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 展現語文課堂的魅力

2022-10-12 04:54:03 字數 3433 閱讀 9556

新世紀小學姚舜英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敏銳的思辨在社會交際活動中應用十分廣泛,創新思維和思辨能力,是構成社會交際能力的重要因素。按古人的說法,敏銳的思辨又起於質疑。

因此,在初中語文課中除了傳授語文知識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質疑、思辨能力。任何學問都是從問中來、從疑中來,問題越多,思考得就越深、懂得的也就越多。所以,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問。

清代學者陳獻章說過:「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

」學習是一種積極緊張的思維活動,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必然會產生矛盾,從而引起不少疑問。有疑有惑,便出現了「心求道而未得之意」和「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第65條開頭的一段,講了乙個很典型的現象:

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聽得認認真真。講完以後,教師問學生有哪些疑問,教室裡沒人吭聲,沒人提問。學生在這種情況下提不出問題,會使乙個缺乏經驗的教師感到驚奇,其實這是一種毫不足奇的現象。

初中語文教學不再是有關「語文」基礎知識教學的簡單重複,而是要為學生創設一種思辨的課堂,去引發學生深層次的理性思考,讓他們稚嫩的思想在寧靜而熱烈的思考和**中逐漸走向成熟,讓他們的人生因為思考而靈動豐盈。 一、勇於質疑,啟用興趣在教授《莊子兩則》時,我設計了乙個「質疑」的環節:我詢問學生,莊子與惠子的辯論誰有道理,為什麼?

很多學生認為莊子有理,他們認為莊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並且對話的結果也是莊子駁得惠子無言以對。所以他們很自然地認為莊子獲得了這次辯論的勝利。於是我明確地對學生提出自己的不同理解。

我給了點時間讓學生思考。一些學生在思索後點頭,其中一位發言說,惠子的推理更符合邏輯,而莊子好像是在耍無賴。我因勢利導地說,其實,莊子面對失敗運用了詭辯術,偷換了概念。

話題本是誰知誰的「樂」,而莊子卻在最後把概念偷換成在什麼地方知「樂」。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我們為什麼會被莊子的觀點所蒙蔽呢?

本文我們所理解的和莊子所理解的產生了怎樣的偏差呢?在探求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了出來。 我們的學生社會閱歷淺,往往會迷信權威,迷信實際的結果。

如何正確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能力——是千篇一律的正面說教,還是盡量多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空間?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很明顯,面對初中學生,重要的是使他們自覺地意識到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健康地發展成長。

一方面,他們社會閱歷淺,實踐經驗少,認識水平低,道德評價能力差;另一方面,他們思想活躍,但思維的片面性大;感情豐富,但容易感情用事。教師要把學習中可能遇到的或需要釋疑的矛盾科學地、藝術地擺在學生面前,促使他們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充分發揮他們思維活躍的優勢,逐步引導他們的思維由形象到抽象、由整體感知到理論邏輯的範疇過渡,在探求中不斷啟用學習興趣,同時提高思維辨析能力。 二、注重能力,求異創新思辨就應該不言他人之言,有創造性、有批判性地進行思維。

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思辨精神,主要體現在求異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性思維要求「活」與「新」,發散性思維要求尋求變異。學生求異思維的習慣形成了,其思辨意識自然會與日俱增。

教師的教學要做到多元並舉,不僅要有自己的教學特色,還應呈現多姿多彩的特點,使學生總有「常聽常新」的感覺,從而培養學生創新思辨的能力。

在教授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文時,筆者提出這樣乙個思辨題:對「漁人」形象展開討論,你認為「漁人」是怎樣的乙個人?有的學生說,他是桃花源的發現者,具有冒險和敢於探索的精神;也有的學生說:

「漁人」是乙個言而無信之人,做人應當以誠信為本。村中善良真誠的人們毫不保留地向他介紹隱居經歷,並熱情地款待他,對他毫無要求,只是分手送別時叮囑他「不足為外人道也」,可是他一出桃花源,立刻就「及郡下,旨太守,說如此」。他還主動帶上太守一班人馬「尋向所誌」,差點兒把桃花源人寧靜、平和、美好的生活徹底打破。

「漁人」是乙個不守信用、違背諾言、出爾反爾的小人。 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師的任務不再是「傳道、授業、解惑」,他們應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參與者。在教學目標上,不僅僅是講授課本上的知識和技能,更要注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創新能力。

這就需要語文教師站在未來需要的高度,認識語文教學工作的目的、任務,通過各種途徑,在傳授語文知識、訓練語文能力的同時,塑造學生純潔的心靈,並培養其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思辨能力,讓學生最終真正成為新時代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三、因勢利導,以學定教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永續性的學習興趣,思辨能力的培養要建立或形成激勵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動力機制,要進行大量有效的思維訓練。這類思維訓練的前提是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和閱歷特徵,先導是形象,中介是情感,手段是因勢利導。

通過思辨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實踐、**的學習過程中,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學定教,讓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發現者、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習興趣的培養要善於精選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藝術作品模擬引導。在品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我向學生提了一組預習問題:

李白生活的年代是否為唐代的興盛時期?當時中國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是否為船?長江是否為中國水運的主要航道?

武漢是否為當時長江沿岸的重鎮?「烟花三月」是否為商賈旅人外出的大好季節?黃鶴樓下的大小港口及其航道是否呈現一派繁忙景象?

學生們在查詢資料後明確告訴我,上述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設好了圈套後,我繼續提問,李白為何稱孟浩然所乘的帆船為「孤帆」?條件限制後的思考是艱苦的,也是富有挑戰性的。

但多數學生的思維很難跳出就「船」論「船」的窠臼來從整體考慮。學生苦思之後沒有結果。於是我給學生設定了乙個情境:

如果你同桌五年的好朋友小林就要隨父母離開這座城市,他留下一張紙條給你,希望你今天晚上7點到火車站58次車9號車廂送他。你6點50分急匆匆地趕到已是熙熙攘攘、人頭攢動的站台,面對長長一列幾百個視窗的火車,你幾乎很快甚至一眼就能在嘈雜喧鬧中瞥見小林那熟悉的身影。這是為什麼呢?

學生們回答,朝夕相處的身影最熟悉,自然好找。而且,知道車廂號就只會注意好朋友所在的車廂,不會注意其他的了。我又引導他們:

在百舸爭流的長江中,船隻雖多但唯有孟浩然乘坐的那條小船才對李白有意義,李白一直將它目送至碧空盡頭,而對其他船隻視而不見。因此,詩人稱孟浩然的船為「孤帆」。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理解,詩人在詩中抒寫的是自己對朋友無比真摯的情感。

經此引導,學生的理解就更為生動了。 此種方法的運用在於能否恰當地把握住提出事物的可比性的「度」與「模擬」的「質」。只有教師提出的問題為學生所稔熟,才有可能引發學生的興趣;同時又不能僅把激發學生的興趣作為終極目的,因此稍有牽強附會的模擬都有可能直接削弱、抵消思維訓練的作用,甚至造成誤導。

教無定法,教師應該因勢利導,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知識結構制定合理的教學措施,以合理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盡情地**知識、大膽質疑、相互之間充分交流研討。學生學習的興趣必然高漲,達到自主、合作、**性學習的有機結合,從而獲得更多的思索和收穫。 當然,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很關鍵。

在思辨對話中,教師應該是「首席」。學生受知識、生活及學習條件的限制,對於思辨中有些問題,很難獲得進展,甚至會出現一種因百思不得其解而沉悶和苦惱的情形。這時,教師就要以自己的思想深度、學識積累、生活經驗、審美水平,及時提出自己的建議和看法等,將思辨引向更深層次。

語文思辨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在心靈深處時時受到觸動,激起他們思維的火花。雖然思辨的課堂少了一些「熱鬧」與感性,但「任是無情也動人」,這就是語文課堂中思辨的魅力。

感受語文課堂的魅力

全國第八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教師學習心得 作為小學語文教育教師隊伍中的一員新兵,很榮幸能夠參加此次閱讀教學觀摩活動。在這短暫但卻豐富的學習中,十七位資深老師的課堂讓我得到了受用良多的知識和寶貴的經驗。通過此次培訓,讓我增長了許多見識,使我的思想重新煥發了激情,燃起了鬥志,確實感到受益非淺。接下...

讓語文課堂小結更有魅力

劉豔芳關健詞 課堂小結有魅力有效 課堂教學小結是依據課堂教學計畫,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乙個特定的學習任務,它是課堂教學過程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一節課中,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的話,那麼,乙個出色的課堂小結,可謂是錦上添花,能為一節課增色不少。尤其語文課更注重語言的藝術,那麼怎樣讓我們的語文課堂...

讓語文課堂成為展現自我的舞台

作者 歐任奼 都市家教 上半月 2014年第07期 2010至今,在荔波縣教育局及學校領導的關心和大力支援下,我們試行 杜郎口式 的課堂教學模式已有一段時間,從實施過程及學生的反響中得知 這段時間以來的課堂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我們倡導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 自主 合作 這種學習以創新為品質,要求學生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