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2022-08-01 09:54:02 字數 3383 閱讀 3599

回車鎮第一中心小學楊青芬

[摘要]自主學習是小學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如何組織學生進行有效地自主學習。本文從創新數學課堂教學方法入手,在創設情境、創新設計、巧提問題三方面進行創新,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這樣才會使學生樂於學習,自發**學習。從而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新一代。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這一新理念的提出否定了原來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和「快節奏、大容量」的「題海式」訓練。數學教學中的自主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建構在自已認知結構的過程。數學教學就是為學生建構新的數學認知結構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充分自由的、主動積極的創造勞動獲得數學知識,形成良好的數學素質。

我認為:根據教材特點,採取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是實現自主學習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創設情境學生愛學

建構主義學說認為,有意義的學習並非是簡單的被動接受過程,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恰當的問題情境能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把教學活動安排在一定的合乎實際的教學情境之中,可以引導學生在動腦、動口、動手,積極進行問題情境之中,自覺地思考問題,主動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在教學「10的加減法」時,課前安排這樣的情境:

電腦演示「小雞吃食」的動畫故事情節(有乙個小朋友拿出兩個食盤喂小雞。出現了左盤4只,右盤6只),鼓勵學生根據這個畫面提出問題,並列式計算。這個問題提出以後,學生就把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絡在一起,激發了學生想象和猜測的慾望。

他們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

(1)一共有幾隻小雞吃食?(6十4=10)

(2)左盤吃食的小雞比右盤少幾隻?(6-4=2)

(3)一共有10只小雞吃食,左盤4只,右盤有幾隻?(10-4=6)

其中,提出第1、2、3個問題的學生人數依次遞減,也有極個別的學生提出其它問題。教師自然引入新課。這個情境問題的創設不僅包含了與數學知識內容有關的資訊,還包括那些與問題聯絡在一起的事物背景。

它能使學生發現生活中蘊藏的數學知識,反映了「數學知識**於生活實際」這樣乙個道理,使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了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在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我創設了遊戲性問題情境: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玩乙個遊戲,這個遊戲叫『擊掌示數』,意思就是說老師出題目,你們認為得數是幾,就用掌聲拍幾下表示。」

師:「有4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人分到幾個?」

學生很快地拍兩下。

師:「有2瓶礦泉水,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人分到幾瓶?」

學生又拍了一下。

師:「有1個蛋糕,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人分到幾個?」

這時,學生一下子愣住了。

師及時地提問:「為什麼不拍了?」

有的學生說:「因為每人分得『半塊』。」

「那半塊能用以前學過的數表示嗎?」

生答:「不能。」

「那能用什麼數表示呢?」

學生這下子可真被難住了。

這時,一種新的數----分數的學習伴隨著學生自身的情感,成為他們自己學習的需要,學習熱情被調動起來,萌發了學習興趣,激發了探索慾望,學習的積極性自然就提高了。

二、創新設計學生樂學

數學學科具有邏輯性、抽象性、應用性和廣泛性,而兒童的思維是比較形象的,要解決好兩者之間的矛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環境,多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討論,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去體驗自勞自獲的喜悅,對所學的內容有所領悟,進而內化為自己所有,逐步形成自己的數學認知結構。使學生產生「我要學」的意念。

教學四年級《統計》一課時,課前,我帶領全班進行了1分鐘跳繩的活動,並進行記錄,考慮到統計量的問題,課堂上我讓學生進行了男生的跳繩統計。學生自己經歷了資料的收集及整理的過程,接著,全班討論如何給出分段標準,再提供統計表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

先用畫「正」字的方法整理四(3)班男生跳繩的成績,再把得到的結果填入統計表中。

最後提出了如下幾個問題,讓學生獨立去解決:1、同桌合作完成下面的統計表;2、觀察統計表,你知道了什麼?3、看到統計表,你想說什麼?在4人小組裡交流。

這樣的教學設計,貼近學生的生活,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學生都想知道自己跳得怎麼樣?自然而然地想出可以進行統計。每位學生參與其中,誰都是學習的小主人。

三、巧提問題學生會學

新課程提出數學教學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學習結果,更應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要改變以例題﹑示範﹑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通過探求某種策略,出現不同層次﹑多種水平的解答,使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認識到數學的價值,養成量化的意識,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積極主動的創新精神。

例如給直徑0.75公尺的水缸做乙個木蓋,木蓋的直徑比缸口大5厘公尺。現有一根長2.4公尺的鐵條,沿木蓋的外沿釘一圈,夠嗎?

有下面兩種問法:

問題1:這個問題實際上求的是什麼?你怎麼知道的?

問題2:你是分哪幾步解決這一問題的?你認為哪一步最關鍵?

問題1是讓學生體會「問題所在,明確解題的目標,這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問題2可以引導學生與同伴開展交流,理清思考該問題的幾個步驟。使學生內在的思維外化,在促進思維民展的同時培養表達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交流中,有的學生根據「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進行佑算。

認為周長應比2.4公尺多一些,這反映了學生對圓周長和直徑關係的深刻認識的良好的數感,

再如,在解答「乙個車間計畫40天生產1200個零件,實際前16天生產了560個。照這樣計算,能不能完成任務?」一題時,學生的解題過程如出一轍:560÷16×40=1400(個)

這時,教師沒有滿足學生答案的統一性,而是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並鼓勵學生「只要有合理的解釋,你就成功了」。於是,教師提出:「你還能換個角度思考嗎?

」「從『40天生產1200個零件』和『16天生產560個零件』兩個條件中你能得到一些什麼啟示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立刻發散開來,答案呈現出多種多樣:

1、比較工作量:

560÷16×40=1400(個) 1400>1200(比較40天工作量)

1200÷40×16=480(個) 560>480(比較16天工作量)

2、比較工作時間:

1200÷(560÷16)≈34(天) 34<40

3、比較工作效率:

1200÷40=30(個) 560÷16=35(個) 35>30

通過這樣的提問,學生不但初步感知了工作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三者之間的變化關係及規律,而且在具體的體驗中提高了概括能力和遷移能力,對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總之,在自主學習中,必須把握好乙個宗旨:學生是主體,教師是指導者。

誠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是多種多樣的,教學中還有待不斷探索、嘗試。

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課題階段性總結 新林區碧洲小學於新霞 一 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自進入實施階段以來,我們全組教師按計畫全面開展研究工作,通過課堂教學實踐,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在學科教學模式中,已初具規模。各位教師能結合學科模式,自身教學風格,開展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取得較好效果。同時,課題組...

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研究

摘要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當今實施素質教育的熱點問題,也是新課改的主要內容之一。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關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自主學習是學生自己作主,通過自身的活動,自主探索來獲取知識,掌握學法的一種學習行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應是學科教師實施課堂教學的主要...

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之我見

1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聯絡實際自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求知慾的嚮導,也是成功的秘訣。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或者教師在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 心理特徵,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主動參與到學習當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 直觀形象的數學活動。如教 三角形內角和 時,課前老師先布置每個學生...