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慢食物的變質速度》教學設計

2022-11-01 11:48:10 字數 4960 閱讀 2453

教學內容:

本課選自教育科學出版社的《科學》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食物》單元中的第七課時《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是繼《公尺飯與澱粉》之後的又一項對食物進行**的內容。本課是在對黴菌有一定了解的情況下進行的。

學生分析:

四年級學生對科學**有著很高的熱情,願意積極參與每乙個科學問題的**。雖然本班學生的個性差異較大,學生對同一事物的認知水平不同,但他們思維活躍,發言積極、勇於提出自己的見解,並且喜歡動手操作。由於學生對身邊常見的事物關注不夠,把他們的關注物件轉到平時常見的食物上來,對於培養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從很平常的事物和現象中去發現科學是很有益處的。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在小學階段,對科學**能力的要求不能過高,必須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活動要由簡單到複雜、由扶到放、由模仿到獨立的過程逐步進行。

在教學實施中,科學**活動可以是全過程的也可以是部分進行的。本課是以觀察比較活動為主線而展開**活動的,圍繞科學概念的建立來組織學生進行**式學習。自始至終都強調了學生的親身經歷和體驗,要求學生全身心的地投入科學學習活動中,並盡可能地運用自己的感官與認識物件相互作用。

讓學生在觀察比較活動中能夠發現平常未能發現的秘密,能對觀察到的結果做出合理的解釋,能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識對獲取的資訊進行初步的歸納和綜合。使他們體驗到**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增長科學**的能力。促使他們樂於在**之路上繼續走下去。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食物腐敗變質是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微生物生長和繁殖需要空氣、水分和溫度等條件。破壞微生物生長和繁殖的條件可以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

用冷凍、曬乾、滅菌密封等方法儲存食物就是為了破壞微生物生長的條件。

過程與方法:

經歷對新鮮食物與腐敗變質食物的觀察、比較、研討的過程。並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描述。學會比較它們之間的不同,能夠從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條件入手,理解儲存食物的方法及科學道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認真細緻地觀察,樂於與同學進行交流自己觀察所得和想法。使學生養成注意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關注身邊的科學。體驗科學**的樂趣,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和**能力。

難點:幫助學生建立科學概念。理解並掌握食物儲存的方法及科學道理。

教學準備:

1、學生小組觀察用品:新鮮的小魚幹、腐敗的小魚若干,鑷子每人一把,**、放大鏡、方便筷子等。

2、教師演示用品:課外收集來的不同的儲存食物的方法、**、教學課件等。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引入:

1、教師出示教學課件、學生** 。

(注:課件題目: 危險的午餐內容:

四年級的學生丁丁,中午放學回家吃午飯,父母不在家,自己誤將家裡放了很長時間的小魚吃掉。下午上課時就發覺肚子不舒服,然後四肢無力用手捂著肚子漸漸蹲在了地上,臉色蒼白,頭冒虛汗。被送往醫院。

)2、提問:誰知道丁丁為什麼會這樣?你是怎麼知道的?

3、學生推測回答。(可能是吃了變質的食物造成的,是魚放時間長了變質了等)

教師:那麼魚為什麼會變質?變質了的魚又是什麼樣的?怎樣才能減慢食物的變質速度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 (教師板書: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

二、 觀察活動:

(一)、教師出示新鮮的小魚幹(每組各乙份)

1、請同學們用我們以前學過的方法來觀察新鮮的小魚幹。

(學生綜合運用感官去觀察:看一看、聞一聞、嚐一嚐……)

2、小組進行觀察活動,說說自己都發現了哪些有關新鮮魚乾的資訊?

3、學生分組匯報觀察活動的結果。

(二)、教師出示腐敗的小魚(每組各乙份)

1、討論:這條小魚已經腐敗了,可能帶有很多的細菌,我們怎麼來觀察這些腐敗的物品呢?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來觀察呢?

2、學生交流、匯報。教師出示**(見下表)確定方法。

我們觀察得到的資訊

3、提問:教材48頁中的插圖告訴了我們什麼?

4、學生匯報,並說說在觀察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不要用手直接接觸腐敗的物品、觀察完畢後要用肥皂洗手、戴上口罩,用鑷子去接觸物品、不要直接去聞對人體有害的氣味或難聞的氣味……)

5、小組進行觀察活動,說說自己都發現了哪些有關腐敗的小魚資訊?

6、學生分組匯報觀察活動的結果。並將結果填在各組的**中。

三、比較活動:

1、比較:新鮮的魚幹和腐敗的小魚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學生按**分別匯報各自的結果。

(從外觀、顏色、氣味、手感等方面的差異)

3、提問:小魚變質說明了什麼?

4、學生回答。(是因為小魚的身上有黴菌等)

5、提問:小魚為什麼會在短時間裡腐敗變質了?

6、學生回答。(黴菌變多了、黴菌生長了等)

7、回憶:在上節課的四塊麵包的實驗中,哪塊麵包上的黴菌長得快?

8、學生根據課後的實驗記錄回答。

9、你從實驗中發現麵包上黴菌生長得快慢的原因了嗎?

10、提問:黴菌要想長得快需要什麼條件?

11、學生總結。(需要空氣、水分、溫度等條件)

12、魚乾為什麼不容易腐敗變質?(缺少黴菌生長繁殖的條件)

13、師生小結歸納,閱讀教材第49頁中的小資料。

四、儲存食物的各種方法:

1、提問:我們已經知道了引起食物變質需要有一定的空氣、水分和溫度等條件,如果要儲存一條小魚,我們平時常用什麼方法?

2、小組討論交流,並說說運用這種方法儲存食物的理由。

(學生結合農村實際進行匯報)

3、教師出示課前準備好的儲存食物的**,學生**。說說為什麼可以用這種方法儲存食物?

(**內容:曬好的蘑菇、速凍青菜、密封的薯片、醃製的蛋類)

4、學生交流匯報。

5、誰來說說無論我們用哪種方法來儲存食物,最終的目的是什麼?

6、學生回答。(破壞微生物的生長條件)

7、請舉例說說在家中你的父母還用哪些方法來儲存食物。為什麼這些方法能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不同的食物,儲存方法一樣嗎?

8、學生結合自己在生活中的實際進行回答。(從破壞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條件入手)

五、後續活動:

1、談談本節課你的收穫。

2、請同學們課後去收集一些食品的包裝袋或包裝盒,並思考為什麼用這種方法來儲存食物?

板書設計:

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

教學反思

《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一課,是以學生的觀察比較活動為主線進行的。在教學活動中以觀察—比較—歸納—綜合為重點。從新鮮的魚幹與腐敗的小魚之間的觀察比較活動入手,讓學生充分運用自己的感官親身經歷以**為主的觀察比較活動。

並且在觀察比較活動中能夠發現平常未能發現的秘密,體驗到**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在教學中,通過觀察比較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以及對獲取的資訊進行初步分析、歸納和綜合並形成科學概念。使學生養成關注身邊科學的習慣。

回顧本節課,談一下自己的收穫:

本節課我注重對學生的**問題的方法的培養。由於對腐敗物品的觀察是學生從來沒有接觸的。因此,在觀察腐敗的小魚的活動前,我提出這樣的問題:

「我們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觀察呢?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來進行觀察?」雖然學生的回答是多種多樣的,有的甚至還不符合實際,但這都是學生在思考後所得出來的,都經歷了乙個想的過程,對此我進行適當的鼓勵。

在學生回答後教師出示**,這樣學生就會想到綜合用感官去進行觀察,使已有的知識運用到本課的學習上。這樣能激起學生**慾望,對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有益處的。這也正是科學課所追求、所期待的。

在教學中,我力求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巧設懸念,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離不開食物,但是變質的食物吃後對身體是有害的,對於這一點學生可能意識不到。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乙個課件,增強學生的認識,激發學生對本課學習的積極性。

課件的演示,學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很多問題,同時也會將自己的問題提出來,此時我將問題引到本課上來:如何減慢食物的變質速度。

在教學中使學生經歷這樣的乙個過程:從生活中發現問題——產生推測——對自己的推測進行驗證(觀察、比較、**)——分析得出結論——將所得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在教學中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幫助學生建立新的科學概念。以科學**為主,讓學生在**的過程中使所學的知識得到內化。例如:

在使學生明白食物腐敗變質是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微生物生長和繁殖需要空氣、水分和溫度等條件這兩個科學概念時,我首先問:「小魚腐敗變質說明了什麼?」生答:

說明小魚的身上有黴菌(即微生物)。教師問:「小魚為什麼會在短時間內腐敗變質了?

」生答:「是小魚身上的黴菌多造成的。」教師又問:

「黴菌是剛開始時就很多的嗎?」生答:「不是」。

然後教師讓學生匯報上節課的實驗結果,哪塊麵包上的黴菌長得快?學生如實回答。教師問:

「你從實驗中發現麵包上黴菌生長快慢的原因了嗎?」有的說與水分有關,有的說與空氣有關,還有的說與溫度有關。最後教師問:

「黴菌生長需要什麼樣的條件?」學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水分、空氣和溫度等。這樣在師生的共同**下科學概念就自然的在學生的知識體系中形成了。

在教材的使用上我做了乙個嘗試。為了在觀察比較活動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去發表自己的見解,我在教材所提供的兩組觀察比較的例項中選擇了其中的一組,實踐證明這一點是可行的。課堂上的40分鐘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如何充分利用好這有限的時間讓學生去經歷觀察、比較、**的過程一直是我在教學中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在例項的選擇上我認為只要是有針對性、有代表性,能充分體現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貼近實際生活、有利於學生去展開**的都可以。

在學習儲存食物的方法上,我以儲存一條魚為例,提問:「你有什麼好的儲存方法?」讓學生們展開討論,學生通過交流討論並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各抒己見。

教師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參與學生的活動中,因勢利導從破壞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條件上入手,憑藉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經驗,各抒己見相互補充,幫助學生回憶和整理已經形成的對食物變質原因的認識。重點使學生明白儲存食物方法的科學道理。在知識的拓展上,結合實際生活,及當地的自然資源,反饋很多有價值的經驗。

雖然本課的教學時間已經結束,但並不意味著**活動的結束。例如:蘑菇、蛋類、山野菜等農村常見的食物的一些儲存方法這些都是在課本上找不到的,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視野。

使得教師真正成為學生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導者,「教」要為學生的「學」服務。

3 6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

四年級下冊實習生 林李俠 教學課題 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 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小學科學教科版四年級第三單元 食物 的第六課,是對食物變化的 是繼 麵包發霉了 一課後,進行的更深入的研究 是什麼原因引起食物發霉變質?有什麼辦法能減慢食物的變質速度?本課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觀察變質的食物,是在前面觀察發霉...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學設計

篇一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學設計與反思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教學設計與反思 建德市梅城鎮中心小學朱晨 教材簡單分析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是教科版 科學 第三單元第四課時的內容。教學目標 技能目標 觀察 比較的方法認識生 熟食的不同,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多向思維能力。知識目標 知道食物可以分生吃的和熟吃...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學設計

王見南小學張玉林 教學目標 一 科學知識目標 1 知道有的食物適宜生吃,有的食物適宜熟吃。2 食物由生到熟會發生多方面的變化,其中有的變化是有利於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二 過程與方法 1 能通過細緻的觀察,比較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並用文字或語言進行描述。2 在加熱的過程中,觀察食物由生到熟的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