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課程輔導講座

2022-10-18 07:18:04 字數 4767 閱讀 8891

新地理課程標準在地理教學理念、地理教學內容、地理教學方式方法、地理教學評價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這種改變不僅給地理教師提供了發展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每位地理教師都要重新審視自己,從中找到自己恰當合理的位置。

一、新課程新在**

新課程標準只提出教學要求而沒有明確必學的內容,更沒有詳細的知識點,更加強調學生所學知識的實用性和對提高整體素質的作用。教師教學時需要根據課程要求和學生必須達到的目標自行選擇教學內容,這就給地理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更大的空間,但也對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課程標準在認識區域部分規定,認識國家,提出「在地圖上指出某一國家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根據地圖和資料,說出某乙個國家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現象和突出的自然災害,並簡單說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顯然,這裡沒有要求我們必須講某個國家,必須掌握某個國家的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等等。而是要求我們教給學生分析乙個國家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方法,將來,學生走向社會,他會自己獨立分析某乙個國家的基本自然環境特徵就可以。

課程內容已經不是單一的,理論化、體系化的書本知識,它給學生呈現的是人類群體的生活經驗,並把它納入到學生的生活世界加以組織,使文化進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親歷情境"。課程已經成為溝通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橋梁。舉個例子,比如南北方區域差異的比較,順義區盧東紅老師就讓學生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比較南北方的差異,不但找出是什麼,還要找出為什麼?

進一步找出怎麼辦?使學生感到地理就在我們身邊,是真正的「生活經驗」和自己「親歷的情境」。只有這樣,課程才真正能夠成為溝通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橋梁。

新課程在選擇內容時密切聯絡學生生活,克服了以往以學科為中心的傾向和「偏」的弊病;以日本為例,過去往往是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日本的自然環境與經濟特徵。得出結論。而現在通過讓學生閱讀日本地圖,思考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思考自然條件在哪些方面影響了日本的居民生活?

日本為什麼是個資源小國,經濟大國?將當地能買到的日本商品列乙個清單,再與日本主要進口商品進行比較,說一說日本與世界的經濟聯絡和相互影響。使學生真正感到地理與我們的生產與生活密切相關。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課程的主體。學生是課程的主體,一方面是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課程的依據,另一方面是指發揮學生在課程實施中的主體性。教材不是供傳授的經典,不是供掌握的目標,不是供記憶的知識倉庫,而是供教學使用的材料。

面對新課程標準,教師和學生不是「材料員」而是「建築師」,他們是材料的主人,更是新材料和新教學智慧型創生的主體。

教師要創造性的運用教材,要能夠結合學生身邊的實際展開教學。比如,撒哈拉以南非洲一節,儘管教材有多個小標題,但是我們無論如何不能依照這些黑標題來照本宣科,必須對教材進行重組。要依照乙個主題,展開教學,我們可以以這裡的人以什麼人種為主?

為什麼?他們住在什麼地方?為什麼?

他們怎樣生活?他們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現哪些困難?怎樣解決?

這就是我們說的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所謂主體性,說的是學生通過地理學習,不僅獲得對他們現實生活和未來可能的生活有用的地理基礎知識、而且通過地理學習培養學生一些觀察、觀測、實驗、製作技能以及有關地理圖表讀析填繪的技能。這些知識與技能,都有助於學生與其他學科的溝通。促進相鄰學科的學習,這些基礎知識和技能不僅是學生構建現代科學文化基礎知識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還為學生深入學習地理和其他學科奠定了基礎。

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反思和活動的物件。因為課程所提供的內容是與人類群體的生活經歷,以及學生個體的"生活經驗"和"親歷情境"相關的內容。這些內容往往不能通過灌輸而獲得,而需要通過反思人類的生存狀態,以及個體生活方式來理解。

所以,新課程觀要求我們不能把課程僅僅理解為有關教育內容的東西或文字,而要把課程動態地理解為學生反思性和創造性實踐來探尋人生意義的活動及其過程。比如,社群環境調查活動的開展,使得學生真正感悟到我與環境息息相關,自己就是環境的一員,自己的行動可以破壞環境,也可以改善環境,而這些內容不是能夠通過灌輸能夠解決的,它需要學生的反思性和創造性的實踐來探尋人生的意義。同時,在調查中養成了與人合作、善於表達自己思想、分析、歸納、整理資訊的能力。

新課程並不反對講授,其實講授是我們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手段,一些地理知識、地理技能還是需要講授的,比如如何使用地圖,第一步幹什麼,第二步幹什麼,都需要講授,學習方法也要教師講授,學生才能會。只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生的學習能力只有在活動中才能得到培養。這些方面我們不能強調乙個方面,而掩蓋著另一方面。

當前,課程改革應關注學生與課程之間的關係,從實施角度講,要注意理解、體驗、反思、**和創造等基本的學習活動方式。

所謂理解,指的是需要學生內化的內容,這些內容需要通過學生必要的思維活動,才能理解。比如對一些地理原理的理解;而體驗是指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才能體會的知識,比如城市交通問題的學習,就需要學生通過調查等實際活動,才能體驗到的

反思是通過學生反思性和創造性實踐來探尋人生意義的活動及其過程。也應聯絡實際才能解決的;**是指我們的學習,特別是有關人文地理的內容、區域地理的內容等,可以通過必要的案例分析與**活動,讓學生從中感悟到科學家解決問題的方式與思維過程。

由此可見,新課程在觀念上充分凸現了"以人為本"素質教育的思想,是把"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讓每乙個學生個性獲得充分發展"的價值觀視為根本的,這是當前十分重要的課程理念,也是課程設計和課堂設計的根本落腳點。

但是我們要保持實事求是的頭腦,不要覺得一次課程改革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必須根據現階段的特殊要求(必要性)和實際情況(可行性),在眾多問題中擇其要者加以重點解決。而且有些問題,如教材編制中學科知識的邏輯體系和兒童心理發展特點之間的矛盾,無論現在還是將來,都是需要研究的永恆話題。

二、正確認識課程改革中的教材改革

1.對知識的理解

至少存在著兩種不同形態的科學知識,作為結果的知識和作為過程的知識,西方有學者分別稱之為"知道結果(knowled -gethat)"和"知道怎樣(knowledgehow)"。而且進一步認為,不論是對於科學自身的進步還是對於人類知識的學習來說,"知道怎樣"往往比"知道結果"更為重要。

教材改以知識點為中心改為以掌握科學的**和學習方法,培養科學精神為中心。不僅要讓學生知道科學的結論,而且要讓學生了解科學結論是怎麼得出的;不僅要讓學生知道是什麼,而且要讓學生知道是怎樣,同時還要讓學生知道為什麼是這樣。比如,對於地球自轉與公轉的一些現象如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變化等,都要求學生通過觀察自主得出結論,而不是教師將結論告訴學生。

比如,石景山教師讓學生自主設計小山,通過直尺找等高距,在上邊找等高線,用毛線表示出來,使學生真正懂得了什麼是等高線,怎樣判讀等高線地形圖。

對知識的觀念變化的理解,是理解新課程改革的關鍵因素。

基礎學科和學科基礎知識,什麼是基礎知識:所謂的基礎知識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學生將來進一步學習現代科學知識的基礎,二是指學生今後參加現代化生產所必備的知識。

教材將僅僅具有記憶的認知價值的事實和結論所佔的分量降到最低的限度。我們更需要關注那些被稱之為"個人知識"的主觀的、情境的、默會的知識,這些知識以直接經驗為主,主要靠個人的體驗和領悟獲得,具有明顯的不可傳遞性,這種個人知識進入地理課堂,將直接引起我們學習觀的轉變,關注學生從直接經驗中進行學習,關注學生建立主動的、**的、體驗的、建構的學習方式。比如,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養成教育,就是學生要靠個人的體驗和領悟才能獲得的。

能力具有明顯的不可傳遞性。技能是可以傳授的,比如開汽車,師傅教的是開車的技能,而學了這些基本技能後,能否轉變為自己的開車能力,就要靠自己的練習,在練習中養成自己的能力。只有讓學生動手訓練,才能成為學生的能力。

2.教材內容的**

教材內容的選擇堅持雙重**,一是文化傳統,一是生活實踐。堅持文化傳統,以文字、符號、表象等反映我國和世界優秀的文明精華,使學生獲得人類共同的知識,建立科學知識的基本結構和網路,促進知識的靈活運用、觸類旁通。另一方面要堅持關注生活實踐,意味著教材要面向生活、向社會、面向實踐,提供機會讓學生去動手、去操作、去體驗等,從而使學生獲得其中存有的屬於個人的默會知識。

比如,北方好還是南方好,教師讓學生分成北方組和南方組,每個組又分為三個小組,策劃、辯手、表演者,學生自己上網查詢、去市場調查南北方的產品,訪問南方人、北方人,製作南北方旅遊廣告等,然後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觀點,這裡一方面知識來自文化傳統,另一方面來自學生自己的實踐。

3.教材的學生觀

地理教材十分重視如何引導教師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並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學生活動,十分關注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所表現的積極性、自覺性、能動性、創造性、自立、自主、強烈的"我要學"等主體意識。地理教材希望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需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走出那種單純以學科體系為導引的傳統的教材設計,關注學生個性的養成、潛能的開發、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

比如,在教師講授「區域發展與區域協作」一節時,就大膽引入北京與內蒙古聯合開發坑口電站問題,引發學生北京為什麼在要在內蒙古修建火電站?建火電站對雙方有什麼好處?坑口電站對當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對增加就業機會有好處,對經濟收入也可增加?

北京可以解決自身的電力問題。減少大城市的汙染狀況等。教材十分注重學生這種積極性、自覺性、能動性、創造性、自立、自主、強烈的"我要學"等主體意識的培養。

編者希望地理教材能夠成為學生學習活動主要媒介,教材要成為"學材" 。地理教材一改過去生硬和冷冰冰的面孔,增加對學生的親和力。因此,無論是人教版教材還是北京版教材中都大量引入「讀一讀」、「想一想」、「做一做」等活動,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來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發展。

地理教材向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與學生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興趣出發並體現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興趣,讓學生親身體驗探索、思考和參與研究過程;積極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從地理的角度對某些日常生活、生產和其他學科**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在學習活動的設計上提倡主動的、建構的、體驗的、發現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從而為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4.教材注重學生的發展

教材不再按照系統地理的方式組織教材,而是讓學生學習與學生現實生活和未來可能的生活最為教材編寫的基礎。例如對於大洲來說,過去多是每個大洲都要講一遍,生怕丟掉那乙個洲,而新教材只講乙個亞洲,其他各洲,如果學生有興趣,可以自學。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講座輔導

2011版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共分為四個部分 前言 課程目標 內容標準 實施建議。下面我們就先來 一下新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第一部分前言。此部分共分為課程性質課程基本理念課程設計思路三個內容來說明的。一 課程性質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是培養公民素質的基礎課程,具有基礎性 普及性和發展性。數學課程能使...

新課程改革介紹 講座

1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 具體說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有以下六個方面的具體目標。1 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遞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 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 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定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

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反思

活動是實施課程目標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課程的一大特色。活動可將多傳輸渠道於一體。不僅有利於學生獲得的有效資訊達到最大值,而且有利於實現各種感官 生命存在的意義。這說明活動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協同參與 使聽 看 說 思 做有機配合,使學生學會 和體驗,提高學習能力。地理新課程安排了大量的活動。如七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