條重要途徑是在學科教學中讓學生佔主導地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