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育課程與課堂教學

2022-11-18 09:18:04 字數 3426 閱讀 4458

摘要:由江蘇等四省區聯合編寫的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 》教材,密切關注兒童生活,關注兒童主體地位:選材源於兒童生活,教材的主角是兒上,教材是與兒童對話的文字,教材呈現的是兒童的文化,是兒童的成長記錄冊。

面對新教材, 教育者應樹立正確的課堂教學價值觀,正確使用新教材,實現主體性與主體間性的統一。

關鍵詞:新教材;特色;課堂教學

從2023年春天起,筆者參加了由江蘇、湖北、安徽、廣西等四省區合作、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魯潔教授任主編的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材、教參編寫組。我們認真學習領會教育部頒發的課程標準理念,力求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忠實體現課程標準內容 。我們到學校與教師和學生座談,並進行調研和試教,了解學生所經歷的現實生活問題 ,把課程標準與兒童生活實際進行對接,著力架構橋梁,完成了從課程標準到教材的再創作,編寫出了起始年級的教材,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23年初審通過, 目前已進入實驗區實驗。

一、新教材的特色

新教材以現代人學觀為理論依據,編寫目的是為適齡兒童的品德與社會性發展開闢一條通向生活的通道,提供乙個可資對話的文字,以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我們本著密切關注兒童生活,忠實反映課程標準和時代要求的原則,力求促進兒童形成基本的待人處事的價值觀念和思考問題的取向。

(一)選材源於兒童「生活事件」,體現綜合性

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離開了參與社會生活,學校就沒有什麼目標,也沒有什麼目的」。道德的形成何以與生活具有密切的聯絡?道德教育為什麼必須以生活為基礎?

這是由生活和道德的特殊性決定的。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生活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是由人的活動所展開的世界,是人通過人自身的活動而生成的。

人在生活中舒展著自己的生命,體驗著自己的生存狀態,享受著生命的快活和生活的樂趣。」道德存在於人的生活中,沒有脫離生活的道德。因此教材選取的大多是普通人的生活,是真實的生活,是日常的生活,並以正在進行中的今天的生活為主。

教材從兒童生活出發,不以知識體系為綱,而是以綜合化生活中兒童的視野展開,所遵循的是生活的邏輯,而不是學科的邏輯,也不是德目排列的序列邏輯。教材以兒童的生活事件為基本內容,作為乙個個生活事件,它的內容必然是綜合的,其中有道德內容,有非道德內容,有社會性發展的內容,有科學文化的內容等等,把自然 、社會、文化等各種因素進行統整,努力體現一種與生活本身一致的綜合課程的特色。

(二)教材的主角是兒童,教材是與學生對話的文字

以往的德育教材基本是單向傳遞知識和資訊的工具,是寫滿道德條文的「美德袋」,是編者的獨白文字。新教材主人公是與學習者年齡相仿的兒童,是乙個個的「夥伴」。教室中的兒童與教材中的「夥伴」交往、對話、共鳴;「夥伴」不斷地講述自己的生活經驗,引起教室中的兒童對自己生活經驗的回顧;「夥伴」不斷提出問題,激起教室中的兒童去反思、議論、交流;「夥伴」不斷地發出倡議,引導活動,激起教室中的兒童去觀察、訪問、探索、實踐……教室中的兒童與教材中的兒童在相互交往、相互激發、相互作用中使認識不斷地融合,建構出新的意義世界。

(三)教材呈現的文化是兒童的文化

手捧新教材,封面上一群快樂健康、聰穎活潑的孩子正激情澎湃奔向我們,奔向未來。每乙個富有愛心的人看了,臉上都會情不自禁地綻開會心的微笑,願意和這些陽光燦爛的孩子們相識、相知。開啟新教材,可愛的**畫、親切的生活照、清新的兒童的話語體系,富有童心、童真、童趣,使教材面貌耳目一新。

教材不再是板著面孔的「傳道士」,而是孩子們的家園、夥伴、朋友,它引領著孩子們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認識社會,用自己的言語交流表達。

品德培養要回歸生活,但又要高於生活,並為兒童將來的生活奠定基礎。因此,教材編寫過程對兒童現實生活進行流理、反思與拓展,呈現的每個生活場景都經過精心錘煉。兒童渴求知識、渴望發展,兒童發展並不排除間接經驗和知識的學習,對相關的法制、國情、 歷史 、地理環境等知識也通過兒童喜愛的方式作了巧妙安排。

(四)教材是兒童的成長記錄冊

教材不僅是資訊和知識的載體,而且是激發學生自我建構的文字。新教材中大量的對話。留白,給兒童參與、行動、反思、發揮和想象的空間。

兒童及時貼上了本階段活動時的**,畫出心中最美的**或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當時的思考、自己的喜怒哀樂。教材也就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令孩子真情投入,留下的是串串成長的足跡。當一冊教材學完,家長、孩子都會信加珍惜,不忍丟棄,因為教材已成了孩子的創作手冊,成了孩子自己的影集、畫冊、心靈檔案,成了孩子珍貴的成長記錄冊。

二、新課堂教學

當課程改革由研究進入到學校實踐時,新課程必須由教師通過一節節課、一次次活動來詮釋,來表達。教學觀念的轉變,包括教學價值觀的轉變,都不能脫離教師的教學實踐,不能不關注他們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如何實現內化的過程。只有教師合理的表達才有新課程。

因此新時期的教師教學理念要清新,教學思路要清晰,教學實踐要具體。

(一)應樹立什麼樣的課堂教學價值觀

教育教學活動不可能迴避價值觀問題,不可能迴避教育目的問題,教師的價值觀念具有真實的指導教師制訂教學目標和定向實踐行為的作用。為此,我們需要找出教學行為、教學言語背後深藏而實存的教學價值觀,認識這種價值觀的問題所在。只有在教師的頭腦中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並在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持久地去實現,才能使教師新價值觀與新教學行為聯絡、共創、互動,並貫穿於改革的始終。

1.新基礎教育主張今日中國的中小學教育,應當把形成學生主動、健康發展的意識與能力作為核心價值,在教育的一切活動中都要體現這一價值。「發展」作為一種開放的生成性的動態過程,不是外鑠的,也不是內發的,人的發展只有在人的各種關係與活動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實現。

2.「道德教育從其根本宗旨來說是**(使人成為人)的教育,就其具體目標來說是成就人的德性的教育(德性是人性的自覺,它使人成為人)」。品德培養的目的不在於告訴他們多少道理,使他們去遵守多少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形成基本的待人處事的正確觀念以及思考問題的正確取向。

3.德育課程教學目的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與生活指導。《品德與生活》課程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熱愛生活的兒童。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課程性質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它不是行為規範、歷史、地理等知識的簡單相加,不是乙個知識「拼盤」,而是一種「化合物」,一種「合金」。

因此品德教學不只是「頸部以上的事情」,而是學生認知、情感、意志、軀體「全部沉浸」的過程,是生命整體投入的過程。

4.教材價值取向具有新的時代特徵:新課程是先進文化的體現者,緊跟時代步伐,促進學生品德、社會性發展,具有新的時代特徵。倡導以現代生物學為基礎的「生態觀」:

人與人彷彿生物鏈中的生物一樣,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有自己的存在價值,誰也離不開誰;以仁愛思想為基礎的「換位思考現」:引導人們凡事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誠實守信、客觀公正;以市場經濟理論為基礎的「共贏觀」:化解過度競爭帶來的緊張、自私、唯利是圖,倡導真正的集體主義,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以多元化社會為背景的「多元現」;在分清基本的是非標準基礎上,在某些領域中,特別是屬於私人生活的領域內,允許有不同的選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尊重、理解為基礎的「對話觀」、「分享觀」:

人與人需要商談、溝通、諒解,助人為樂、消除誤解和隔閡,共同前進,共謀發展。

中職學校德育課程課堂教學生活化探微

摘要 2008年新一輪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的課程改革方案正式實施後。促使德育課課堂教學生活化勢在必行。針對現實,在正確認識教學生活化理念在德育課教學中的作用基礎上,在德育課堂上精心擷取典型案例,提高職業道德課的信度,配合校內 校外的實習進行 體驗式 的德育拓展,把課後的作業布置得 生活化 些,讓中職德...

第六章德育內容與德育課程A

學習目的與要求 了解古代與現代德育內容的區別 1了解現當代德育內容上的趨同 2理解學校德育內容的決定因素 3了解我國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 4第一節 學校德育內容及其決定因素 一 學校德育的內容 1 概念 指德育活動所要傳授的具體道德價值與道德規範及其體系。2 注意 由於歷史和文化條件不同,不同歷史時期...

中職德育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方法初探

摘要 中職德育課生活化教學例項的研究無論對於學生還是教師都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對中職德育課課生活化教學例項的研究可以改變中學政治教學的現狀,它也是德育課教學的需要。讓課堂教學回歸生活是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教學生活化不失為一種實現新課程有效途徑。筆者就教師在德育課教學中如何才能做到教學生活化這一主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