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心理學 2

2022-11-22 10:30:06 字數 4811 閱讀 2003

心理學的研究物件:是研究心理現場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心理現象由心理過程、個性心理兩個部分組成。

個性心理中個性傾向性構成離心力發展的動力因素。個性傾向性:需要、動機、興趣、世界觀。

個性心理特徵:能力、氣質、性格。

心理的實質: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心理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主觀的能動的反映。

意識的意義和特徵:人的意識主要表現為用詞的形式鞏固在頭腦中的知識體系,意識的第乙個特徵是能動性、目的性、具有自我意識。無意識現象在正常狀態下是意識不到的,同時也是不能自覺進行控制和調節的。

無意識現象:在正常狀態下是意識不到的,同時也是不能自覺進行控制和調節的。

心理學對教學活動的影響:教育心理學主要研究學校教育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它的研究物件範疇主要是在學校教育情境中。

1明確教學目標2分析任務3確定學生原有水平4設計課程5教學6評定,按照教學目標來確定教與學的效果。

2023年,德國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第乙個心理學實驗室,脫離哲學,獨立發展的標誌。心理學主要流派:1構造主義,奠基人馮特,代表人物鐵欽納,基本觀點是研究人的心理主要研究人的意識經驗,人的經驗可以分為三種元素即感覺、意像和激情,所有複雜的心理現象都是由這些元素構成的。

2、機能主義創始人美國詹姆士主張研究意識3、行為主義美國華生,代表斯金納和班杜拉。以刺激和反應的術語解釋行為。4、精神分析學派奧地利精神醫生弗洛伊德,強調心理學應該研究無意識現象。

5、格式塔心理學德國威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反對把意識分析為元素,而強調心理作為乙個整體、一種組織的意義。6、認知心理學2023年美國奈賽爾發表《認知心理學》,計算機模擬和人工智慧等研究方法7、人本主義心理學,20世紀56十年代馬斯洛和羅傑斯,認為心理學研究的首要任務在於了解人,揭示人的本性,從人的存在出發,以人為本,用整體分析法對人做出完備的描述。

教育心理學:主要研究學校教育情境中學與教的心理規律,它的研究物件範疇主要是在學校教育情境中。

高等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物件與性質及其任務:定義為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相對於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在教學方法上的特殊性表現:

1教學中學的比重逐漸增加,教的比重逐漸降低2教學上由傳授法向指導法轉化,學習法由再現式向探求式、研究式轉化3在教學內容上,又傳授基礎知識為主向傳授知識為主轉化,由注重教知識向教思維方式轉化4校內教學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教學與科學研究相互滲透,並在社會實踐和科研活動中鍛鍊獨立工作的能力。

結合實際用心理學的術語闡釋學習高等教育心理學的意義:首先,學習高等教育心理學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其次,通過對高等教育心理學的學習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第三,學習高等教育心理學有助於進行教育教學改革。

高等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填空):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個案研究法。

高等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1客觀性原則2發展性原則3理論聯絡實際原則4教育性原則

學習動機概念:動機指推動個體活動的內外動力因素。填空有內驅力,誘因。

學習動機的種類:一奧蘇貝爾的分類成就動機由以下三個方面的內驅力組成:1認知內驅力是一種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識,系統的闡述並解決問題的需要。

2自我提高的內驅力是指個體由自己的學業成就而獲得相應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交往內驅力是指個體為了獲得教師的讚賞和同伴的接納而表現出來的把工作、學習搞好的一種需要。掌握的觀點:

成就動機的三個組成部分即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交往內驅力在動機結構中所佔的比重並非一成不變,通常是隨著年齡、性別、個性特徵、社會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

兒童心理表現:早期,附屬內驅力突出,後期和少年期,來自同伴,集體的讚許和認可代替了對長者的依附。

辨析題: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係:首先學習動機的性質與學習效果的關係一是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相一致,好的動機產生好的效果,反之相反。

二是不一致,其次學習動機的水平與學習效果的關係倒「u」曲線,當學習動機處於適中水平時,學習效率最高。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係不是一種單向的關係,而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雙向關係。

簡答:大學生學習動機的特點1、學習動機的多元性,主導大學生學習動機是求知探索的動機、友情交往的動機、成就建樹的動機、自尊自主的動機。2、學習動機的自律性3學習動機的社會性4、學習動機的職業化。

案例題:用強化理論解釋大學生的學習現象和學習動機:強化理論是斯金納提出的,刺激反應作為解釋所有心理現象的最高原則,因此,在學習活動中,採取各種外部手段如獎賞、評分、等級、競賽等,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起其相應的學習行為。

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如教師的表揚、獎學金會刺激學生努力學習,強化還分為連續強化和間斷強化例如大掃除。

成就動機理論的概念分類: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是激勵個體樂於從事自己認為重要的或有價值的工作,並力求獲得成功的一種內在驅動力。代默里和阿特金森。

用成敗歸因理論解釋大學生的某些學習現象:美國心理學家海德,他認為人們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環境兩種需要,手段是了解人們的行動原因,後來羅特根據控制點把人分為內控型和外控性。歸因的影響主要表現:

首先歸因導致人們對下一次成就行為結果的期待發生變化,其次歸因將導致人們出現不同的情感反應。第三歸因將會導致人們產生不同的責任意識。

自我效能感應理論是班都拉提出。

學習動機的培養:(一)創設學習情境使學生產生成功體驗。首先,由於新舊學習內容之間有著內在聯絡,先前學習中的問題必然會影響到今後的學習。

其次課題難度要適當,經過努力要可以完成,否則總不能正確完成,就會喪失信心。第三課題應由易到難第四,在某一課題上獲得成功感。(二)確立適度的學習目標,對學生進行成就動機訓練,成就動機訓練分兩種形式:

一是直接訓練,即學生直接接受訓練之訓練,二是間接訓練,即訓練者先訓練老師,然後老師再訓練學生。訓練分幾個階段:1、意識化2、體驗化3、概念化4、聯絡5、遷移6、內化

(三)面對實際問題,利用動機轉移,培養學生學習動機。(四)培養學生的自尊心,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首先創設條件,使學生產生成功體驗,其次教師可以為學生樹立成功的榜樣來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

(五)進行歸因訓練,指導學生正確歸因。成就動機水平高的學生在失敗時把失敗的原因歸於努力不夠,即使失敗也不灰心,不會產生獲得性無助感。

學習動機的激發指在一定教學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潛在的學習動機轉變為現實的學習動機。教師怎樣做:1、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2、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3、充分利用強化原理,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4對學生進行競爭教育,適當開展學習競賽。教師在運用競賽方式時應該注意:1教師要教育學生正確認識競爭的利與弊,教給學生公平競爭的方法和手段,教會學生學會競爭2按學生的能力等級進行競爭,使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的機會3、進行多指標競爭,使多數學生獲得成功,鼓勵學生多元成功。

4提倡團體競爭5鼓勵個人的自我競爭和團體的自我競爭。

學習概念:廣義指人和動物的學習,是憑藉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變化。首先學習使憑藉經驗引起的,不是由經驗引起的行為變化不能稱之為學習。

第二學習所引起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是相對持久的,暫時的行為變化不是學習的結果。第三學習所引起的行為變化可以是內隱的,也可以是外顯的。第四學習引起的行為變化是多方位、多側面的。

第五學習者、學習情境、行為變化構成了學習的三個要素。狹義學習指學生的學習,是在教育目標指引下,學習者獲得經驗引起行為變化的活動。具體而言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有系統的進行的,是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前人所積累的文化科學知識,並以此來充實自己的過程。

大學生學習的特點:1、專業化程度高,職業定向性較強。實踐知識豐富,動手能力強。

學科內容的高層次和爭議性。學習方法上:自學方式日益重要,學習的獨立性、批判性和自覺性不斷加強,課堂學習與課外和校外學習相結合。

學習的一般分類:一加涅的分類:按照學習層次分類:

1、訊號學習2、刺激反應學習3、連鎖學習4、言語聯結學習5、辨別學習6、概念學習7、規則學習8、解決問題學習。按照學習結果分類:1、智慧型技能2、認知策略3、言語資訊4、動作技能5、態度

桑代克的聯結說:是創始人,教育心理學鼻祖,主要觀點:1、學習的實質在於形成一定的聯結2、學習的過程是乙個試誤的過程3、提出了學習的基本原則和規律即準備律認為聯結的增強或消弱取決於學習者的心理準備、練習律認為由於練習和重複,聯結就會增強、效果律認為刺激反應的聯結,獎勵增強反之消弱。

認知學習理論:認為有機體的行為不是機械的刺激反應而是乙個對環境既選擇又加工的過程,人對刺激的反應不是直接對應的,而需要經過一連串的心理轉換活動,科學的教學手段是去分析認知程式與結構,研究學習者的內部活動和過程。

斯金納認為強化也是一種操作,強化的作用在於改變同類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

人本主義理論:代表人物馬斯洛和羅傑斯。強調學習過程中人的因素,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學習的實質就是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自己的情感,學會與教師及班級成員交往,闡明自己的價值觀和態度,實現自己的潛能,達到最佳境界的過程。

認為學生要具備自我實現的動機,在教學中應採取以下策略:1、避開過去2、採取積極接受的態度3、要放置把一切事物都看穿了的「低俗化」傾向和畏懼美好事物的恐懼心理。

運用人本主義理論進行教學設計分析教學現象:學習的原則:1、對學習充滿渴望2、意義學習3、快樂學習4、參與學習。

簡答:大學生觀察發展的特點:1、一般知覺能力達到成熟水平2、觀察具有明確的目的性3、觀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統性4、具有相對的深刻性和穩定性。

記憶是人腦積累和保持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

問題:運用大學生識記得規律促進學生的識記效果:1、控制識記材料的數量調高識記效果與性質2、考慮識記材料的性質提高識記效果3、增強識記得目的性與主動性4、加深對材料意義的理解程度5、對所學材料多重編碼和組塊化編碼。

6、調動多種分析器協同活動提高識記效果7、調高學習者的覺醒狀態。

遺忘的發展是不均衡的,其規律是從遺忘的速度上為先快後慢,從遺忘的內容上是先多後少,到一定時間遺忘不再發展,這一規律被稱為遺忘規律。

教育心理學主要關注的是個體知識及獲得。

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把個體的知識分為兩類,一類為陳述性知識,另一類為程式性知識。

陳述性知識也叫描述性知識,是個人具備有意識的提取線索,因而能直接陳述的知識。

同化包括上位同化、下位同化和並列結合同化三種方式。

學心理學 用心理學

作者 李浪青 都市家教 上半月 2014年第03期 摘要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模式的廣泛開展,學校的管理制度也進行了相應調整。管理過程再不是僅僅遵照傳統循規蹈矩的模式和手段而執行,更多的是順應校園管理 以人為本 的發展趨勢,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管理和教學。本文就 學心理學 用心理學 的教學態度來闡述心理學...

2 《教育心理學》A真題

教育心理學 a試卷 2011.4 課程 66602 本試卷共8頁,滿分 100分 考試時間150分鐘。一 單項選擇題 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 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乙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請將其 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 多選或未選均無分。1 一般認為,桑代克發表的 教育心理學...

高校教師崗前培訓作業 高教心理學

2.人際關係壓力 大學校園屬人群密集型場所,大學生面臨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乙個大學裡的同學由於來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 價值觀念不盡相同,其個性 習慣的差異更顯突出,學生容易發生人際關係方面的摩擦與衝突,並無力自行妥善解決,導致交往受阻。也有一些大學生因缺乏交往技巧和能力,出現不同程度的人際關係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