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學生資訊科技素養

2022-09-22 21:33:07 字數 3440 閱讀 5786

二十一世紀是資訊時代,以計算機和網路為核心的資訊科技的發展速度是當今任何一門學科都未曾有過的,計算機硬體技術的高速發展帶來的是軟體的不斷更新。這樣,資訊科技學科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於高速度與高淘汰並存的發展狀態。那麼,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中就由單純的技能訓練上公升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培養資訊時代的合格公民,營造良好的資訊環境,打造良好學習的平台,培養主動學習的習慣。

如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資訊素養呢?具體有以下幾點做法如下:

一、 營造有利於學生主動創新的資訊科技的學習氛圍

良好的資訊科技氛圍是學生有效學習的前提,為此,作為一名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給學生營造良好的資訊科技的環境。首先,要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慾望為出了點,設計與學生學習、生活相適應的資訊文化環境。其次,要引導學生在把握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適當地放手,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掌握技術工具的操作方法與應用技巧,在此過程中認識和理解相關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

教師在做好指導和調控,有計畫地讓每個學生新曆與體驗需求分析、方案設計以及方案實施等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思維、大膽想象、勇於創新。如:根據條件組織學生嘗試計算機的安裝與連線,從中了解計算機各部件的作用;讓學生重新設計構思各部件,並解釋它們的功能及工作原理;在實踐中**隨著資訊科技落後的發展所產生的倫理道德問題。

二、 合理選用並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

首先,教師應組織學習,借鑑其他學科的成功經驗,根據教學需要恰當地採用講解、觀察、討論、參觀、實驗等方法,做到相容幷蓄、取長補短。其次,可借鑑其他學校資訊科技教學的成功經驗,在繼承的基礎上大膽改革,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再次,教師要從教學實際出發,根據不同的學生特點,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靈活、恰當地選用教學方法,並善於將各種方法有機地與其他學科整合。

具體有以下幾點做法:

1、教師在「教」時,要注意把其他學科內容盡可能地融進資訊科技教學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資訊科技的特點和作用。這是目前把資訊科技作為教學物件的一種整合模式,即在資訊科技課的教學中滲透和融合其他學科。

2、教師在給學生布置自主學習任務時,要有意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如,布置「畫圖」的任務時,要結合美術、文書處理時可以與不同體裁的文章結合,並做適當的處理,如即興作文、寫日記、詩歌、散文等;網路學習任務可與查詢地理學科資料、網路上發布文章、並注重網路發布的資訊健康和bbs公民應具有的道德和素質相結合起來。

3、學習方式上,建構合作主義學習理論。學會合作是素質教育的一項基本內容,也是資訊時代對人的新要求。資訊科技的整合性使之適合於開展合作學習活動。

如在講授「資訊活動」所涉及的「資訊加工」「資訊收集」「資訊處理」等概念時,可成立小組,共同調查所在地的「大氣汙染」的狀況,如一組進行社會調查,了解當地的「大氣汙染」的原因,組織小組寫出報告;二組進行網上資訊搜尋,了解有關「汙染」所應採取的措施;三是可通過上網獲得的資訊,並結合本地的實際,**解決問題的方法;四組整理成文,然後設計成公益廣告等,這樣通過了學科的整合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資訊收集和加工能力,而且使學生增長了地理、化學等知識,鍛鍊了其數學分析能力和語文表達能力。同時增強了環保意識,使學生在活動中深刻認識到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培養其合作精神。

教師在知識傳授中應以「任務驅動」為主,注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學生以完成某一項「任務」著手,讓學生通過「分析問題——採集資訊——處理資訊——總結歸納——完善創新」這一模式來完成「任務」。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用中提高,在具體的獲取資訊、處理資訊的過程中進行實踐和鍛鍊,增強他們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任務驅動」中,任務的提出是非常重要的。任務分為兩種:一種是「大任務」,即「創造性」任務,如製作乙份板報、設計網頁等。

這種任務帶有一定的綜合性,可通過學生新自動手工勞動實踐,解決問題,在應用中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相應的技能。另一種是「小任務」,如「試一試,畫圖中給房子畫乙個三角形按鈕」,此任務是結合資訊科技學習內容而設定一些探索性的問題和嘗試性的任務,讓學生在探索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知識點的操作技能,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師在給學生「任務」時,大小要得當,要求要具體,各任務之間還要相互聯絡,形成循序漸進的梯度,組成乙個任務鏈,以便學生踏著任務的階梯去建構知識。

三、從解決問題的出發,讓學生親自處理資訊、開展交流、相互合作

通過解決問題進行學習是資訊科技教學的主要途徑之一。一方面,通過問題解決任務,學習資訊科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與監控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學生把資訊科技應用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實際,甚至可以間接或直接地參與到社會生產、資訊科技革新等各項活動中去。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盡量將資訊科技課安排在機房中或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踐場所;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探索過程中解決問題;教師不僅要結合實際,為學生安排可以在課堂上完成的任務,也要注意一些「課外」的實際問題交給學生去處理,如機房的管理、網路的建設和管理、學習資源的提煉等。

在教學過程中設定認知衝突,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合理安排教學,讓學生親身經歷處理資訊、開展交流、相互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可以成立興趣小組,班級交流等方式來共同學習,相互促進。如,學生主動地製作新年賀卡,通過資訊科技把學生帶入了知識殿堂,煥發出創新精神和創造力。

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交流,評價和反思解決問題的各環節及效果,在「做中學」,在「學中做」的過程中提高資訊素養。

四、教師應關注基礎水平和認知特點的差異,鼓勵個性化發展,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

學生在資訊科技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分化較快,再加上起點水平參差不齊,會給教學帶來諸多不便。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充分了解學生己有資訊科技水平,關注學生的學習特點、個性化發展需求等方面的差異,靈活設計與組織教學活動。

資訊科技是基礎性的應用教育,培養意識、培養基本技能比培養學科專才重要。教師可根據實際設立多級教學目標和學習方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合適的內容。應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自主探索空間,鼓勵其創造性思路的迸發,鼓勵其提出多樣化的問題和方式。

教師還可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差異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次教學,如對於基礎較差的學生,應採用興趣教學,讓學生的學習態度從被動變為主動去學習,消除其神秘感,增強其學習的信心;也可以採用「異質分組」的方法,就學生的個性差異為資源,讓學生在參與合作中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對於冒尖的學生,要給予輔導,設定一些難度較大的課題,師生合作完成,使他們能「吃飽、吃好」。

五、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發展的適應能力

當今社會,資訊科技發展的周期短,光靠在學校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資訊科技不僅是學習的物件,更是資訊時代公民進行終身學習不可缺少的工具和環境。為此,培養學生對不斷發展變化的資訊科技的適應能力,既是當前教學的需要,也是培養資訊時代公民的需要,更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資訊的需要。

教師應在認識資訊基本特徵,把握資訊科技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具有遷移知識的能力和方法。注意總結和歸納不同操作平台的使用方法、不同的問題解決過程,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的經驗,合理地探索,完成對新工具和新任務的適應,從而能夠利用已有的知識進行有效的遷移,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 教師培養學生學會主動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增強對資訊科技的發展變化的適應能力。

總之,教師要充分利用資訊科技教育,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素養,恰當地運用資訊科技表達自己的思想,自主地進行廣泛交流與合作,增強信心,激發學習靈感,增進友誼,共同建構健康的資訊文化。

資訊科技教學中學生資訊素養的培養

資訊素養是資訊社會每個現代公民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成為資訊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因而,在資訊科技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顯得尤為重要。一 資訊素養的定義及其內涵 資訊素養指的是一種可以通過教育培養的 在資訊社會中獲得資訊 利用資訊 開發資訊方面的修養和能力。概括起來講資訊素養包括資訊意識 ...

如何在資訊科技課中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

中小學開設資訊科技課的目標是培養中小學生一定的資訊素養。資訊素養指的是一種可以通過教育培養的 在資訊社會中獲得資訊 利用資訊 開發資訊方面的修養和能力。作為資訊社會的乙個人,不僅應具備獲取資訊 理解資訊 處理資訊的能力,還應具備創造資訊 發布資訊的能力,這種資訊能力是要求資訊社會的每乙個人必須具備的...

資訊科技教學中學生資訊素養提高

摘要 資訊科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 工作 學習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教育而言,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是一項緊迫 持續 系統的工程。為此,我國在2000年10月25 27日在北京召開的 全國中小學資訊科技教育工作會議 上決定,將資訊科技課程列入中小學校的必修課程。並指出,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的主要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