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教學 上

2022-11-19 04:18:06 字數 4826 閱讀 3719

第八章教學(上)

【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教學、教學模式、教學原則、教學組織形式的概念,了解教學的基本任務、教學活動的本質特徵、教學模式的分類、教學原則應遵循的要求、班級授課制的主要特徵與評價,以及教學組織形式改革的趨勢。

第一節教學的意義與任務

一、教學的定義

所渭教學.乃是教師教、學牛學的統一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同時,身心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並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在學校教育活動中。

教育目的的實現和教育任務的完成,主要是憑藉教學活動實現的。

二、教學的任務

(一)關於教學任務的傳統表述

先前我國理論界關於教學任務的研究,主要是在學習前蘇聯教學論和總結自己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傳統的關於教學任務的認識,主要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傳授和學習系統的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智力和體力。

(3)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共產主義世界觀和道德品質。

(二)近些年以來我國關於教學任務的不同表述

目前,在國內由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推行的以及由各種學術團體發起的課程與教學改革中,在任務和目標的表述上做了許多改革,表現之一就是不再恪守國內的傳統,採用了類似發達國家的方式,將思想感情和能力的培養置於教學任務中居前的位置,同時將學習知識的任務放在靠後的位置。顯然,這樣的變化,意在改變長期來在我國中小學教學活動中過於強調知識,以至忽視了思想感情和能力培養的傾向。

第二節教學活動的本質及模式

一、關於教學活動本質的界說

教學活動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認識活動,因此它應該服從人類認識活動的一般規律,如認識是人腦的反映,認識過程是乙個從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實踐的過程的規律等等。教學活動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認識活動,既要受到這些認識規律的制約,又表現出了它自己獨特的特徵。

教學活動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

(一)教學認識過程是一種學生的認識過程

在基礎教育階段,教學認識主要指中小學生的認識,這是教學認識最具決定性的特徵,下面幾條特徵也要受到這一決定性特徵的制約。

(二)教學認識過程是一種間接性的認識過程

學生的認識在總體上是去認識人類已知的事物,在認識的物件和方式上都具有間接性的特點:

首先,認識的物件是間接的。學生學習的知識不是本人親身獲得的,而是現成的、前人的認識結果,主要表現為書本知識和理論知識。是數十年、數百年、數千年問由前人逐漸積累起來的,經過長期、反覆的實踐檢驗的真理性知識。

其次,認識的方式是間接的。學生不是直接同事物打交道去獲得對於事物的認識,而是通過讀書、聽講、觀察等方式接受現成的知識,然後通過作業、實驗等方式應用。

由於教學認識的這種間接性,使得教學活動獲得了在一般認識活動中所沒有的巨大優越性,這就是教學認識的高效率,學生可以在短短的幾年時間掌握人類幾千年認識結果中最重要最有價值的內容。應當指出,教學活動雖然是以間接認識為主,卻不等於無視直接經驗。而且,是否善於利用學生的直接經驗,是否能夠將間接經驗轉化為學生的直接經驗,或者與學生的直接經驗聯絡起來,對於教學活動的成功是舉足輕重的。

(三)教學認識過程是一種在教師領導下的認識過程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認識是在教師領導之下進行的,學生的任何學習活動都不可能沒有教師的指導而孤立存在。教師的領導作用的發揮必須注意以下兩點: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領導的方式應當是多樣化的。

(四)教學認識過程是一種有教育性的認識過程

教學是教育活動的主要途徑。任何歷史時期,任何國家和社會的教育都會將自己的根本利益及其要求體現在教育目的中,教學認識必然要為某種教育目的的實現服務。因此,教學認識的教育性不能夠像其他認識活動中那樣偶然地、自發地發揮作用,而是成為經常的、自覺的追求,成為必須有意識、花力氣去實現的東西。

教師必須努力保證教學認識的內容和形式、過程和方法都與教育目標方向一致,必須努力使得學生從教學認識中產生的情感、形成的價值觀等是積極的、向上的,是與社會要求和教育目的相一致的。

三、教學模式

(一)教學模式的概念

按照一般的意義,模式是某種事物的標準形式或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樣式。根據國內外有關教學模式的研究和相應的定義,教學模式的概念可以這樣表述:以某種教學理論為指導,以一定的教學實踐為基礎形成的,教學活動的各個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式整合而成的、比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學實踐形式。

教學模式是認識和把握教學活動多樣性的關鍵。

(二)教學模式的種類

由於研究者的出發點和關注點不同,對於教學模式的分類也十分多樣,有些比較注重模式的概括性,有些則更注重模式的具體差別。

1.關於教學模式的概括化研究

我國有的學者指出,教學模式的具體形式雖然多種多樣,但從根本持徵上,大致可以概括為三種類別,即師生系統地傳授和學習書本知識的模式,教師輔導學生從活動中自己學習的模式,折衷於兩者之間的教學模式。

2.關於教學模式的全面化的研究

在西方,關於教學模式的研究最為全面、完整,最有代表性,從而影響也最為廣泛的是美國學者喬伊斯和韋爾的成果,這些成果集中反映在《教學模式》一書中。在這本關於教學模式的專著中,他們提出了資訊加工類、個人類、社會類、行為修正類4類教學模式,共有25種:

資訊加工類的教學模式包括:概念獲得模式、歸納思維模式、**訓練模式、先行組織概念模式、記憶模式、認知發展模式、生物科學**模式。

個人類的教學模式包括:非指導性教學模式、群辯法模式、意識訓練模式。

社會類教學模式包括:課堂會議模式、直率性訓練模式、群體調查研究模式、角色扮演模式、法理學**模式、研究室訓練模式、社會**模式、社會模擬模式。

行為修正類教學模式包括:相倚性管理模式、通過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模式、訓練模式、掌握學習模式、減輕緊張模式、脫敏模式、使教與學的特點相適應的模式。

第三節教學原則

一、教學原則的概念

教學原則是根據教育、教學目的,反映教學規律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一般地說,教學活動越是能夠符合教學原則,教學活動就越是容易成功。反之,教學活動越是脫離教學原則的要求,教學活動就越是可能失敗。

二、介紹幾種教學原則體系

(一)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體系

目前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體系,是在前蘇聯凱洛夫教育學的原則體系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中基本的有五條即下面討論中的前面五條,但其內容已由我國教學理論和實際工作者結合我國的教學實踐有所發展,並補充了一些新的原則。

1.直觀性原則

指根據教學活動的需要,讓學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學習物件。是針對教學中詞、概念、原理等理論知識與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間相互脫離的矛盾而提出的。一般說,直觀的具體手段有以下三種:

實物直觀、模象直觀、語言直觀。

在教學中貫徹直觀性教學原則,對於教師有以下基本要求:

(1)要恰當地選擇直觀手段。

(2)直觀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3)要在直觀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認識。

2.啟發性原則(啟發自覺性原則、自覺性原則)

指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積極性,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地學習,以達成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是為了將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統一起來而提出的。

在教學活動中貫徹啟發性原則,對於教師有以下基本要求:

(1)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

(2)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

3.系統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

指教學活動應當持續、連貫、有系統地進行。是為了處理好教學活動的順序、學科課程的體系、科學理論的體系、學生發展規律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而提出的。

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於教師有以下要求:

(1)按照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的順序教學。

(2)教學必須由近及遠、由淺人深、由簡到繁。

(3)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4.鞏固性原則

指在教學中要不斷地安排和進行專門的複習,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能夠牢固地掌握和儲存。是為了處理好教學中獲取新知識與保持舊知識之間的矛盾而提出的。

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於教師有以下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

(2)保證鞏固的科學性。

(3)鞏固的具體方式要多樣化。

(4)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

5.量力性原則(可接受性原則)

指教學活動要適合學生的發展水平。是為了防止發生教學低於或高於學生實際程度而提出的。

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於教師有以下基本要求:

(1)重視學生的年齡特徵。

(2)了解學生發展的具體特點。

(3)恰當地把握教學難度。

6.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的原則

指教學要在科學的方**的指導下進行。是為了將教學中科學知識的傳授學習與思想品德教育統一起來而提出的。

在教學活動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於教師有以下要求:

(1)堅持正確的方向。

(2)嚴格遵守職業道德。

(3)實事求是。

(4)講究教學藝術。

7.理論聯絡實際原則

指教學活動要把理論知識與生活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是為了解決和防止理論脫離實際、書本脫離現實而提出的。

在教學活動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於教師有以下要求:

(1)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

(2)注重在聯絡實際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能力。

(3)聯絡實際應當從多方面入手。首先,應當盡可能廣泛地讓學生接觸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次,應當盡可能地結合本地區的特點;最後.應當注重中小學生發展的實際。

(4)幫助學生總結收穫。

8.因材施教原則

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是為了處理好集體教學與個別教學、統一要求與尊重學生個別差異而提出的。

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於教師有以下要求:

(1)充分了解學生。

(2)尊重學生的差異。

(3)面向每乙個學生。

第四節教學的組織形式

一、教學組織形式的概念

教學組織形式是教學的空間結構和時間序列的統一。教學組織形式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教師以什麼樣的形式將學生組織起來,通過什麼樣的形式與學生發生聯絡,教學活動按照什麼樣的程式展開,教學時間如何分配和安排等問題。

《教育學》實踐教學教案

一 實踐目的要求 1 加深對幼兒教育理論的理解,形成正確的幼兒教育觀念,初步掌握幼兒 教育工作的規律,學習幼兒教育工作的方法。2 獲得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對幼兒園教育現象進行分析 評價的能力。3 能夠進行實際操作活動,培養教育實踐能力。二 實踐學時分配 課外38學時 三 實踐教學方式 按照所學教材內容...

2019教師招聘《教育學》教學 上 判斷題練習四

1 教學任務受人們追求的教學價值取向決定,它指明各教育階段 各科教學應實現的目標要求。答案 2 運用啟發性原則的首要問題是讓學生動手,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答案 3 孔子認為複習是學習之母。答案 4 教學所傳授的基礎知識,是指形成各門學科的基本事實 相應的基本概念 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統。答案 5 所...

2019教師招聘《教育學》教學 上 單選題練習一

1 在教學中,通過學生觀察所學事物或教師語言的形象描述,引導學生形成所學事物 過程的清晰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從而使他們能夠正確理解書本知識和發展認識能力的原則是 a 直觀性原則 b 啟發性原則 c 循序漸進原則 d 鞏固性原則 答案 a 2 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展示實物 直觀教具進行演示實驗,使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