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解讀

2022-08-08 22:45:09 字數 4897 閱讀 9299

一、新課程在培養目標方面產生了什麼重要變化?這些變化有什麼意義?

要了解課程培養目標的變化及意義,我們必須認真對現行教學大綱和新教學大綱進行深入對比分析研究。教學大綱是課程計畫的具體化,它以綱要的形式規定學科培養目標、教學內容、體系、範圍和順序。

原高中地理教學大綱(2023年)其教學目標,大致可以歸納為兩點。

①使學生獲得比較系統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積極發展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智力,培養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愛好和獨立獲取地理新知識的能力。

②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國際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有關的國情、國策教育,還要對學生進行科學的資源觀、人口觀和環境觀教育。結合鄉土地理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家鄉的教育。

新地理高中教學大綱(2023年2月第二版)的教學目標是:

①使學生獲得比較系統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礎知識,了解當代中國國地整治和區域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

②培養學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維能力,以及地理**能力;能夠獨立與人合作,運用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人類與環境之間的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

③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深化對國情、國力以及國策的認識;積極參與協調人類與環境關係的活動。

④深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

我們通過新舊大綱對比,可以清楚看出,兩個大綱均從知識、能力、思想教育等方面闡述了高中地理的教學的目的,但無論從知識、能力、思想教育等方面其目標都有較大的變化。新大綱除了上述的高中地理課程的總體目標外,還規定了必修課與選修課各自的教學目標。這樣,教學目標的系統化,有利於高中地理教育改革有方向、有層次地進行。

(1)知識方面

由於原大綱的教學目的就是整個中學地理教育而言,因此,對高中階段就顯得針對性不強。在知識要求方面,表述為「比較系統的地理基礎知識」,顯得比較空泛。具體落實到教材上,高中地理教材知識體系上,顯得較為混亂。

高中必修下冊涉及部分人文地理、高三選修的區域地理知識,基本重複了的初中區域地理知識。

新大綱知識要求具體明確。必修課知識目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人類各種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及相應人文環境。選修課的知識目標,高二是人口地理、文化地理和地理等人文地理知識,高三是我國的區域差異以及我國在區域國土整治和區域發展的主要問題。

這樣構築了以自然環境為基礎,以人文地理為重點,以中國國情與國土整治為案例,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完整高中地理知識新體系。

值得指出的是,新大綱關於知識的層次為了解、理解(隱念了應用的層次)兩個層次。了解一般是指基礎知識內容;理解則是指原理、成因、規律等。

(2)能力要求方面

新大綱在強調地理知識的基本技能、地理思維能力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地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理論與實際聯絡的能力。而且大綱還專門安排了「高中地理研究性課題」,以強化對學生各種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新大綱還具體明確地列出了各項基本能力的要求,如地理觀察、調查、運用圖表和資料分析等地理基本方法和技能;人文地理的調查、訪問、分析資料等基本方法和能力;運用國土整治和區域發展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分析本地城鄉建設、區域規劃等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

(3)觀念要求方面(或思想教育方面)

新舊大綱都極其重視和強調地理思想教育所特有的功能。新大綱在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國情與國策教育、科學的資源觀、人口觀和環境觀的基礎上,提出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新大綱不僅在觀念教育上,而且要求學生參與協調人類與環境關係的活動,從我做起,使人類活動與環境相協調,促進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概括而言,21世紀是乙個全球巨變的時代。新課程培養目標從知識、能力和觀點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們反映了:「地理教育為今日和未來世界培養活躍而又負責任的公民」素質教育的理念。

1基礎地理教育首要的任務是觀念和觀點的教育,是培養學生的能力。新地理大綱中的』教學目的」共有4點,其中3點是針對觀念和觀點以及能力提出的。

2從「以學科為本」向』以學生發展為本」轉變。新大綱的內容框架不困於地理科學的內容框架,而是從作為乙個現代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地理素質的角度重新設計。

3密切聯絡實際,體現地理學的實用價值。新大綱鼓勵採用典型個案或例子的方法,必修與選修內容大約共有94個教學內容要點,其中大約有33個教學內容要點明確提出要』結合例項」。

二、學科課程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在課程目標、內容安排、教學時間、教學實施等方面有什麼新的要求?

高中地理和課和選修課分設在高一和高

二、高三,總課時為105-209課時,在課程目標、內容安排等方面,構成了乙個完整的高中地理教學體系。

必修課設在高一,每週3節,總課時數是105課時。高一必修課教學內容,劃分為三大塊。第一塊是基礎部分,主要涉及自然環境,由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環境和陸地環境四部分構成。

第二塊是發展部分,關於人類的生產與地理環境、人類的居住地——聚落、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絡等人文地理知識。第三塊是昇華部分,關於人類所面臨的全球性問題和可持續發展。高一必修內容,繼承與發展了原有舊大綱和舊教材自然——人文——人與環境問題的內容主線。

選修課分設在高

二、高三,高

二、高三每週各2節。高二選修課內容由人口與環境、城市的地域結構、文化景觀、旅遊活動與環境、世界政治經濟地理格局等五大部分人文地理構成,拓寬了高一必修人文地理的知識。高三選修課內容包括中國的區域差異和國土整治、中國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的案例研究兩大部分,它摒棄傳統八股式的區域地理模式,構建了從區域地理——問題式為主的區域地理——應用地理(理論與案例結合)的新體系。

因此,選修課程拓寬了地理學科的教學時空,選修課程無論在知識要求和能力要求上都明顯高於必修課程。在教學內容的選材上,深刻地反映了93、94年高考取消地理學科以來,地理教育界對地理學科體系的反思,以前的方式——過分看重了地理事實,造成了地理就是「物產+地名」認識誤區。因而,選取了能反映地理學時代性、理論性、人文性和應用性的知識內容,並與國際接軌。

這樣,選修課程內容對現行高等師範地理教育和全體高中地理教師,包括剛畢業的新大學生,都是全新面孔的新知識。知識更新、建構新的地理知識體系給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是當前教師乙個緊迫而又重大的艱鉅任務之一。

三、學科課程中編進了研究性課題,有何意義,教學中應如何實施?

研究性學習是新大綱最有特色的內容之一。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主要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目標。

無可置疑,教師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課題的研究學習活動,將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難點,同時也是高中地理教學的亮點,是當前高中地理教學改革的突破口。

為便於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大綱列舉了從高一必修到高

二、高三選修課程共有26個課題,供教師參考。高中地理研究性課題型別多樣,層次各異,構成了乙個**性學習的體系。其主要型別大體可分為①觀察型②模擬型③比較型④案例型⑤調查型⑥判斷型等六大類。

由於地理學科具有知識的廣泛性、綜合性、應用性等特點,地理學科長期以來第一課堂教學與第二課堂教學緊密相結合的優勢,在開展活動課程有著十分豐富的教學經驗,在推動學生進行小發明、小創作活動的有許多成功經驗,新高中地理課程編寫體系理論與案例緊密結合的特色等等,這些都給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實施研究性學習帶來了極大的優勢。研究性學習的開展給地理學科教學既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又是一次能充分展現地理學科優勢的重大機遇。

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與實踐過程中,我們認為,地理學科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途徑,繼承與創新地理教學理論與方法體系。

1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地理學科特點和理論與案例編寫的特色,讓學生自己查詢資料,尋找案例,把理論與實際事例緊密結合,鼓勵學生進行**式學習,推動學生在現實社會中發現問題,因時、因地、因具體事物從動態生成與發展的觀點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切入研究性學習教學之中。

2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課程,通過野外觀察、天文觀測、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等等各種形式,讓學生親身參與、體驗活動、積極交流、自主探索,切入研究性學習。值得指出的是,在開展活動課程過程中,切忌走入過去單純拓展學生知識視野和技能的狹窄空間之中,而是要把它與創新性研究活動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己進行活動的假設、設計活動方案、驗證活動假設,改進活動設計,完成相關研究記錄與報告等。

3利用家長、社會、校友等各種社會教育資源,開展各種研究性學習專題講座,開發、蒐集研究性學習課程資源,讓學生認識當前人類社會所面臨重大而迫切的問題,認識當前人類迫切解決的學科前沿知識與問題,推動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

4國際網際網路是乙個巨大的、共享的資源庫。由於地理知識廣泛性和應用性,地理**數量巨大,我們要充分利用網路的巨大的資源庫作用,開展研究性學習。

5把研究性學習課堂教學與正規課程教學、活動課程教學三者有機結合,探索研究性學習的模式與方法。

四、新教材內容的選擇、編排結構和呈現方式有什麼重要變化?

(一)教材內容及編排結構變化

1.教材組構內容方式從系統地理——部門地理向「一條線」、「三大塊」的格局變化

「一條線」、「三大塊」構建了必修課教學內容的基本格局。「一條線」指協調人地關係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三大塊」指人類生活的自然環境,人類的基本生產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人地相互作用產生的問題。

自然環境知識從環境出發組織教學內容,避免了過分強調圈層知識的系統性和學科中心。加強了綜合性,加強了人地關係的主線。

2.從原理性(理論性)向理論與實際結合轉變

新教材緊密聯絡社會實際,通過選取實際材料加以論證、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既體現了地理學習的實用價值,也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3.側重人文性、突出生態性、強調應用性

必修人文地理已經佔了2/3,而選修課程則幾乎是人文地理。自然地理是基礎,人文地理則是應用性,尤其是高三區域國土整治,雖然看上去似區域地理,實際上是應用地理,以案例,即從問題出發,摒棄傳統八股式的區域地理模式,去尋求理論問題。重視非經濟的人文地理,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市場需求,素質教育強調人文教育。

高二人文地理、高三的區域國土整治,也體現了人文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4.反映地理學研究的新成果和社會的新發展

反映地理學研究成果,適應社會新發展,增設了環境容量、人口遷移、旅遊(已經成為見多識廣的工具或方式,是生產力再生產的一種方式,永不落的朝陽產業)、政治地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全球化概念)、綜合國力(民族競爭力)、3s技術、農業產業化、山區的開發問題、流域的整治問題、海洋開發問題、城市新區等新內容。

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解讀

一 新課程在培養目標方面產生了什麼重要變化?這些變化有什麼意義?要了解課程培養目標的變化及意義,我們必須認真對現行教學大綱和新教學大綱進行深入對比分析研究。教學大綱是課程計畫的具體化,它以綱要的形式規定學科培養目標 教學內容 體系 範圍和順序。原高中地理教學大綱 1990年 其教學目標,大致可以歸納...

如何搞好新課程標準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學

1.每章序言的內容提要 每章的序言都以問題的形式給出本章所學的主要內容。教師應利用其引導學生對本章內容進行總體感知和再現,以體現提綱挈領。2.讀圖思考 它穿插在課文之間,安排在圖後,我們可以利用其引導學生對課文或影象進一步 對教材進行拓展。往深處說也可以根據內容難易指導學生自主學習。3.案例 案例 ...

體育新課程標準解讀

1 理念的改變 長期以來,體育教師在上體育課時,更多地只是從教師的角度出發來設計和安排教學,教學過程以 教 為中心進行教學安排,這一切都只是圍繞教師為中心進行教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新一輪的體育課程改革,體育新課程標準解讀 1 理念的改變 長期以來,體育教師在上體育課時,更多地只是從教師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