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內外文言文比較閱讀

2022-10-09 20:54:06 字數 4308 閱讀 9231

福建三明市

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14——16題。

【甲文】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

「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

」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劌曰:

「可矣。」遂逐齊師。

節選自《曹劌論戰》)

【乙文】宋公及楚人戰與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濟(③)。司馬(④)曰:

「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

」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

」既陳(⑤)而後擊之,宋師敗績。

節選自《子魚論戰》)

【注釋】(1)泓:泓水 (2)既:盡,完了 (3)濟:渡過 (4)司馬:統帥軍隊的最高長官,這裡指子魚。 (5)陳:同「陣」,擺好陣勢。

14.解釋加點詞的意思。(2分)

(1)公將鼓之2)宋人既成列

15.翻譯下面的句子。(5分)

(1)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2)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16.用原文語句答題。(3分)

甲文中「宋師敗績」是因為魯國抓住了發動進攻的時機乙文中「宋師敗績」是因為宋公錯失了發動進攻的時機:(1

214.(2分。每小題1分)(1)擊鼓(擊鼓進軍) (2)已經

15.(5分)(1)(2分。每個分句1分) (他)下車察看齊軍戰車的車轍(輪跡),登上車前的橫木遠望齊軍的陣容。 (2)(3分。

每個分句1分)(對方人多而我們人少,趁著他們還沒有完全渡過泓水,請(您)下令進攻他們。

16.(3分。每處1分) 齊人三鼓 (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如答後半句也可)

(2)既濟而未成列員

蕪湖市【甲】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節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於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憂者以樂,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於是舉酒於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

「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

「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薦飢,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予雖欲優游以樂於此亭,其可得耶?

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予,得相與優游而樂於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也?

(節選自蘇軾《喜雨亭記》)

1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3分)

(1)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

(2)余至扶風之明年 ( )

(3)既而彌月不雨 ( )

18.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譯文:(2)憂者以樂,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譯文:19.《喜雨亭記》突出表現出蘇軾的思想感情,這與歐陽修《醉翁亭記》的主旨有共通之處。(4分)

20.甲、乙兩文中畫線句子句式有什麼共同特點?它們的表達效果是怎樣的?(4分)

答:答案:17.(3分)(1)跟從,隨從 (2)第二年 (3)下雨(各1分)

18.(4分)(1)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啊。(2分)

(2)憂愁的人因此歡樂,生病的人因此痊癒,我的亭子正好建成。(2分)

19.(4分)關心人民疾苦(2分,意思對即可。答「喜雨」給1分) 與民同樂(2分,意思對即可)

20.(4分)駢散結合,句式整齊而有變化,並在句末多用「也」字,富有節奏感和回環美。

河南省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16—19題。(共10分)

(一)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謂失其本心。

(節選自《魚我所欲也》)

(二)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①以為養②。孔子辭不受,入謂**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趣駕,辭而行。

(節選自《呂氏春秋》)

注:①廩丘:地名。②養:供養之地。③未之行:沒有採納我的主張。④丘:孔子,名丘。

16.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2分)

(1)萬鍾於我何加焉何加:

(2)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

17.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謂失其本心。

18.文段(一)中畫線的句子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有什麼作用?(2分)

19.孔子為什麼不肯接受景公賜給他的供養之地呢?請用文段(一)中的語句回答。(2分)

答案:16.(1)有什麼益處(帶來什麼好處)(1分) (2)感激(1分)

17.(1)這種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嗎?(2分)

(2)這就叫做喪失了自己的本性。(2分)

(共4分)

18.對比論證法。 強調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論證了捨生取義的觀點)。(2分)

19.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此之謂失其本心)

南京藝術學院附屬高中招生(10分)

[甲]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複;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乙]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①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

不幸而在窮僻之域,無車馬之資②,猶當博學審③問,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幾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牆之士,雖有子羔、原憲⑥之賢,終無濟於天下。子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夫以孔子之聖,猶須好學,今人可不勉⑥乎?

(節選自顧炎武《與友人書》)

[註解]①[孤陋]片面、淺陋。②[資]盤纏。③[審]詳細。④[庶幾]差不多。⑤[子羔、原憲]孔子的**。⑥ [勉]勤勉,努力。

8、以下4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2分)

a.既加冠若既不出戶 b.故余雖愚雖有子羔、原憲之賢

c.俯身傾耳以請夫以孔子之聖, d.益慕聖賢之道曾益其所不能

9、解釋下列加點的詞。(4分)

a.或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窮僻之域

c.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 d.若既不出戶

10、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從以下兩題中任選一題)(2分)

(1)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2)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

11、甲乙兩段文字所談的都是為學之道,這兩段文字所說的道理,其共同之處有哪些?不同之處有哪些? (2分)

答案:8、b 9、a有時 b地方區域等 c交往 d門

10、(1)曾經跑到百里之外,追隨本鄉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長者,拿著經書向他討教。(2)乙個人做學問,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進步,那就會每天退步。

11、共同之處:①要勤勉好學,②做學問要與人研討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討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不同之處:甲文①從為學之難的角度說勤勉,②也談了尊師之道;乙文①談「為學」不進則退的道理,②要認真鑽研獨立思考,③要出門學習生活(或開闊眼界)(不同點各講出一點即可得滿分)

福建龍巖市

(甲)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

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乙)宣王好射,說①人之謂己能用強②也,其實所用不過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中關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

"宣王悅之,然則宣王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為九石。三石實也③;九石名也。宣王悅其名而喪其實。

(選自《漢書·宣公好射》)

【注釋】①說(yuè):同「悅」高興,喜歡。②用強:使用強弓。

③九石名也:九石是虛名。

6.解釋下列加點的詞。(3分)

⑴臣之妻私臣。(    )⑵期年之後。(    )⑶非大王孰能用是?(    )

課外文言文閱讀

范仲淹罷宴 範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屬登樓置酒,未舉觴,見縗絰 數人營理葬具者。公亟令詢之,乃寓居士人 卒於邠,將出殯近郊,賵 斂棺槨皆所未具。公憮然,即撤宴席,厚賙 給之,使畢其事。坐客感嘆有泣下者。注釋 縗絰 喪服。寓居士人 寄居在外的讀書人。賵 送給喪家送葬之物。賙 救濟。12 解釋文中加點的...

課內文言文閱讀 1

汕頭市澄海集賢學校2018 2019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複習卷 八年級語文課內文言文 學校班級姓名座號 一 三峽 1.解釋文中加下劃線字詞 自 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 陵,沿溯阻絕或 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

課外文言文小故事閱讀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訓練60篇 一 敏慧 1 黃琬巧對 黃琬幼而慧。祖父瓊,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師不見而瓊以狀聞。太后詔問所食多少。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琬年七歲,在旁,曰 何不言日食之餘如月之初?瓊大驚,即以其言應詔,而深奇愛之。注釋 建和 漢桓帝年號。建和元年為公元147年。京師不見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