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新課程課堂教學反思

2021-03-04 09:57:39 字數 4675 閱讀 1233

周仕民歷史新課堂實施以來,歷史課堂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與活力,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透過現象對歷史課堂教學進行了反思:達成三維目標不能忽視知識目標、實現教學形式多樣化不能走「形式」、創造「互動」課堂不能沒有「秩序」和「規則」、確立學生主體地位不能輕視教師的作用、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不能走進多**教學的誤區。

一、 在三維目標達成的過程中不能忽視「知識」目標

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老師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達成的過程中,更多地關注了後兩者。老師們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學形式多樣、手段先進、方法靈活上,課堂上關注學生的體驗與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識目標的教學中常常蜻蜓點水,似乎強調基礎知識就背離了課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知識是基礎,是依託,是載體,是學生發展的雙翅,學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歷史線索和具體的歷史知識的同時,才能形成歷史學習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學會學習,才會產生愛國主義情感、正義感、社會責任感以及正確的生活態度、做人態度和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因此,要真正實現歷史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不僅不能貶低知識的地位,反而應當進一步強化知識的作用。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完整潔的歷史基礎知識由三部分構成:課程標準、教科書、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課標中明確規定了每段歷史時期的知識目標,這些知識要點是衡量、確定歷史基礎知識的統一標準;教科書依據課標,具體設計了歷史基礎知識的框架及其深度和廣度:而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則是歷史知識的最後落實。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的教學過程應該是乙個再創造的過程,通過師生的活動,最大限度地充實和豐富教科書所設計的歷史基礎知識的框架,使文字知識「活」起來,能否做到這一點直接關係到歷史知識的質量和水平,進而關係到三維目標能否有效達成。

二、實現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不能走「形式」

歷史課程標準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乙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老師們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編演歷史劇、開展歷史知識競賽、成語接力賽、虛擬拍賣會等都是老師們常用的教學形式。

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參與教學,師生、生生之間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

但是,有些活動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只是一種點綴。例如,歷史劇是學生非常喜歡的形式,但是教師在設計這些活動、指導學生編演時沒有充分考慮要達到什麼目的、學生可以從中了解些什麼,有時候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們嘻嘻哈哈,內容簡單、形式單一。表演過後就進入了下乙個環節,至於劇中表現的主題思想是什麼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

又比如:討論幾乎是老師們每節課都要採用的教學形式,但是有些問題根本就不具有討論性,有位老師在講鄭和下西洋時設計了這樣乙個小組討論題「假如你生活在當時,你是否願意遠航?」,這個問題是否有討論價值暫且不提,只說這個問題的指向,它明顯帶有個人的主觀傾向性,反映個體對事件的看法和意願,基本不需要討論得出結論。

另一類諸如「秦鞏固統一的措施有哪些?」這樣的問題書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給學生時間看書,學生就能歸納出來,討論實在是畫蛇添足,不但不能開啟學生的思維,引發爭論,進出火花,久而久之還會泯滅學生思考的熱情。因此,課堂教學中的每乙個環節都應該從教學需要出發,從學生需要出發,不能為了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

追求表面的形式,會遠離新課程的要求。

三、創造互動式課堂不能丟掉「秩序」和「規則」

新教育觀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歷史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師們的教育觀、教學觀、師生觀不斷更新,為了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老師們可謂絞盡腦汁。

有些課堂確實活起來了,老師與學生平等地交流、**,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乙個問題也隨之出現了,有時候,學生一旦動起來,課堂秩序就沒有了,學生們各說各的,似乎發表意見的同學或者小組與自己毫無關係。我聽過{昌盛的秦漢文化》一課,教學內容有以下幾部分:

1紙的發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2地動儀;3《九章算術》:4華佗的「麻沸散」;5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任課教師在設計這節課時採用了非常靈活的方法,「你認為以上哪項成就對後世的影響最深遠?

」。按照自願的原則進行組合,持相同意見的同學到乙個組,閱讀課文,補充資料,然後分組坐定之後,交流各自的看法。各小組的同學非常積極,從各個角度論證本組所選的成就的重大意義,老師作適當點撥。

應該說,教師的教學設計是比較新穎的,一改過去文化課教學中的枯燥。學生學習、參與的熱情被激發出來。但是,在其中某乙個小組闡述觀點、表達成果的時候,其他小組的同學要麼忙著整理自己的資料,要麼說笑、吵鬧,即使有個別想聽的同學也聽不清楚。

學生們不傾聽,不補充、不否定,明顯的錯誤發現不了,老師也只是與該小組的特定成員進行單向對話,對於每個小組的成員來說,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組的研究內容,而對其他小組完成的那部分知識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說,在這一節課裡,每個學生獲得的知識都是不完整的。與老師們談到這一問題時,老師們很無奈,一方面,他們清楚在混亂的課堂裡很難保證教學目標的完成,需要管理;但是又害怕因為管理而壓制學生的熱情。

毫無疑問,沒有了有效的課堂管理,就不會有成功的課堂教學。

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在日常的教學中和學生一起建立起新規則,培養學生學會傾聽、學會質疑、學會組織,,真正地使學生在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不斷產生新的想法,同時學會理解別人,尊重別人,共享他人的思維方法和思維成果。在追求課堂的民主、開放的同時,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規則」。

四、確立學生主體地位不能輕視教師的作用

歷史新課程教學實施的乙個基本原則是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已經成了廣大歷史教師的共識。在聽課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大多數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非常注意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的主體需要。

學生們敢於、樂於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個性得到了張揚。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有時在氣氛熱烈、民主的課堂裡卻只能看到學生的風采,老師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無的角色。例如,有一位老師在講《江南地區的開發》時,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組,老師在課前把問題布置給學生,由學生查詢相關資料,上課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談本小組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由於各小組準備充分,所以學生的熱情很高,也講得頭頭是道,但是受年齡、閱歷及知識水平的限制,有些問題說得不夠完整,有些觀點也有失偏頗,老師在小組總結時應該予以補充和糾正。可是在一節課裡老師只是在各小組間穿行,把話筒從乙個小組遞到另乙個小組,就像乙個置身於世外的旁觀者,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缺乏有效的指導。新課程下教師的角色確實發生了變化,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和灌輸者向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幫助者和合作者轉變,但是教師的作用不但沒有削弱,反而應該加強。

這是因為,在長期的接受式的教學中,學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師和書本提供的現成的結論。而新課程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性學習,但這種「自主與**」有時會使學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導、點撥和幫助。歷史是人文學科,具有綜合性、多樣性的特點。

從時間上看,上下五千年:從空間上看,涉及五湖四海;從內容上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社會生活、民俗風情等包羅永珍。這些無不為學生提供了寬廣的**天地和思維空間。

但不可否認的是,初中階段學生們所獲得的歷史知識是有限的,辨證的思維能力不強,有些觀點難免會出現偏差。諸如,9.11事件發生後,有些學生興高采烈;在「你最崇拜的歷史人物」的討論中有的學生崇拜希特樂等等。

這個時候的教師就是學生的引路人,把他們從偏執引向正軌。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除了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供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外,更應該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思維方式,掌握學習策略,同時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與學生一起去尋找真理,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嚮導。

五、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不能走進多**教學的誤區

《課標》中提出:「要努力創造條件,利用多**、網路組織教學,開發和製作歷史課件,開展歷史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在開發歷史課程資源的過程中,多**教學以其資訊量大、簡潔靈活、動態感強、傳遞迅速、形象直觀、聲畫皆備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所採用。

運用多**教學可以處理好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有利於歷史教學中創設情境,提供豐富的歷史學習材料,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但是,有些教師在使用的過程中卻走入了誤區:即多**成了課堂的中心。

在聽課的過程中常常發現有些教師在一節課的時間裡,**、動畫、音訊、**等無所不包,學生不斷地接受視覺、聽覺上的刺激,課堂上熱熱鬧鬧。可是學生就象一台機器,被動地接受多**這台「機器」的「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是必要的,但並不是運用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就是實現了教學的現代化,並不是製作了新奇生動的課件就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我認為,歷史教師在使用多**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明確目的。使用多**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從頭到尾地演繹課件,不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很難突出教學重點,淺化難點,教師在課堂上成了乙個單純的首尾兼顧的機器操縱者,看不到其教學機智,而學生也只是被動地接受資訊,且很難在稍縱即逝的資訊中把握一節課的知識結構、線索及要達到的目標。其次,要合理安排。多**所用的時間過長、頻率過快,不利於實現師生互動。

教師的精講、點撥以及學生的討論都在多**的連續演示中被擠掉了。教師沒有時間蒐集學生反饋來的資訊,學生要不停地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去適應,來不及對知識內容做深入細緻的思考,事實上他們真正參與課堂的機會被多**剝奪了。再次,要調動學生。

任何教學手段的使用都要盡可能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於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總之,多**教學不是萬能的,目前為止它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替代不了通過師生交流與溝通而進行的知識傳遞與情感交流。因此,歷史教師在使用多**輔助教學時要與常規的、甚至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課件的數量或質量,而忽視了多**在教學中所處的位置。

除此之外,歷史課堂中出現的合作的低效、提問的泛化等問題也是老師們必須認真思考和應對的。課堂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歸屬和落腳點,解決現存問題,推進歷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尋找縮短教育理想世界與教育現實世界距離的最佳結合點,對一線歷史教師來說任重道遠。

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反思

中學生數理化 教研版主要欄目 課程解讀 習題點精 實驗探索 嘗試創新 易混概念辨析 名師專題講座 解題思想方法 學習障礙分析 命題趨勢 試題研究 心理調適 熱點透視 觀察思考 經驗交流 課題研究等。當前的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推動新課程的主要場所還是課堂教學,而數學在培養學生創新...

新課程課堂教學的體會與反思

新課改已經進入全面的實驗階段,通過一階段的教學我感覺到,新的理念 新的標準 新的教材,帶來了面貌一新的課堂教學。新的教材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人教版教材的編寫無論是從內容的呈現方式,還是頁面的設定上都重視兒童已有的經驗和興趣特點,提供豐富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這些正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

新課程背景下歷史課堂教學的「活化」

作者 蔣華強 江蘇教育研究 2012年第11期 歷史是絢麗多彩的,歷史課堂教學也應該精彩紛呈。如果歷史課堂教學淪為簡單的知識灌輸和機械的重複訓練,必然枯燥無味,缺乏活力。一 課堂教學的 活化 指向學生主體意識的啟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主體意識的啟用必須著重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啟導學生的思維,喚起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