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材知識體系的構建

2022-09-07 00:27:07 字數 4186 閱讀 6693

張弦【專題名稱】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

【專題號】g32

【影印期號】2023年10期

【原文出處】《福建基礎教育研究》(福州)2023年5期第30~32頁

【作者簡介】張弦,福建教育學院基礎教育考試研究中心。

一、高中地理教材知識體系的特點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目標決定了普通高中地理教材的特點。《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的依據,教材編寫要全面體現課程標準的要求,所以高中地理課程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高中地理實驗教科書的特點,主要表現為:

(一)知識體系不像以往教材那麼完整

重視了知識與技能的培養,不強求學科的系統性和完備性,淡化了組織結構,突出了實用效應,部分內容不注重地理知識的銜接,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如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內涵為人口的集中過程、地域的轉換過程、經濟結構的變化,而高中地理必修3城市化的內涵為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農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轉化、城市文明向廣大農村地區擴散。

(二)能力結構有所提公升

新課程強調「轉變學習方式,注重課堂教學的生成性」,強調在**知識的生成過程中的能力培養,更加關注學生在一定存量地理知識的基礎上,能夠將地理知識結構在其頭腦中內化、建構,並知曉獲取地理知識的過程和地理知識的應用與遷移。

(三)情感體驗十分突顯

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擴大了思想教育的內涵,讓學生從小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審美情趣,強化全球意識、整體意識、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四)正文「少」、活動「多」、結構「松」

強調了過程與方法,重視學生的參與性,讓學生參與到地理**中去,在**中學習、求知、尋找快樂。

二、高中地理教材知識體系的構建方法

知識體系的構建過程就是對知識進行加工的認知過程,即對教材知識線索進行認真分析、整理梳理,揭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使之系統化、體系化的過程。具體方法有:

(一)重組法

重組法是指變換角度,以不同的標準去重新編織所學的知識,如按地點的分布、時間的順序、因果的聯絡等不同的要求重新組合所學的地理知識,編織成不同的知識系列。重組知識的方法很多,比如以某條線(如經緯線、河流、鐵路、海岸線等)將有關地理知識串聯起來,或是採用文圖互換的方法。

(二)圖示法

採用圖示法,既便於將抽象知識形象化,又有利於將分散、重複、偏漏、斷裂的知識系統化及龐雜的知識概要化。這種方法不但能簡明扼要、提綱式地表現知識之間的關係,而且影象所具有的形象性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視覺記憶力和聯想能力,便於學生從影象所形成的組織中去整體把握知識的含意。

(三)結構法

結構法是對教材知識進行整理加工,即優化教材知識的內容和組織,革新知識呈現的方式與程式。根據知識結構的內涵,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整理加工教材知識:

1.建立系統化的知識體系。高中地理的整體結構不但表明了高中地理中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兩大部分之間的關係,突出了人地關係這條主線,而且闡明了各章節知識在這條主線中所處的地位。

揭示知識的構成狀況,也是構建知識體系的重要方法,用這些概括性的知識,指導學生學習,使學生認識地理問題有個基本思路,分析地理問題有章可循,以減少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盲目性。

2.組構分散的知識。地理知識的頭緒較多,離散性較強,這給學生學習地理帶來一定的困難。為了克服這個困難,教師應對分散的知識進行組合建構,形成某種聯絡。

3.總結規律性的知識。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幫助學生發現和總結規律性的知識,提供知識的邏輯結構,以便於學生學習。

三、高中地理教材知識體系的構建

(一)主幹知識的構建

地理學科主幹知識體系包含:自然地理的五大規律(地球運動、大氣運動、水體運動、地殼物質運動、自然環境地域分異規律);人文地理的四大區位理論(農業、工業、城市、交通區位理論)。學科主幹知識體系的構建,首先是回歸教材,先從課本目錄中提取主幹知識,形成章節主幹,再看章節間的聯絡,將主幹知識聯絡起來(如圖1)。

其次進行各類地理原理、規律、成因的構建,把地理知識內部的邏輯順序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結合起來,構建學生頭腦中合理的地理認知結構。如太陽直射點的季節移動(地球運動規律)導致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大氣運動規律)。其次是分析課本圖示反映的規律、原理,提高識圖、析圖能力,完善知識體系的構建。

(二)綜合性知識的構建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它具有綜合性和地域性兩個顯著特點。綜合性是指地理環境由地表各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機組合而成的複雜系統。

地理學的綜合性成為培養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先決條件。例如,目前人地關係不協調的狀態主要表現為資源短缺、分布不均和開採利用不合理;人口的激增帶來糧食短缺、資源貧乏、空間緊張等嚴重問題;經濟的迅速發展同時帶來環境質量惡化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用地理學科綜合思維去深入分析討論研究,可以培養學生的比較、歸納、演繹等綜合思維能力,學會綜合分析各方面的影響,全面、發展、辯證地看問題。

地理學的地域性決定了「空間綜合分析法」成為地理學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求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區域空間概念,形成既能運用全球性的一般規律並結合具體地區的空間位置,認識和分析該地區地理特徵的能力,又能將同類地區的共同特點歸納、概括成一般規律的地理綜合能力。這是在中學區域地理案例分析教學最能達到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能力的教學過程。

(三)原理性知識的構建

地理原理性知識是地理學科中最概括的理性知識,是反映地理事物發展變化過程中的本質聯絡與必然趨勢的知識,可以揭示地理事物的聯絡,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質。地理學科的原理主要包括:(1)地理分布規律:

各種地理事物(現象)在空間、時間上的分布規律,反映地理事物與空間位置之間的必然聯絡。(2)地理演變規律:各種地理事物(現象)隨時間、空間變化的規律,反映地理事物發展變化的必然趨勢。

(3)地理結構規律:各種地理事物(現象)間的必然聯絡的規律,具體體現在區域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即區域地理特徵。(4)人地關係規律:

人地之間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的規律。原理性知識的構建首先對地理現象高度抽象、歸納、得出地理原理知識;其次要說明某地理現象產生、出現、發展、變化的客觀性和必然性。

自然地理原理性知識應側重於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生產活動的影響;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不同區域或同一區域不同發展階段自然地理環境與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關係。結合自然現象、自然災害、科學探險等熱點問題,運用所學原理進行分析、評價。人文地理原理性知識應側重於舉例項或運用資料歸納、說明人文地理現象的特點;結合例項分析人文地理事物形成原因及影響;結合例項對人文地理特點進行評價或說明其意義、措施等。

結合社會熱點問題,運用所學原理進行分析、評價。區域地理原理性知識應側重於描述區域特徵並分析成因;比較兩個不同區域的自然與人文地理差異;對區域發展中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評價;對區域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建議及措施;結合區域自然或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分析或評價。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上大氣」中原理性知識如表1。

(四)聯絡性知識的構建

新課改下的教材為了使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新知識,掌握地理學習方法,所以在編排上有意將難點分散,但對於高三的地理複習,必須以新課標、考試說明為依據,以教材為基礎,以地圖為前提,進行全面系統的複習,挖掘教材內容,找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絡,把教材的內容進行知識歸類,形成具有便於學生學習的知識結構體系。例如:在複習高中地理必修1有關「分析判斷氣候型別」時,可以把初一和高一有關氣候的知識進行整合,歸納出影響氣候的因素,判斷的一般方法,然後把各種氣候型別不同形式的氣溫降水圖展示給學生,講氣候型別的分布時,可以先把世界氣候型別展示出來,再具體到世界各分割槽。

通過聯絡性知識的構建,可以使學生把分散的知識點聯絡起來,找到記憶的規律,既使學生準確掌握基礎知識,又能靈活分析歸納知識,學生學習興趣很高。

(五)主題性知識的構建

高中地理教材自然地理部分,突出了「人與環境關係」的主線。高中地理在講自然地理時並不追求各章節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而是從人與環境關係出發,選取那些最具有地理性(體現人地關係)、時代性(如可持續發展觀念)、實用性(體現地理實用價值)知識,而捨去了那些陳舊的、實用價值小的、與人地關係不緊密的、屬於地理相關學科或邊緣學科的內容。人文地理部分突出了「人地關係」的主線、每個單元都沒有系統地講某種人類活動,而是緊緊圍繞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係及人文環境而展開。

因此,主題性知識的構建應抓住這兩條主線,用整體的、聯絡的思想方法,考慮教材內容的整合,理清它們之間的概念關係或知識聯絡線索。如:環境問題(以人教版教材為例),高中地理必修2第2章第3節《城市化》、高中地理必修2第4章第1節《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高中地理必修3第3章《能源資源的開發》、高中地理必修3第4章《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高中地理必修2第6章《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有較大篇幅的「環境汙染」問題。

此外,選修《環境保護》涉及得更多,其主題性知識構建如表2。

又如,區域空間結構問題:高中地理必修2第2章《城市與城市化》第1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高中地理2第2章《城市與城市化》第2節《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高中地理必修3第4章《區域經濟發展》第2節《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其主題性知識的構建如表3。^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要知識體系梳理

一 生命存在的條件 二 地球運動的影響 一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 晝夜交替和晝夜長短變化 2.地方時 時區 區時及其計算 3.地轉偏向力 二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1 北半球春分日至秋分日,是北半球的 半年,北半球各緯度晝 長 夜長,緯度越高,晝越 北極四周,出現 現象,南...

美國高中地理教材對中國地理教材的啟示

作者 陳瑛趙新新呂莎 中國教育探索學刊 2013年第06期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陳瑛 1963 女,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世界地理教學及研究。第二作者,趙新新 1989 女,碩士,主要從事地理科學教學研究。摘要 地理教材是教師 教 和學生 學 的重要資源,是教師和學生進行交流的橋梁,在教學實踐中...

中國地理知識體系

中國自然地理 中國的地形 地形的總體特徵。各類地形的特徵和分布。地形對中國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中國 帶和火山的分布。中國的氣候 冬 夏季氣溫分布特點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季風活動對降水的影響。季風區和非季風區。氣候的主要特徵。主要氣象災害及其對生產 生活的影響。中國的河流 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