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視閾下優質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結構研究

2022-09-01 08:48:05 字數 4782 閱讀 3683

課堂,是乙個非常精彩的世界,也是乙個古老而常新的課題。課堂結構是乙個複雜多變的系統,系統思維能為我們提供很多有益的養分。新課程實施以來,小學數學課堂正悄悄地發生著變化:

課堂教學目標多元化,教學手段多樣化,教學內容情境化……課堂已逐漸成為乙個充滿探索、充滿情趣的學習樂園。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有不少教師在認識上不深或理解上偏差,導致課堂形、實不一致,教學內容不明確,學習目標定位不準確,在衝破了凱洛夫的五環節課堂結構模式之後,並沒有真正建立起科學的課堂教學結構體系。課堂結構設計不清晰,課堂教學缺乏讓學生有效探索體驗的過程,學生學習表面化,不少教師對四十分鐘缺乏通盤的考慮,課堂教學中存在普遍的隨意性和盲目性,重知識,輕能力,重講解,輕**,重訓練(熟能生巧—熟能生厭---熟能生笨),輕思維,重結論,輕過程的蘇聯凱洛夫五環節課堂結構還常常影響這部分教師,課常教學結構落後僵化,教學效率低下。

一堂課的效果如何,取決於課堂結構是否合理;優化課堂結構是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人的重要條件;抓住了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也就抓住了教學改革的「牛鼻子」。現代課堂教學,一定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生活」,關注學生的感受,讓課堂成為學生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使課堂教學真正充滿生機活力。構建符合新課改理念的數學課堂活動結構,組織有效地數學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形成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能使學生擁有快樂的學習生活,是我們數學教學不懈地追求。

優化課堂活動結構,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需要,是革除陳腐的教育觀念,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也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發展的新人的需要。

課堂結構實際上是課堂教與學活動的流程,是由教師、學生和教學**三個要素組成,它們之間有著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響。教師和學生作為課堂系統中人的要素,是有情感、有意志、有需要的。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為社會作貢獻的意識構成課堂系統中的整體格局。

課堂結構中除了人的要素外還有物的要素,它包括教材、教具等教學**。這些「物」是一種資訊載體,他存在諸多缺陷。就以教材來說吧,他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每乙個學生的需要,優秀的學生理解力強,認為課本過於繁瑣,讀後產生厭煩情緒,差生則看不懂,產生畏難情緒,可以這麼說,教材是一本無人活動的科學筆記。

正是因為課堂系統中物要素有侷限性,才導致教師這個偉大而崇高的角色的產生和存在。

課堂結構與教學結構有著密切的聯絡。教學結構多數情況下是針對某個教學階段而言,如果教學結構針對的是整堂課,那麼這種結構就是整堂課的乙個活動結構,即課堂活動結構。

通過對「新課程視閾下優質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結構研究,試圖以數學的本源為追求,以學生「主體性數學活動」為載體,以教師、學生共同和諧發展為核心目標;探尋有利於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數學課堂活動策略;探尋如何有效促進小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學會學習方法,發展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探尋如何激發學生持續學習的興趣,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力;探尋有效地促進學生愛學數學、動手學數學的課堂活動結構模式;構建和諧、高效的數學課堂,具體的說:

1、教學過程變革。變教師導演的「教案劇」為現實背景下師生平等對話、互動生成的鮮活生命歷程,充分利用探索出的課堂活動結構模式靈活組織教學,讓教學過程植根於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推進於師生互動生成之中,構建和諧、高效的數學課堂;

2、學習方式變革。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生有充分的參與與表達的機會,學生學習成為教師引導下的自主的、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激發學生持續學習的興趣,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力;

3、注重學生發展。讓學生經歷自己發現問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互動學習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學習數學,利用自己的經驗、通過合作交流學習數學。

讓數學學習活動成為乙個生動活潑、主動、富有個性的過程。讓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幫助學生建立自信(特別是對數學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為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為學生創設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的學習環境,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4、關注教師成長。教師的教學觀念由單一的知識傳授轉變為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全人教育,教學行為由教案的執行者變為學情的關注者、教學資源的發掘者、思維發展的促進者和教學智慧型的積累者,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提高教師專業素養。

5、形成具有指導意義小學數學課堂活動策略和活動結構模式及其相關的課堂教學案例。

傳統的課堂活動結構是「組織教學→複習檢查→進行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這種課堂結構的基本特徵是教材→教師→學生。教師據教材和教學大綱備課,到課堂向學生講授,學生聽課做筆記。

這種結構中,教材與教學大綱是資訊源,教師把教材中的資訊轉化為聲音或文字。這種結構的特點是:平面、單向、同步、被動。

平面是指學生被看成是同一認識水平的知識容器,無視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單向是指只有教師與學生乙個方向的資訊傳輸,沒有學生和反饋;同步是指全體學生聽教師一人講述,在主觀上認為全體學生可以按同一步驟接受;被動是指學生只管裝進教師傳授的知識,主觀上把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確定為線性函式,教師輸多少學生收多少。這個結構,以結構決定教法,以教材去適應教法,教師圍繞結構轉,學生圍著教師轉。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學習知識的一般規律,但已不適應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要求,還會極大的挫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

事實證明,這樣做,不但不利於教師掌握教材,掌握教法,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更不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

一堂課的效果如何,取決於課堂結構是否合理。我們在研究課堂教學的時候,不能只重視區域性的優化,而應當著眼於整體的優化,從整體目標出發,研究課的各個組成部分的相互聯絡、相互結合和相互制約的規律,使課的各個要素相互協調,相得益彰。而形成這樣乙個「整體」的關鍵便是結構。

事實上,細細品味各大名師和大部分優秀教師的優質課,就不難發現,雖然他們的課千姿百態,有鮮明的個性,但是他們的課總有個「譜」,有個「模式」,即遵循教學目標和規律的要求,包括教學原則、形式、方法等在內的一種課堂教學結構格式。他們成功的關鍵在於課堂活動結構的合理和教學藝術的精湛。回顧新課程實施以來幾年的教學研究,現將自己總結的教學模式歸納如下:

1、「以實驗操作為主線的小學數學課堂活動結構」模式:「課前準備→複習引入→學生操作**、驗證→教師演示總結→鞏固與應用」。這種活動結構模式是以學生對材料的實驗性操作為起點,通過在教師的引導下的分析比較,以獲得新的結論為特徵的。

這時,嘗試實驗的方式構成了學習活動的主要因素,而學生的探索體驗和發現則成了學習過程中的主要活動。這種教學活動結構模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設計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眾多的「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鼓勵每乙個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自己去獲取知識,將教學過程徹底變成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

例如,在「統計」教學中,教師有意將各種水果**雜亂無章的擺在各組桌面上,問:「你們能將他們進行統計嗎?」學生經過小組分工,都饒有興趣的參與了動手操作。

他們把水果**先進行分類,然後每人統計一種或兩種水果,並擺放整齊,形象的製成了統計圖。所要學習的內容不是老師「告訴」的,而是學生在活動做中通過體驗得出的,可以是在「活動中體驗」,也可以是在「體驗中活動」。但「活動」強調學生的參與,決不僅僅是學生的表演,也包括學生的「說」、「講」等。

該課堂活動結構的設計,將靜態的知識結論變為動態的探索物件,引領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對數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在獲得基本的知識與技能的同時,發展了思維能力,滲透了數學思想方法。

2、「以問題解決為主線的課堂活動結構」模式:「創設問題情境→提出數學問題→**、驗證→解決問題→鞏固延伸」。這種活動結構模式是學生以問題的定向思考為起點,通過在教師引導下的嘗試性探索為特徵的。

這時,良好的問題情境構成了學習活動的主要因素,而學生的嘗試性問題解決的**活動則是學習過程中的主要活動。

事先不強求學生預習教材,教師可利用用課堂上的實驗演示呈現一些自然現象,一面改變條件一面觀察現象的變化,進而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要求學生運用剛剛學過的知識聯絡以前學過的知識求解,包括猜想、試誤、綜合和分析,讓學生們不斷否定錯誤。不斷得出新的設想,最後上公升到新知識新結論或規律。全體學生被這樣生動的過程吸引住了,結果教科書上用幾頁文字敘述的內容,被學生們用幾十分鐘自己「發現」了。

他們從中不但獲得了新知,還親身經歷了一種「創造」體驗。

3、「以自學嘗試為主線的課堂活動結構」模式:「自主學習→嘗試解疑→抽象概括→數學建模→當堂檢測」。這種活動結構模式是以學生面對問題,形成認知衝突為起點,通過在教師引導下的自學,並在集體質疑或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形成新的認知為特徵的。

這時,正確的抽象概括構成了學習活動的主要因素,而學生的嘗試發現並構建數學模型則成了學習過程的主要活動。

教師讓教材、學習提綱和教學目標與學生直接見面,讓學生自學,學習提綱由教師擬定,可以寫成一些問題形式。這樣做的好處是:可區別對待學生事實上的不同認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各取所需。

允許優生超前於教學計畫或超出課程標準;差生可落後於教學計畫,並給予一定方式個別指導或學生互助,在師與生、生與生、書與生之間有一種「彈性」,這樣做雖然差生的學習可能慢些,但是比聽不懂而陪別人坐幾十分鐘要強些。對於中等水平的學生,可有更多的時間集中精力弄清楚自己不懂的部分,這種結構有利於教師掌握學生的真實情況,並給予集體解答。學生在煞費苦心百思而不得其解後,聽教師的解答,會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其收穫與注入式課堂教學相比肯定大不一樣。

同時也有利於訓練和強化學生的自學能力,並在治學方法上獲得優化。

4、「以資訊探索為主線的課堂活動結構」模式:「呈現資訊激發興趣→提取資訊尋找方法→組合資訊獲得認知→改變資訊鞏固新知」。這種活動結構模式是以學生面對教師呈現的資訊為起點,通過在教師引導下的觀察和辨析,以獲得知識重組為特徵的。

這時,有效的資訊重組構成了學習活動的主要因素,而迅速的觀察、比較和歸納則構成了學習過程中的主要活動。

首先,教師要以課標為依據,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合理的處理教材,提供符合本課內容的資訊資源。準備的資訊,可以是教材中已有的資訊資源、**與網路資訊資源,也可以是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資訊資源,或者是新舊知識的連線資訊資源。如在教學《觀察物體》這一內容時,先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拍攝了教室、校園,讓學生從一組組**中欣賞自己的學校,再分別思考它們各從哪個角度拍的。

其次,引導、點撥,讓學生學會在課堂資訊中獲取有效資訊,及時為自己探索、解決問題提供第一手學習材料。

新課程下的數學課堂語言

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師是課程改革最重要的實施者,教師對課改精神體悟深淺與否,課程內容傳達是否生動有趣,直接關係到課程改革實施的效果。而語言是教學思想的直接體現,是教師使用最廣泛的資訊載體。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數學知識的傳遞 學生接受知識情況的反饋 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須依靠數學語言。因此教師的...

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管理策略

摘要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管理提倡民主課堂管理,這給教師提出了挑戰。本文從融洽的師生關係 強化學生的良好行為 提高教師素質 提高教學方法四個方面論述了新課程背景下該如何進行民主式的課堂管理。摘要 小學數學民主課堂課堂管理策略 在新課程理念的引導下,課堂不再只是 教師講 學生聽 的 井然有序 的課堂管理...

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

作者 徐超巧 兒童大世界 教學研究 2016年第09期 摘要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與更新,國家對於小學的教學質量越來越重視。小學數學的教學對於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關係到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尤其是在國家實施了新的課程標準後。因此,本文就如何在新的教學標準下有效的評價小學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