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難教案

2022-11-25 16:54:04 字數 4108 閱讀 4023

一、教學目標:

1.掌握什麼是古體詩、近體詩。背誦李白的名句。

2.提高學生古詩詞的鑑賞能力。

3.感悟詩人在困境中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點:

1.幫助學生在本詩的創作背景中理解詩人跌宕起伏的感情變化。

2.掌握本詩浪漫詩風的表現手法。

三、教學難點:

掌握本詩引用的歷史典故及其作用。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五、課時安排:

兩課時六、第一環節:口語訓練

(一)導語:

李白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他蔑視權貴,追求狂放的自由,受到權貴的壓抑時,直接表達自己的憤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但在文人普遍相輕的傳統陋習中,他卻非常重視朋友間的情誼,寫下了很多關於友情的動人詩篇,他和杜甫的友誼更是稱為流傳千古的文壇佳話。

同學們正處在青春年少時期,人在一生中的很多親密友誼都是在這個時期萌發嫩芽的,相信同學們對於友誼都有很多的情感體驗,恐怕也會有一些經驗教訓,咱們不妨談談。

(二)口語表達:

話題:同學們根據友誼這個話題,結合自己看過的某本書,某個名人的名言、某個影視中的人物事蹟,發生在同學中的某個人或事作主題發言。

訓練:請五六名同學上講台,每個人作五分鐘的主題發言。

點評:根據同學發言的情況,針對主題是否鮮明、語言是否流暢,講話是否有感染力,講話的姿態等和同學們一起做個點評。並現場打分,作為一項平時成績。

第二環節:課文教學

(一)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亞。他誕生於中亞的碎葉(前蘇聯托克馬克),五歲隨父遷居四川彰明縣的青蓮鄉,因自號「青蓮居士」。李白是盛唐詩壇的代表作家,同時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其浪漫的性格和不朽的詩才與他的身世成長無不緊密相關。李白的一生大約可分為四個時期:⑴四十二歲以前的讀書和漫遊時期。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段時期的具體的經歷不在多講。但對這段時期的李白的思想把握應該注意以下幾點:在李白的讀書和漫遊時期,大家要掌握這麼幾點。

①李白早期所受的教育駁雜不純導致了其思想的駁雜。儒、道、縱橫、任俠等思想均對其有影響。②他有著經濟天下的志向,抱負遠大。

③李白不屑於走科舉致仕的常規道路。他希望以「終南捷徑」致仕,他遊歷了大半個中國,其中最大目的就是結交權貴,希望得到權貴薦舉。甚至,他與故相李圉師孫女結合,也可能有其政治動機。

⑵長安求仕期(742-744)這部分的內容在《行路難》的創作背景中講述。⑶再度漫遊期(744-755)對這段時期李白的思想應該注意以下幾點:①李白思想的複雜。

他仍在頻頻出遊,一方面是性格所致,另一方面仍想結交權貴,再返朝廷,實現抱負。②李白曾經兩次與杜甫相遇,兩位偉大詩人的友誼,也促使了他們詩風的相互感染。③詩歌創作情感更為激憤。

⑷安史之亂期(755-762)把握李白這段時期的思想應明確以下兩點:①對於自己的政治才能,李白是到死都沒有懷疑過。李白的自信造就了他一生富含傳奇的悲劇色彩。

②縱觀其一生,儒家、縱橫家、任俠風氣、出世濟世的思想與道家的隱逸漫遊思想是雜糅在一起的。

(二)創作背景

李白的四處漫遊和賀知章、玉真公主等的推薦使他名動京師,唐玄宗終於知道了李白。天寶元年(742),玄宗召他入京,任供奉翰林。李白的喜悅之情是溢於言表,他在詩中寫道: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嵩人。」他開始了一生中最為得意的時期。當時玄宗是「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

……置於金鸞殿,出於翰林中,問以國政,潛草詔誥,人無知者」。李白侍奉皇帝的時期,正是唐玄宗統治的後期,盛世中的危機已經潛伏,並日漸凸顯。李白生性傲岸不羈,不願阿諛如日中天的李林甫腐敗集團,無法處理好朝廷複雜的人際關係,思想經常處在得志和失望的矛盾當中。

不久遭到權貴的讒毀,於天寶三年(744)年被玄宗「賜金放還」。《行路難》是李白在遭到饞毀,被迫離開長安時寫的一組詩(共三首),本詩是組詩中的第一首。「行路難」是舊題樂府《雜曲歌辭》中的一種。

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了政治上遭受挫折後的鬱悶不平之感。

(三)整體感知

(1)古代詩詞節奏明快,音韻優美,很適合朗讀。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在讀的過程中,結合課本上的注釋,運用聯想的方法從整體上感知詩歌。

課件展示白話譯文:

金盃裡裝的名酒,每斗要價十千;

玉盤中盛的精美餚菜,收費萬錢。

胸中鬱悶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劍環顧四周,我心裡委實茫然。

想渡黃河,冰雪堵塞了這條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風雪早已封山。

像呂尚垂釣碧溪,閒待東山再起;

又像伊尹做夢,他乘船經過日邊。

世上行路呵多麼艱難,多麼艱難;

眼前歧路這麼多,我該何去何從?

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里浪;

高高掛起雲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2)分章節賞析:

全詩共十二句,每四句乙個層次,共分三個層次。下面分組賞析各個層次

①第一節的感情基調是什麼?從什麼方面體現出來?

明確:憂鬱悲憤運用「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和「停」、「投」、「拔」、「顧」四個連續性動作,形象地表現了詩人政治失意後心緒茫然、痛苦悲憤的心情。

②第二節寫了什麼內容,反應了詩人什麼樣的矛盾心情?

明確:回應了「行路難」的題目。用比喻和典故寫仕途的艱難及前途的信心。

儘管上節說道「不能食」、「心茫然」,但作者想有所作為,他還要「渡黃河」、「登太行」。無奈現實環境中「冰塞川」和「雪滿山」。想有所作為卻不能體現出詩人的矛盾心情。

③第三節的情感基調是什麼?表現出怎樣的情感反覆?

明確:樂觀自信。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

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呢?這是感情在尖銳複雜的矛盾中再一次迴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願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

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相信儘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3)學生再次齊聲朗讀課文,小組討論發言,老師點撥,回答下列問題。

①是什麼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樽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

明確:是濃重的憂鬱和深沉的悲憤使得詩人「酒」不能咽,「饈」不能食,由於朝中奸佞阻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鬱。

②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兩句抒寫了詩人當時怎樣的矛盾心境?

明確:這二句用比喻,既照應題目「行路難」,又抒寫了詩人在長安歷經仕途險惡的深切體驗,想有所作為和事與願違、有志難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③詩中引用了哪些歷史典故?有什麼作用?

明確:詩中借用了呂尚垂釣在碧溪,伊尹夢舟過日邊等典故,寄寓了詩人夢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樣為統治者重用,建立偉業的願望。

④最後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向?

明確:無論前路多艱險、多難走,詩人相信終有一天將乘長風破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的彼岸。這兩句充滿這衝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積極樂觀的精神。

⑤本是怎樣體現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

明確:巧用歷史典故;誇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跳躍式的結構;感情基調激越高亢、樂觀向上。

(4)拓展學習——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別

從唐朝開始有了古、近體詩的區別。簡單地說,唐朝以前的詩歌是古體詩,唐朝以後的格律詩是近體詩。近體詩從句式上說有五言、七言之分;從篇幅上說有律詩、絕句兩種。

律詩分五律、七律兩種。全詩共四聯,頭兩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

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

四、作業:

1、背誦這首詩。

2、賞析李白的《月下小酌》,不少於。

第三環節:相關文章導讀

「酒」常常是詩人抒發個人襟懷的載體,在我國的古典文學中留下了大量的有關飲酒的名篇佳作。李白嗜酒見天真,但面對要價昂貴的美酒,他有時發狂到想痛飲三百杯,有時卻鬱積到「停杯投箸不能食」,可見同樣的美酒,卻承載著詩人不同的感情。在本冊書中,曹操舉杯相邀召集天下賢士為他所用(《短歌行》);范仲淹卻借酒替戍邊的將士表達思鄉之情(《漁家傲》);王翰的夜光杯中傳達著邊關將士的豪邁情懷(《涼州詞》);李商隱的歡宴痛飲流露出個人身世的寥落之悲。

(《無題》)。婉約詞家品酒抒發委婉曲致的小巧之情,豪放詞家醉眼大唱蕩氣迴腸的慷慨悲歌。讓我們沉浸在詩歌的氛圍中去體味「酒」中溢位的感傷和豪邁之情。

行路難定稿

行路難 教案 教學目標 1 通過對詩歌的反覆誦讀,培養學生提高對語言美的感知能力 2 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韻律美 以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美的能力。3 掌握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語感的培養和詩歌表現手法的學習。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和雅激情 1 匯入 咱們中華民族是乙個詩歌的...

李白行路難

李白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1 第二句中哪幾個字用的好,試賞析其表達效果?2 簡要賞析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3 簡要賞析...

行路難設計反思

行路難 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知識與技能 朗讀背誦古代詩詞 過程與方法 理解這首詩詞的主要意思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詩詞所表現的情志或意趣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古代詩詞 教學難點 體會詩詞所表現的情志或意趣 教學課時 1課時教學過程 一 引入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瑰寶。學習古詩詞要整體了解各首詩詞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