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堂插圖的巧運用

2022-11-24 14:18:07 字數 4919 閱讀 3289

哈爾濱市第一五六中學

孫楓認識插圖是運用插圖的前提條件和基礎,運用插圖是認識插圖的歸宿和深化,掌握識圖方法是學習並運用插圖內容的關鍵。掌握了讀圖方法等於掌握了學習運用插圖教學的鑰匙和路徑,以至我們少走彎路,少花費時間和精力,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師應如何合理運用歷史插圖、讓枯燥的歷史知識變得豐富多彩,合理運用插圖使之成為有效培養學生能力發展的途徑呢? 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根據教學目的、教學要求,靈活運用歷史插圖。

下面以北師大版歷史教材為例進行介紹。

一、以圖導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生的視野已經能夠關注到周圍社群、國家的發展,已經有歷史和國際的視野,而且他們有關注外部世界、積極參與周圍世界變革的強烈願望」,[24]這種願望也就成為學生進行學習的出發點,也是他們興趣的所在。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一節課能否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係到這節課的教學效果。如果教師在開頭就照本宣科,是不會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的情緒。

因此,課上的匯入是很關鍵的乙個環節,應該盡可能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實踐教學中運用好書本上的插圖,精心設計導言,是一種效果顯著的導課方法。

案例1:八年級上冊《全面內戰的爆發》

師:請學生看書中第113頁的「重慶談判期間***、蔣介石和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等合影」一圖,這是***蔣介石唯一的正式合影,這兩個的關係如何?

生:他們是階級對立的人。

生:是敵人。

……師:大家說的都對,這兩位中國歷史上重要的兩個人物,他們原本是階級對立,可以說是生死對頭,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這兩個對立的人會在站在一起照相呢?這幅**產生的時代背景是怎樣的呢?

這其中又有怎樣的故事呢?通過本節課的介紹去了解這一切。

通過一看一問一導,縮短了歷史與現實、教材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學生的的注意力、興趣被老師調動起來,在求知慾的作用下,積極主動地進入新知識的學習。作為初中學生,興趣是引導學生學習的最好方法,而最容易抓住學生興趣關注點的莫過於遊戲了。

案例2:九年級上冊《決定美利堅命運的內戰》

師:在上課之前我們先來玩乙個拼圖遊戲(書中第79頁的「林肯」插圖做成拼圖),看咱班那位同學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這幅拼圖,然後告訴大家這幅拼圖上的人物是誰?

生:(動手拼這幅拼圖)

生:他是林肯。

師:你能簡單介紹一下他嗎?

生:林肯是美國的**

……師:作為是美國的傑出的**,林肯至今仍然深受美國人民的愛戴!那麼這位美國**在美國歷史上有著怎樣的豐功偉績呢?今天我們就走進這段歷史去了解一下。

這節通過拼圖完成書中插圖來進行匯入的一課,讓學生在玩的同時增強了學習興趣,讓學生的好奇變成求知的慾望,從而為整節課開了乙個好頭!

二、以圖導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歷史插圖是課本重要內容的體現,**並茂,起到「以圖代文,無文之史」的作用。對初中學生而言,形象直觀的插圖,比長篇大論的文字更容易接受,這為教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起了輔助作用。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從教育學的角度上說,直觀教學是最有效的教學手段,也是學生最容易接受的一種教學形式。

如果在進行難點、重點教學時,教師只是一味地講述故事、闡述理論,學生一定會覺得枯燥無味,提不起興趣,如同「霧裡看花,水中望月」,更有可能不管教師如何解釋,再三誘思,學生還是思考不到位,懵懵懂懂的,半生不熟的。所以教師如果能巧妙合理地利用書本中的插圖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這會為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案例3:七年級上冊《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一課中重難點之一就是張騫出使西域和通西域的意義。

師:同學們看「張騫通西域路線圖」這幅插圖,注意在圖中找出西域的大致地理範圍,張騫出使西域的出發點在哪?最遠點在哪?所經主要國家、主要山脈都是**?

生:西域是指今天新疆地區和中亞以至更遠的地區

生:張騫從長安出發,最遠到達安息,所經國家有大宛、大月氏、安息、大夏等 ……

師:看圖很仔細,那麼張騫去和回路線有什麼區別呢?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張騫身上具有什麼樣的精神呢?

生:張騫去時是沿著天山南麓,回來則沿著崑崙山北麓。

生:學習他堅忍不拔的毅力和不辱使命的精神……

通過教師問題的不斷深入幫助學生形成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線的印象,又學習了識讀歷史地圖的方法,引導學生認識到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西行之路的艱難,而張騫出使西域的開闢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使得中原王朝通西域各國的關係逐漸密切,為絲綢之路的開闢打下基礎,從而幫助學生解決了重難點問題。

在歷史學習中,掌握歷史概念,探求歷史發展動因和規律是學習的目的之一。初中學生的思維發展正處於關鍵轉型時期,正由具體、直觀的感性經驗向理論型轉化,而思維的加深和對概念的掌握,是需要較多豐富的直觀材料加以支援的,特別是抽象的歷史概念,而複雜的歷史概念常會讓歷史問題不容易解決,而歷史插圖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可感性等特點,在幫助學生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歷史現象時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案例4:九年級上冊《向人類扼殺者宣戰》一課,教學中的難點是關於「人文主義」概念的理解。

師:同學們開啟書第五頁,我們一同來欣賞插圖「蒙娜麗莎」,這幅世界名畫藝術價值很高,那麼在這幅插圖中,你欣賞到了什麼?

生:畫中人很美,很逼真,她的微笑很迷人……

師:看來大家審美水平很高啊!這幅達文西的畫作又被稱作「神秘的微笑,塑造的是資本主義上公升時期一位城市資產階級的婦女形象,那麼為什麼畫中人那淺淺的微笑會引起當時巨大的轟動呢?

想想我們以前所介紹西方繪畫作品是個什麼特點呢?

生:過去反映的多是宗教為主要內容

……師:「蒙娜麗莎」的笑則是反映了人的感情和願望,這是以往一直以宗教內容為繪畫內容的西方繪畫作品中所沒有的,這次是體現了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這正是歷史上著名的文藝復興運動中的「人文主義」的特點---以人為本!

通過學生自身對畫作的觀察和欣賞,培養了學生的審美同時引導學生對畫作中的「微笑」進行思考,通過對以往繪畫作品中所反映的內容的對比,教師深入的點撥,把本課對什麼是「人文主義」有了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文藝復興反映了早期資產階級不滿教會對精神世界的控制」就比較容易了。對初中生而言,印證重要事實、形象直觀的插圖遠比老師長篇大論更容易接受,更有說服力。教師依圖為據,因勢利導,將難點重點一一化解成學生通過觀察插圖就可直觀回答的問題,將插圖具體化、問題化,賦予了插圖一定的深度和生命力,讓它在學生的眼裡和腦海裡鮮活起來,學生理解書本知識起來就容易多了。

三、 注意聯絡,多圖合用

「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勇於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 這是《歷史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利用插圖進行發現、**教學,有利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歷史插圖中包含著許多資訊,是文字所不能包容的,多圖的聯合更可以從不同角度了解歷史、認識歷史,有利於培養學生發現、**能力。

案例5:七年級下冊《開放與交流》對唐朝的長安是當時的國際性大都市的介紹。

師:最為國際大都市,同學們認為應該有什麼特點呢?

生:繁榮、發達

師:那麼作為當時世界著名的國際大都市——長安,作為我們現代人來講如何能「看到」當時的發達與繁榮呢?(強調注意書中插圖反映了什麼?)

(書中插入了 「唐長安城示意圖」、「唐長安城下水道鐵閘門」、「唐代大食旅行者陶俑」、「唐騎駝樂舞三彩俑」這四幅圖)

生:通過「唐長安城下水道鐵閘門」這幅插圖能看到當時城市的公共設施是非常先進的,當時就有下水管道了!

生:看「唐代大食旅行者陶俑」這幅圖,能看出當時來長安的外國人很多,體現了國際都市的開放。而「唐騎駝樂舞三彩俑」更是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國唐三彩的藝術形式展示西域的風情!

通過插圖展現長安這個國際性都市的繁榮,不僅讓學生從長安城的布局看出對後世的影響,長安城的設施看出當時城市的先進,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使得學生充分理解這個當時的國際都市為我們展現的繁榮,這要比文字所說的更為直觀。

歷史本身是不斷發展,相互聯絡的。在歷史教學這是不可忽視的一點,因此歷史課本插圖本身也不是完全獨立存在的,教師應注意到**之間的聯絡,以及將前後不同章節的相關插圖貫串起來使用,這會讓學生對歷史有完整的認識,比較全面地掌握所學的知識。而多幅插圖的聯合不僅侷限在同一課中,在不同課對同一問題的關注也可通過插圖來聯絡進行了解。

案例6:七年級下冊《元帝國拓展統一多民族國家基業》關於元朝疆域的介紹。

師:作為中國歷史上創造少數民族政權輝煌的元朝, 它的疆域也創造了中國歷史的輝煌,下面我們就通過以前對各朝代的疆域圖的對比來看看。

(指導學生翻看第17頁「唐疆域圖」,第56頁「遼、北宋、西夏並立形勢圖」,第61頁「金、南宋對峙形式圖」和第76頁「元疆域圖」)

師:通過這幾幅對比,大家能發現什麼?

生:元朝的疆域最為遼闊

師:沒錯,通過對比我們發現元朝的疆域最遼闊,這段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疆域最遼闊的時期,為什麼元朝會擁有中國歷史上最為遼闊的疆域呢?首先我們從蒙古這個少數民族講起……

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學會通過多圖多課的結合,舊知與新知聯絡在一起,通過一次優化歷史多幅歷史插圖,讓歷史插圖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說話」,使歷史插圖成為學生學好歷史的得力工具和有力助手,讓學生在了解的基礎上獲得從**中獲取資訊的技巧, 更豐富了學生對歷史資料的掌握。

四、歷史插圖與多**教學課件相結合

歷史教科書中不同形式的插圖給學生展示了多面的歷史,但如果在教學中僅讓學生讀讀看看,未免單調,使教學效果打折扣。隨著20世紀90年代以來資訊科技的迅猛發展,知識的檢索、加工和處理,以及知識的表達、傳輸技術都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21世紀,資訊化主導著社會發展。

資訊科技的發展對教育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資訊化帶來的人們交往方式的變化,賦予了課堂教學和師生交往嶄新的內涵,使以知識傳授為主的課程目標向以學生能力的發展為主的課程目標轉變,使接受式學習向**式學習轉變。資訊科技的發展也改變了教學方式,通過借助多**演示的手段,「能將語言文字、掛圖、標本、**、幻燈、電影、電視等各類教材和方法,統一於自身並加以運用。

」更可以形象地表現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讓「歷史」動起來,活起來,讓學生看得見、聽得懂、想得通。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過程由教師、學生、**三個基本要素構成,三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資訊的傳播者,學生是教學資訊的接受者,**傳遞則是教學資訊的載體,是溝通教與學的橋梁。教師通過多**課件進行演示,讓靜態的歷史插圖動起來,進一步呈現現象,展示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為學生的思考和**作出提示,更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歷史課堂導學案的編寫及運用

龍鎮農場中學武鳳彥 我校在2013年開始學習運用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 的教學模式,下學期再開學之初,我校即全面鋪開這種模式,又在管局開展的課堂教學大賽中加入了 導學案 這一輔助教學手段,在學習 嘗試 運用了一段時間後,我有了一定的做法和模式,寫出來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批評指導,也希望這一方法不斷完善...

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分析

作者 黃爭 課程教育研究 2018年第51期 摘要 初中階段的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由於缺乏相關的歷史知識,以及沒有形成大體的歷史框架 所以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會感覺到十分枯燥,從而對歷史課程失去興趣。歷史事件對於大多數今人而言,已經與故事無異,且歷史事件本身就具有非常強的故事性,所以教師在開...

歷史課堂的教學反思

上一節歷史課,內容是 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的改革和革命 這節內容中的一部分內容,即 1816年改革 和 美國內戰 這節課有新穎突破的地方。主要體現在 1 以問題助教為整節課經脈,是本節課特色之一。長期以來,我受應試教育影響至深,由於多年教學生如何應對中考,所以在教學中過多注重歷史知識傳授而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