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問題本」為載體,培養學生的「

2022-09-14 22:24:04 字數 4423 閱讀 6731

以「提問本」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

羅湖區草埔小學陳東堅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包括提問題能力、質疑批判意識)已經成為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過去的一年多,我在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這方面也進行了思考和探索實踐,下面談談我的一些嘗試。

一、思考的背景

毋容置疑,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數學的靈魂,然而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並非天生的,它需要喚起和培養。為此,許多前輩們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認為課堂是「問題意識」產生的良好環境和土壤。在課堂上,要構建民主環境,讓學生敢問;要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想問;要教給提問的方法,使學生善問……等等。

但事實上,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常常會受到如下客觀因素的影響和限制,不能使培養學生「問題意識」達到理想的效果。

1.班級人數較多,平均人數達50人以上,再加上一節課只有40分鐘,無論教師如何努力,課堂如何高效,要想關注和了解到每個學生的提問能力和意識,給每個學生展示提問的機會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每個班裡都有優秀的學生,教師為了很快的切入「主題」往往是這些優秀的學生提出問題,其他學生由於長期沒有發言的機會,也就懶得思考,造成年級越高能提出問題的學生就越少。

2.學生多數來自暫住的農民工子女,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學困生占有一定的比例。由於家庭教育的滯後,學生的即興表達能力比較欠缺,自信心不強,很多學生因為膽小,怕被笑話不敢起來提問,久而久之就沒有了提問的慾望。

3.課堂上,由於觀察和思考的時間相對比較緊迫,學生往往還沒完全感知相關的資訊就急著提出問題,這樣的問題可以說是比較膚淺的,學生只有充分理解了資訊才能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如此可見,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時間和空間不能僅僅侷限於課堂教學中,需要搭建乙個讓學生在課後有機會提問質疑的載體——「提問本」(就是學生把問題記錄在本子上,以文字的形式呈現給老師和同學)。它是課堂上學生提問質疑的延伸,也是搭起師生互動的橋梁。

二、操作的方法

「提問本」發到每乙個學生的手中,要想使它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如何操作「提問本」也是至關重要的。

首先,使學生明確要求和掌握提問的方法。

學生初次接觸「提問本」,要做什麼、怎麼做可能會比較茫然,尤其不知道怎樣提問題、提什麼問題。剛開始時,有的學生乾脆從課本上抄一道題作為問題交上來。例如:

因此,教師要先給學生講解一些方法和要求。必要時還須給中下生做示範,引導他們上軌道。

1.要求:學生在每節數學課前或課後至少要提乙個問題,每天下午放學前由小組長統一提交給老師。為了使責任落實到位,把學生分為10個小組,推選小組長,每週向老師匯報小組的提問情況,組織小組成員討論並解決自己提的問題。

2.提問的方法:告訴學生要從自身的實際出發,把課前預習中遇到的不懂問題,課堂上沒機會提或不敢提的問題,解法和意見表示質疑的問題,課堂上沒弄清楚的問題,課後突發奇想的問題寫在「提問本」上。

其次,老師要及時做好批閱和評價。

1.批閱和分類。

每天「提問本」交上來後,我都要進行認真的批閱,了解學生的提問情況。並把問題分成有價值問題和無價值

問題。例如,【三(下)】

《年、月、日》一課中,有學生

在「提問本」上寫道(如右圖):

我覺得這樣的問題是非常有價值

的問題。對於這樣的問題,我把它們收集記錄起來。通過批閱和分類,我知道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進一步了解學生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2.評價和展示。

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的問題要給予及時的評價和鼓勵,甚至獎勵,才能使學生的提問慾望持續發展,同時要針對不同的個體進行不同的評價。

對學困生提的問題,多採取肯定的態度,無論提的問題質量怎麼樣,都給予鼓勵,並指導提問的方法,目的是讓他會問。(下圖為某個學困生提的問題)

對於膽小內向學生提的問題,除了給予鼓勵表揚外,可利用課前3至5分鐘的時間,對某些特殊的案例進行展示,讓提出問題的學生上台講述,老師在旁邊做指導,提高他們的自信心,目的是讓他敢問。

對於善於提問的學生,有時根據教學的需要,把他提的問題直接作為「以問導學」課堂資源。例如,有個學生在預習【四(下)】《三角形內角和》一課中提出了3個問題(如下圖)。

上課時,我展示了他提的這3個問題,並黑板上板書:「驗證、為什麼、作用」。引導學生圍繞這3個問題開展教學活動……,這節課的教學效果很好,學生對同學提的問題作為教學資源,都很感興趣。

而對於提出問題的學生來說,自己提的問題成為老師和同學研究的內容,內心油然而生的喜悅和自豪感勝過其它形式的獎勵,今後可能會更加積極認真地提問題。

三、實驗的作用

通過一年的試驗,不同層次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不同的提高,顯現了「提問本」的作用。

1.課堂上,很難參與提問質疑的學困生,通過「提問本」參與了提問的體驗,喚起了提問的意識。

儘管學困生提的問題有些可能是無價值的,或是與本節課無關的甚至是不合理的。例如,【四(上)】《角的分類》一課中,乙個學困生(陳小如)在「提問本」中寫道:「為什麼90°的角叫做直角?

」這個問題雖然提得不太理想,但還是我在課前3分鐘時,把她的問題進行展示評價,並給了她解釋和表揚了她,說她比以前有進步了,能大膽地提出數學問題。得到了老師的肯定與表揚後,她真的在這節課上主動舉手提問題了。她說「老師你能告訴我怎樣用一副三角板畫75°的角?

」當時,她真的給了我很大的驚喜。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學困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凡是「問題」中的合理成份,重在肯定,對不合理成份用積極的態度挖掘出閃光點,教師要成為學生提出的問題的欣賞者。學困生有了提問的機會,自然就會產生問題意識。

2.課堂上,膽小內向的學生,通過「提問本」找回了自信,「問題意識」得到充分顯現。

在課堂上,膽小內向的學生因為在人多的時候具有緊張感、壓抑感和焦慮感,怕考慮問題不周全被笑話,因此,老師一提到「為什麼」的時候,本來還敢舉手的他們立刻把手放下,所以更加不用說主動提問或質疑別人的觀點。不過,他們還是很願意把問題記在「提問本」上。例如,【四(下)】《三角形的高》一課中,圖(1)是課本上要求畫出三角形底邊上的高,當時課堂上,學生基本掌握了這

種圖形高的畫法,也沒有產生任何質疑和新的提問。讓我出乎意料的是有乙個學生在「提問本」上寫到「老師,你知道圖(2)三角形底邊上的高在**嗎?是不是沒有高?

」我看了這個提問後,私下找到這個叫林舒婕的同學(性格比較內向,平時不愛說話,但成績不錯),問她為什麼不在課堂上提出這個問題?是不是課後做練習的時候想到的?她告訴我,課堂上就想到這個問題,怕提出來給同學們笑話,而且也快下課了,想回家再思考一下,就只好寫在「提問本」上了。

為了鼓勵她在課堂上敢於提問,在第二天的課前問題展示時間,我讓她上台展示「問題」,當她展示完時,收穫的不僅是全班同學給予熱烈的掌聲,更多的是她對自己提問能力的自我肯定。實踐中發現,有許多類似這樣的學生,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如果不給他們提供提問的平台,或許永遠都沉默在課堂當中,課堂也就在沉悶之中。

3.喜歡質疑和發現新問題的優等生,「提問本」為他提供了足夠時間和空間,使之提問的質量更高,**質疑能力更強。

優等生善於發現新問題或者敢對別人的想法產生質疑,他們的質疑**能力較強,解決問題時往往有了與眾不同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結論、新表達方式。他們經常會問:這種方法正確嗎?

有沒有其他方法?這種方法還能解決其他類似問題嗎?但是由於時間和空間的關係,學生在課堂上很難提出有深度的問題。

利用「提問本」,就可以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去思考,從而學會用數學的觀點分析解決問題,能從數學的角度思考回答問題。

例如,【四(下)】課本上有一道

練習題,四個球隊踢足球,每個球隊都

要比賽一場,一共要比賽多少場?

(先在下面用線連一連再回答)

在課堂上都用連線的方法來解決

這個問題,沒有學生提出問題和質疑。課後,有個叫周澤宇的學生在「提問本」中寫到:

四、實驗的收穫

實驗證明,以「提問本」為載體,進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試驗以來,不同層次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都有明顯提高。

通過一年的實驗,我對四(1)班的學生進行了提問情況分析(附:提問情況分析表)

從分析表中可以發現,想提問題的學生幾乎增加了一半,說明學生已經有了提問的慾望,產生了問題意識。很多學生突破了各種因素(包括環境、心理……等因素)的約束大膽發問,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部分學生開始已經能從自身的需要出發,能用數學語言提出自己真實所在的數學問題(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課堂質疑問難的觸角延伸到課外。班上湧現了像周澤宇、戴茂林、李銘鴻等喜愛提問質疑的學生。

過去的數學課堂,經常都是老師教,學生被動的接受,老師提問,學生被動的回答,學生的提問和質疑很少,數學課堂變得比較沉悶。因此,學生感到數學枯燥乏味,不感興趣。如今,通過「提問本」這個平台,學生個人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的提高,自然就會給數學課堂帶來活力,充滿數學味。

學生每一次的提問質疑,就如催化劑一樣,激發了數學課堂的學習氛圍,開啟了全班學生的思維,他們常常圍繞乙個有價值的問題展開討論。他們因此喜歡上了數學課,進而喜歡上了數學科。

總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能僅侷限於課堂,還須延伸到課外。「提問本」是乙個操作性強的平台,是課堂培養問題意識之外的有效補充。這學期,我從事了一年級的教學工作,由於一年級學生知識經驗和表達能力都比較欠缺,「提問本」的操作很難開展,三年級以上的學生比較適用。

①王成全譯,多元智慧型教與學的策略,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②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以學生實際為本,培養思維能力

二 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農村小學生缺乏變通能力,思維較單一。因此在教學中,要精選習題,要鼓勵學生多思考,在解法上不具一格,並注意從多種解法中對比分析,盡可能採用靈活的簡單的方法去分析解決問題。如有這樣一道題 一輛汽車從甲城開往乙城,走了全程的時,還距離中點20千公尺,求甲乙兩城相距多少千公尺?教學...

以實驗為載體,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法是科學教學重要的思想方法和科學方法。改變知識本位 學科本位的觀念,實現從科學知識邁,向科學素養 尤其是提高科學素養 的轉變,既是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學課程的總目標。亞里斯多德說 毫無疑問,我們應該教給孩子們對他們確實有用的東西。科學教學中,這 確實有用 的東...

以閱讀為載體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作者 張欣 現代教育科學 中學教師 2010年第03期 裴斯泰洛齊說過 教育的目的在於發展人的一切天賦和能力。這正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發展目標。語文,說出來的是 語 寫出來的是 文 而在這兩者之間的,就是閱讀。閱讀是 語 文 實現其終極發展目標的橋梁。因此,要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吸收人類進步文化,讓學生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