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如何融入感恩教育

2022-11-11 06:27:03 字數 5902 閱讀 7585

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張琴(廈門興才職業技術學院,福建廈門361024)

摘要: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環節。在新形勢下,培養民辦高職生的感恩意識

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從教育的層面來說,感恩並非-9生俱來的天性,需要在思政課教學中融入感恩教育的內容,通過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等教學方法和手段來激發學生的感恩意識,培養感恩品德,進而外化為感恩行為。

關鍵詞:民辦;高職生;感恩教育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一、

新形勢下民辦高職生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分析

老師、親人之間的感情聯絡就會淡化,人際交往不斷減少,人際關係日益「陌生化」。45.9%的民辦高職生放假在家都把時問花在上網、qq、微信、遊戲上面,缺少與父母、親朋好友進行必要的溝通與交流,這在一定

(一)網路等大眾傳媒的消極影響縮小了感恩教

育的空間

大資料時代背景下,以網路、微信、微博、廣播電

視等為載體的大眾傳媒已經成為民辦高職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調查,民辦高職生的上網率高達94.5%,83%的民辦高職生以網路為獲取信

程度上導致了其親情丟失和感情淡漠,客觀上也促使了部分學生的極端個人主義與自私自利行為,從而在無形之中壓縮了感恩教育的空間。

(二)以「隔代教育」為典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弱化

息的主要渠道。網路等大眾**的特殊滲透力和影響力,對民辦高職生感恩意識的養成、積澱和鞏固起著

了感恩教育的實效

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方面,海量資料的產生、傳播和儲存,打破了課堂教學的侷限性,開拓了民辦高職生的視野,也使民辦高職生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知識權威的從眾心理,有利於啟用民辦高職生的創新意識。另

一「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三代同堂的家庭模式,弱化了家庭教育中感恩教育的實效性。調查中了解到,有95%的受訪家庭是獨生子女家庭,80.6%的家庭是三代同堂,60.7%的孩子從小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大。多數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把孫子(女)當成家庭生命的延伸,寄予「傳宗接代」的厚望,

方面,網路教育的開放性、虛擬性和不可控性,使網

絡上大量不健康的負面資訊堆積和傳播,民辦高職生

很容易在網路上接觸到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違背的宣傳論調、文化思想,造成資訊混雜和觀念混亂,使其價值理念多元化,價值標準相對化,從而滋生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與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相違背的不良思想,對思想道德建設十分不利。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民辦高職生中90%以上瀏覽過「網路黃潮」、「色情文化」等不文明的網路資訊;54%曾遇到過網上不文明的現象。許多民辦高職生通過網路學會的不是與人為善、知恩圖報,而是如何追名逐利、滿

不僅為孩子們提供了養尊處優的生活條件,更為他們提供了眾星捧月的生活氛圍。在訪談中,很多家長談到,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做不了主,一切由爺爺

奶奶說了算。甚至當孩子做錯事情,父母進行批評教育時,也會因爺爺奶奶的無原則袒護而不了了之。常

此以往,形成家庭德育教育的惡性迴圈:一方面,在城市家庭中,過分溺愛的家庭環境促成了孩子們以自我為中心,目中無人的心態和習慣,認為別人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缺乏感恩類的情感體驗,不懂

足私慾。有些人長期沉溺於虛幻的網路世界,與同學、得感激和珍惜,不願用自己的付出回饋他人和社會,

收稿日期

作者簡介:張琴(1979一),女,福建省寧德市人,廈門興才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92特別缺乏人際感恩和逆境感恩。另一方面,在農村家庭中,多數大學生從小成為「留守兒童」,在成長的道路上缺乏「父愛母愛」,導致親情淡漠,對父母的正面教育存在逆反心理,根本不對父母萌生任何感激之

情。爺爺奶奶的過分溺愛也使他們成了不會感動、不願感謝的「冷漠一代」。

此外,家庭中缺乏「和諧教育」也是造成高職生感恩意識缺失的主要原因。如父母與祖輩之間關係不融

洽;父母之間感情淡漠、經常吵架;父母離異等都會在

一定程度上影響高職生,使他們難以與人相處、溝通、協調,不懂得愛的反饋和回報。(三)民辦高職院校「重專業、輕素質」教育理念的

偏差,影響了感恩品質的培養

功利主義價值觀在人類生活中的肆意滲透,一方面淡化了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另一方面也造就了民辦高職院校功利主義教育實踐的盛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淹沒了感恩教育的呼聲。民辦高職院校雖然也和多數公辦院校一樣,倡導「厚德精技」、「德育先行」,但其「自主辦學、自負盈虧」的辦學模式和性質決定了多數

民辦高校在落實感恩教育的過程中存在著形式主義

的傾向,學校的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專業建設、校企合作等衡量學校辦學資質的硬性指標上,關心最多的是招生和就業出路問題,道德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流於形式,處在「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尷尬境地。

同時,受「重專業、輕素質」的教育理念的影響,多

數民辦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機制不健全甚至缺乏,致使德育工作隨意性較大,感恩教育內容偏離社會生活,缺乏具體的社會性和社會生活實踐的可操作性。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採取灌輸式、說教式

的顯性德育方法,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在對感恩教育的考核評價上,也缺乏行之有效的系統的

考核體系,致使感恩教育成果表面化,以及感恩道德知識和道德行為相脫節,知行不一,弱化了感恩教育的實效。

二、民辦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如何融入感恩教育(一)合理設定感恩教育內容,使感恩教育課程化

感恩教育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前提,以知榮明恥、人際感恩為切入點,把感恩教育與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有機結合,充分利用思政課這

一重要的德育教育平台,在學科教學中將感恩教育課程化,合理設定感恩教育的專題內容,並通過系統的理論教學和豐富的實踐教學,來培養學生「知恩圖報」及「施恩不圖報」的感恩意識,使其形成良好的感恩情感,學會正確的報恩方法,並最終成為一名「懂得感恩

德育與學生工作

的人」。感恩教育的這一養成性特點決定了在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應對傳統課堂教學方式進行揚棄。感恩課不能上乙個專題或搞一次活動了事,應將其分為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分學期貫穿到「思想道德

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過程中,構建從大一到大三的「全程化」的感恩教育模式:大學一年級,樹立感恩認知。如可以通過思政課上講述身邊的感恩故事、算一筆大學賬、寫一封家書等形式來開展感恩認知教育,讓民辦高職生做到知恩識恩。

大學二年級,培養感恩情感。如通過開展「感動校園十佳孝星」「大學生孝文化節」、爭當「好公民、好兒女、好學生」等感恩實踐活動,營造感恩氛圍,培養感恩情感。大學三年級,塑造感恩人格。

如通過開展畢業生系列

離校活動來強化學生的感恩情懷。

在思政課教學中,要通過一貫的、專門化、系統化、規範化的感恩教育,逐步培養高職生的感恩情感,完善高職生的感恩人格,以增強感恩教育的實效性,實現讓學生「思想上有感悟、心靈上有觸動、行動中有體現」的感恩教育目標。

(二)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拓寬感恩教育

的途徑民辦高職院校的感恩教育多以思政課課堂上正面灌輸的顯性教育為主,隱性教育相對缺乏。這種以感恩理論的宣傳和強制灌輸為主的教育方式,極易讓民辦高職生形成思想上的排斥和抵制,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在思政課教學中融入感恩教育,教育方式上要突破原有的以課堂講授和灌輸為主的顯性教育模式,採取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注重「內化」教育。

通過「心靈教育」和「感性教育」來調動民

辦高職生感恩行動實踐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的感恩行動真正成為自覺自願而非外部強壓下的行為,

促進感恩教育由「教化」向「內化」的轉變。

1.以融人為基礎,創設良好的感恩教育環境

良好的感恩環境對大學生感恩情感的培養起到

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民辦高職院校要營造一種積極向上、豐富博大的感恩環境,利用好學校、家庭和社群的優勢資源,把感恩情境即各種人際互動情境或社會生活情境作為感恩教育的素材,使民辦高職生的心靈從中受到啟迪和感染,激發他們的感恩情感。民辦高職

院校可以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依據現實可提供的條件(如師資力量、社會支援、經費保障等),積極創新感恩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改革感恩教學的方法和手段。以融人為基礎,把課堂上的顯性教育和課堂外的隱性

教育相結合,積極構建課堂教學、校外實踐、校園文化

93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三位一體的感恩教育教學體系,讓感恩文化在校園、社群甚至整個社會落地生根。如可以聯合校團委、學生處等力量積極開展「孝文化節」活動,通過課堂上對

儒家感恩思想和中華傳統孝文化的揚棄,對社會上不良現象和網路中的負面資訊進行正確的批判和引導,對身邊感恩感人事件的及時頌揚,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感恩價值觀;課堂外組織學生**以感恩為主題的電影,讓學生發表感恩宣言、撰寫感恩家

書,舉行感恩徵文比賽,製作感恩卡,開展「感恩主題班會」,舉辦感恩小品、感恩話劇、感恩故事演講比賽,製作班級感恩牆、校園感恩文化宣傳欄;校園外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家庭敬老日」、「社群感恩踐行」等一系

列活動,讓感恩文化融入整個校園、整個社群甚至整

個社會,使大學生能夠在學習、生活中處處感知它、時時領悟它,引發大學生的認同共鳴,激發大學生的感恩情感。

2.以主題教育活動為載體,搭建家校共同教育的

橋梁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家、校教育的嚴重脫節是造成民辦高職生感恩意識淡薄的主要原因。民辦高職院校在實施感恩教育的過程中,應打破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盲區,搭建家庭、學校、社會共同教育的橋梁,使感恩教育真正落到實處。感恩教育作為一門實踐性特

別強的價值觀類教育課程,也應拋棄「以教師為本位,學圍繞教轉;以教案為本位,上課為全封閉的課堂教

學過程;以書本為本位,重理論、輕實踐,重理性、輕感性,重結論、輕過程」的傳統教學模式,要創新感恩形式,強化感恩行為,集學校、家庭、社會力量於一體,用

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來拓寬感恩教育的途徑,增強感恩教育的實效性,逐漸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讓學生能夠報恩於行。如在開展「親情賬兩地書話人生」主題教育活動、「感動校園十佳孝星」「大學生孝文化

節」、爭當「好公民、好兒女、好學生」等感恩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可積極創設條件讓家長參與其中,教師、學生和家長之間進行感恩互動,在培養學生感恩情感的

同時,也教導家長運用正確的內容和方法來教育子女。只有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發揮合力,形成相互補

充、配合的系統網路,才能真正把民辦高職生的感恩教育落到實處。

3.在社會實踐中進行感恩教育,實現德育的潤物無聲

社會實踐是對民辦高職生進行人際感恩教育和

挫折感恩教育的最行之有效的途徑。只有將感恩教育融入社會實踐中,才能為大學生與現實生活的直接對接找到突破口,為大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和昇華提供

94新的平台。各民辦高職院校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可充分利用地域優勢,拓寬感恩教育的途徑,積極組織學

生參與社會實踐,將感恩教育還原於真實的社會生活中。如思政課教師可以給家長布置「家庭作業」並量化

考核指標,要求家長讓大學生分擔家務,或者利用節假日時間帶大學生到田間地頭、工廠、社群參加勞動實踐,加強對大學生的人際感恩和挫折感恩教育,讓

他們懂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感恩善舉凝聚而成的。也可以利用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時間,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活動,讓他們親身感受國家、社會、他人、大自然等對自己的給予和付出,並最終能夠報恩於行,通過自己的行為來表達對國家、對社會、對父母、對老師、對朋友、對他人、對大自然的感恩之情,在實踐中培養學生識恩、報恩的能力。

f三)建立科學規範的感恩教育考核體系

部分民辦高職院校雖有進行顯**恩教育和適當的隱**恩教育,但往往是「頭重腳輕」,缺乏規範

的考評體系和科學的考評方法,多數思政課教師對感恩課程的評價具有主觀隨意性,影響了感恩教育的實效。在感恩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同其他學科一樣,建立起科學規範、操作性強的誠信指標和感恩評價體系,制定符合學情的科學的考評方式,定期對民辦高職生的學習、生活等情況開展信用評價,全面分析學生的誠信素質和水平,以保證感恩教育的最佳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項福庫,祝國超.感恩教育理論研究【m].西南

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11.

[2]張志新.社會轉型期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

多維成因分析[j].黨史文苑

[3]王玉娟.大學生感恩教育研究[j].河北師範大學學報

[4】馮寶強,段偉斌.感恩教育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j].中國**教育

『5】涂德祥.資助體系下受助大學生的感恩缺失

與教育重構【j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

[6]張麗.「大資料」時代的思想道德建設【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編輯劉佳

關於加強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研究

摘要 思政課教學是我國教育事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擔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 價值觀的重任。但從高職院校思政課教授現狀來看,由於沒有處理好學校 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實效性不強。因此,必須通過探索找到有效途徑,達到加強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目的。關鍵詞 高職院校 思政課教學 實效性 ...

提公升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對策研究

作者 黃美鳳 教育教學論壇 2017年第46期 摘要 本文在對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緊迫性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工作經驗,為進一步提公升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供可借鑑的思路。關鍵詞 高職院校 思政課 實效性 對策 近些年來,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實效性不僅成為教...

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案例的選擇定位及建議

作者 劉建廷 青年與社會 2013年第12期 摘要 通過領悟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的獨有屬性,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案例的恰當選取與運用,構建思政課理論解讀的乙個有效平台,理性認識社會現象的發生實質,完善思政課教學案例機制。關鍵詞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案例 構建 思想政治理論課 以下簡稱思政課 知識的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